郑州市绕城高速与机场高速交汇处
【香港经济导报网讯】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设施,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保障。
当前,在国内国际增长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民生保障打下了坚实基础,支撑其他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从地理位置来讲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集群。省会郑州作为京广和陇海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点,是中国铁路网络的心脏,又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型”高铁网,直通东南亚和欧洲的货运班列,以及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使郑州成为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洛阳、南阳和商丘凭借各自在交通版图上的枢纽位置,入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周口、信阳则因为特有的水运条件,成为了航运枢纽。
近年来,河南在现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建设立体化、现代化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让水陆空铁枢纽联动,实现人口、产业和国土空间的高效配置,以叠加的区位优势,为现代化建设积累势能。
叠加区位优势 确保现代化建设从高点出发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通达能力。当前河南省交通网络总体布局基本完成,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增强联动,缓解区域、城乡交通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内外贸易活动提供稳定发展的物流供应通道。


阳新黄河桥施工现场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对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据测算,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可为社会提供1800个直接就业机会、2100个间接就业机会,平均每公里高速公路建设直接形成约1000吨钢材、9000吨水泥、8000吨沥青的需求。当前,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出口和内需动力不足,河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维持在年增长15%的高位,对全省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网络,遵循这一原则,近年来河南省把交通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支撑枢纽经济发展,和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
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25.2亿元,其中高速公路560亿元,普通干线公路153亿元,农村公路87.5亿元,内河水运13.3亿元,运输场站8.5亿元,支持保障系统2.9亿元。有效发挥了投资拉动作用,为全省稳经济大盘作出了交通贡献。
目前正在建设的安罗高速黄河大桥位于新乡市原阳县与郑州市中牟县之间,是郑州第二绕城高速的关键组成部分,大桥全长15.223公里,总投资106亿元,用钢量达22万吨、水泥57万吨,仅桥梁装配式钢架就能带来十亿元的产值。大桥建成后将成为黄河上最高、最长的大桥,可以有效缓解大广高速和京港澳高速的通行压力。
2019年6月,周口港建成河南第一个内河集装箱港口,运力得到历史性提升,标志着河南进入了通江达海的新时期。近几年,周口市累计投入40亿元用于航道提升和港口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周口港中心港区为龙头,沈丘众恒码头、刘湾码头、项城周海物流、商水邓城码头、西华逍遥码头、示范区益海码头等竞相发展的态势,为河南衔接蓝水经济奠定了基础。
长垣和封丘是新乡市下辖的两个县级行政区,长垣市起重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等产业特色鲜明,具备一定“溢出效应”,但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封丘县产业发展较慢,而建设空间、环境容量、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充足。新乡市谋划了长封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战略,探索推进“长垣研发+封丘制造”的产业合作模式。为支撑区域发展,当地政府协同省交通厅,积极推进总里程225.2公里、总投资255.6亿元的长修高速封丘至修武段、封丘段、沿黄高速、G230封丘至开封黄河大桥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谋划长修高速大广至豫鲁省界段。在提升内部通达程度上,规划一期项目5个,总投资2.25亿元,二期项目4个,投资9300万元。
到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10000公里,“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全面形成,实现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建成枢纽经济先行区和交通强国示范区。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层层叠加,更高能级的枢纽地位,也将保障现代化河南建设从高点出发。
链接蓝水经济 巩固河南物流枢纽通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凭借近海优势率先开放,更早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为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河南也有过辉煌的航运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有27条河流通航,水路运量占社会总运量48%,但彼时多为小型船只,效率不高。周口市曾被称为小武汉,其境内的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近年来随着沙颍河的重新建设和开发,运力不断提升。
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已建成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港4个以货运为主和洛阳、南阳、许昌港3个以客运为主的港口,泊位达223个,设计吞吐能力 7181万吨,完成港口吞吐量4271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约4.1万标箱。其中,周口占据了全省货运总量的75%,从沙颍河出发的船舶到淮河后,经洪泽湖过京杭大运河,往南走即可接入长江航道,往北走则到达连云港等海港,是当下河南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高地。


周口港
为再造航运优势,周口市成立港航局,统一规划和调度境内港口的建设和开发。沈丘港是周口市条件最为优越的港口之一,但过去很长时间,其水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近年来在周口港航局的主导下,航道梯次升级,两千吨级货船畅行无阻。与深国际合作新建的沈丘码头,打通了内蒙古、山西、陕西与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能源通道。目前,沈丘正通过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打造港口物流园,建设豫东煤炭储运基地。
