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卷首語
封面專題
外媒速覽
專家論壇
觀察時評
財經透視
北京連線
原創熱文
特別專題
區域聚焦
北京視角
台海觀瀾
國際舞台
香港財經
繁體
/
简體
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期
按年份期數:
請選擇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期數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青年上流共創明Teen
——專訪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陳麗珠
本刊記者 沈雨青 [第3554期 2023-10-12發表]
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其資本主義發展良久,社會也不斷湧現新的財富神話。
但發展愈久,矛盾也愈深。時至今日,階級固化、在職貧窮(working poor)等社會深層問題讓香港不斷上演基層悲歌(詳情見本專題文章首篇),而記者將這一切罪魁,歸咎於“涓滴效應”。
如何解決“跨代貧窮”?
“望得遠,才能行得遠,很多基層家庭孩子不是不聰穎,只是欠缺擴闊眼界的機會而已。” ——政務司司長 陳國基
讓青年擁有上流機會,是解決跨代貧窮的不二法門,而決定青年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家庭環境及教育背景為青年帶來的眼界,還有獲取資訊差的能力。
還好,特區政府有這麼一個項目,集合政、商、民的力量為基層家庭出身的孩子補上眼界、技巧以及心理上的差距,構築他們的人際關係網絡,並為他們探索世界提供底氣。
借用陳國基的話,就是“他們(基層家庭孩子)沒坐過飛機,我們(政府)就帶他們坐飛機;他們沒去過內地,我們就帶他們去內地。”
這個項目,名叫“共創明‘Teen’計劃”,即將完成第一期,學員是來自弱勢社群家庭(尤其是居住在“劏房”)的中一至中三學生。
計劃包含3個元素,一是師友配對(每位學員配對1名義務友師,與學員分享人生經驗),二是個人發展規劃(由友師啓發學員探索更多個人發展的可能性, 訂立行動計劃);三是財政支援(共1萬元,每位學員會先獲發5,000元的啓動資金;成功完成計劃後另發5,000元的獎學金。)
讓基層學生“看到、接觸到”
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在訂立之初,港府只打算招收2000名學員,最後名額增至2800名,足足多出四成,這背後,是出於港府“不想讓青年人感到失望”所作出的努力。
“共創明‘Teen’計劃”統籌人之一,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陳麗珠告訴記者,該計劃從訂立(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到要“推行解決跨代貧窮的試驗計劃”)到宣布出台(當年八月),只是數月時間,經過了一系列緊張籌備,最後讓符合資格的申請者全數入選,不再設有篩選條件,既是不想讓這些出身基層的孩子失望,也是真心希望計劃能幫助更多學員。
“(讓他們)看到、接觸到”則是陳麗珠在採訪過程中頻繁提到的關鍵詞。據理解,“共創明‘Teen’計劃”為學員提供關於人生規劃、能力提升及理財規劃的基礎訓練,亦涵蓋友師互動、團體活動、興趣培養等內容,“在我們接觸的學員中,有些因為家庭環境關係,甚至連跨區活動也很少,香港很多地方他都沒有去過、沒有看過。”所以在計劃中,由社會各界提供的團體活動成為了上述內容中,相當大的一個組成部分。
“譬如國泰航空安排學員參觀國泰城,或者安排他們在香港上空‘遊機河’,過程中都給學員會帶出不同的信息。行程會介紹行業的發展,如航空公司的工作不只有飛機師和空中小姐這麼簡單,還包括物流、客運、甚至餐飲、維修等等部門共同合作。這些不同的經驗會讓學員窺見整個行業的全貌,讓他們考慮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未來選科、職業的方向。”簡言之,在這項計劃中,港府不僅旨在為這些出身基層的孩子提升基礎能力,更重要的是開拓他們的眼界、思維方式,甚至社交網絡。
期望學員在個人發展
訂立正向思維方面進步
“你們最大的‘寶’就是你們的友師。你們能夠學到多少,在於你們發問多少。”陳國基曾經在出席活動時對學員說過,“你們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未必有太多時間和你們討論未來、讀書、工作和香港需要甚麼,我希望你們多向友師發問,學