安阳钢铁看中了沈丘公铁水联运的独特优势,将产能置换项目落户沈丘,结束了周口没有大型重工业的历史,原材料和成品钢通过水运每吨可减少运费70元左右,每年能节约3亿多元运输成本。周钢一期175万吨产能项目已经顺利投产,168万吨热回收炼焦及配套项目也基本完工,一期全部投产后产能可达500万吨。其上下游产业也应声集聚,硅钢电磁新材料等一大批围绕钢铁产业的物流、深加工等供应链企业相继落户沈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港口具备强大的集货能力,其岸线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对大宗货物有需求的企业皆可在此布局,对现代物流企业和大型货代企业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口岸经济,全面提升河南省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为河南省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全省产业结构来看,河南省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整体上水路运输货源保障性较好。从全省大枢纽建设角度来看,内河航运是进一步巩固河南省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地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战略对接的重要补充。
叫响老家河南 “交通+”迎接四方宾客
通过联程运输,让游客在不同阶段分别感受旅游的“快进漫游深体验”,是现代旅游业对交通运输的新要求。河南省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一河三山”区域,即孕育文明的黄河生态区、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区、生态宜居的伏牛山区、满载红色记忆的大别山区。这些区域热门景点众多,但多在山区,串联难度大,必须有系统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撑。
河南省共规划旅游公路约16600公里,主线全部为高速公路,约5000公里,支线以普通干线公路为主,约5500公里,联络线以农村公路为主,约6100公里,构建出了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旅游公路网,基本实现全省高热度旅游景区20分钟上高速,打造具有“快进”特点的旅游交通体系。
内乡县宝天曼风景区内的旅游公路
在旅游资源相对连片的地区,建设旅游环线,构建具有通达、游憩、运动等复合功能的旅游风景道,将具备条件的公路线路打造成旅游产品,实现普通公路由单一通道向集交通、美学、游憩和生态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通道的转变,促进绿美相融,路景相融,形成具有“慢游”特点的交通体系。
根据规划,2035年前河南全省新增高速公路35条共3750公里,涉及“一河三山”片区20条共2330公里,占新增总里程的62%。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郑西高速尧山至栾川段连通了洛阳和平顶山市境内的白云山、老君山、中原大佛等40余处知名景区,被誉为“云中高速”,有人在画中走的感觉。信阳市在沿大别山高速设计之初就同步编制交旅融合方案,打造了高速公路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标杆。截至 2022年底,全省 5A级景区高速公路全覆盖,4A级以上景区覆盖率达到90%。
在交通系统支撑下,目前河南基本形成了四大主题旅游品牌。以“红色信仰、绿色体验”为主题的“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覆盖了3市22县,串联鄂豫皖苏区首府、何家冲等65处热门景点。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覆盖9市42县,串联少林寺、龙门石窟等84处热门景点。以“太行天路、畅享运动”为主题的“太行天路”一号旅游公路,覆盖5市10县,串联红旗渠、云台山等53 处热门景点。以“生态优牛、尽享休闲”为主题的“生态伏牛—号旅游公路,覆盖4市14县,串联老君山、丹江口等67处热门景点。形成了交通带动文旅、文旅赋能交通的发展格局。
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景区,是河南最具辨识度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16年,省会郑州至云台山景区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车程缩短为40分钟,郑州方向的游客占据了绝大多数。近几年,修武县主推美学设计,在乡镇和农村打造了一批极具特点的乡村景观和特色民宿,通过乡村公路把云台山的大批游客带进了山里,为当地全域旅游和群众增收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最具特点的是修武县西村乡的五星级民宿云上院子,一条四好农村路把来自北京、上海的游客接进了大山里,成为了该地旅游业的点睛之笔。
在南阳市西峡县,位于伏牛山深处的老界岭,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以往游客需要先到县城,然后沿着蜿蜒曲折的208国道驾车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景区。2022年,随着渑淅高速建成通车,郑州方向的游客抵达景区的时间缩短了三个多小时,景区游客量增长数倍,同时也带动当地的餐饮和住宿行业更新迭代,使景区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支撑乡村振兴 让现代化河南建设成色更足
农村公路作为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设施,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地区整体面貌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加快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焦作市武陟县王园公路梨园段
提高农村通达程度,可以加速城乡融合与要素流动,在农村自主发展的条件下,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再分配职能,促使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农民在权利和福利层面与市民等值。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农村公路大约2万公里,之后的三十年时间,农村公路加快发展,政府利用“以工代赈”、“八七”扶贫攻坚等政策,着力建设通县、通乡公路,到2005年底,河南农村公路总里程增长到5.7万公里。2005年开始,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东风,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推动农村公路提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2.4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11倍,确立了河南公路交通的大省地位。
新时期,以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交通脱贫攻坚、“百县通村入组”工程等为抓手,全省农村公路累计新改建里程8万多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外通内连、畅乡通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到2022 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 23.8万公里,位居全国第5位,面积密度142.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6位,实现了99%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焦作沁阳市的坞头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生产头饰皮筋的小作坊,最初的创业者们只能依靠肩挑背扛的方式把产品运往外地销售。后来的几十年间,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产能也跟随提升。最近几年,为支持该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条“四好农村路”穿村而过。坞头村、范村等皮筋头饰加工核心村先后建成头饰产业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了皮筋头饰产业的集约化生产,目前紫陵镇皮筋头饰产品有6个大类、500多个品种、3000多种款式,年产5000多吨,产品销售量占全国皮筋类头饰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远销美国和中东、南美洲、非洲等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以上。
新时期,以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交通脱贫攻坚、“百县通村入组”工程等为抓手,全省农村公路累计新改建里程8万多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外通内连、畅乡通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到2022 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 23.8万公里,位居全国第5位,面积密度142.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6位,实现了99%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焦作沁阳市的坞头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生产头饰皮筋的小作坊,最初的创业者们只能依靠肩挑背扛的方式把产品运往外地销售。后来的几十年间,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产能也跟随提升。最近几年,为支持该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条“四好农村路”穿村而过。坞头村、范村等皮筋头饰加工核心村先后建成头饰产业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了皮筋头饰产业的集约化生产,目前紫陵镇皮筋头饰产品有6个大类、500多个品种、3000多种款式,年产5000多吨,产品销售量占全国皮筋类头饰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远销美国和中东、南美洲、非洲等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以上。
伏牛山南麓的社旗县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依托人口大市南阳,近年来瞄准蔬菜产业加速发展,更是借助“供港”这一优势,培育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春,社旗县通过招商引资,把供港蔬菜贸易公司带到了社旗,与本地企业合作建设蔬菜种植基地,深度链接当地已经规划成型的十几万亩种植面积,县里通过整合资金,新修了多条直通田间地头的蔬菜产业路,为该产业进一步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条件。近两年,社旗县坚持供港标准严把蔬菜品质关,供港数量不断增长,正式挺进了附加值更高的“供港”赛道。
以枢纽为平台 提升对国际创新要素配置能力
交通区位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当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便可链接到水陆空各个枢纽,交通区位的优势就将被再次放大,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持续的推动力。
2010年,依托新郑国际机场,富士康入驻郑州航空港区,此后的十年间,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数千亿规模的电子产业快速崛起。2013年初,卢森堡政府面向全球出售卢森堡货航35%股权,河南积极参与竞购并成功入股。这一重要收购为郑州建设全球货运中转站按下了启动键。
此后十年间,郑卢“空中丝路”货运量突破100万吨,形成了一条“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将数千种河南生产的商品摆上了欧洲货架,也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接到了中原大地,郑州航空港全球货运航空枢纽的地位日渐清晰。
在打通了货运通道的同时,也增强了河南省对国际创新要素的配置能力。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口岸+枢纽+通道+平台+产业”协调联动,河南省委、省政府在2022年对郑州航空港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把郑州航空港定位于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交通物流中心、国际创意时尚中心、国际创新人才中心,建设中国的航空大都市。
目前,港空港区除了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外,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也发展迅速,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线的投产,汽车和智能网联产业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医学科学院的落地也将带动“创新药”的快速发展,助力打造生物医药之都。
今年上半年,因疫情沉寂了3年的国际冷链业务重新启动,大批进口冷冻产品乘着郑欧班列陆续运抵郑州,同时还有白俄罗斯的牛奶、德国的酸奶、法国的红酒、波兰的果汁等,依托郑欧班列和郑州国际陆港公司,郑州正加快形成中部地区进口食品交易中心。同时,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也通过班列运往欧洲市场。郑欧班列辐射境外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开行超8000班。
2022年周口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305万吨,同比增长13.4%,占全省的75%以上,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646标箱,同比增长51%,成为河南水运枢纽。周口市依托港口优势,先后引进了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益海嘉里、总投资54亿元的粮食产业园、总投资40亿元的黄淮农产品国际物流港等项目,钢铁产业和造船产业也逐渐向港口集聚。
位于商丘市的商东分拨中心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200公里半径辐射1.6亿人口。近代以来,商丘市一直都是我国铁路系统受益较大的城市,从早期的陇海铁路,再到京九铁路,再到现在的郑徐、京港、商合杭等高铁,商丘都是重要的枢纽站,物流产业基础条件优越。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可实现年300万吨级冷鲜产品吞吐量,年营业额300亿元以上,旨在打造区域性冷鲜食品仓储集散物流基地。位于虞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商东物流分拨中心,是集电商孵化、供应链、仓储、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首期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入驻顺丰速运、韵达速递、极兔速递等知名快递物流企业,货物日分拣量可达500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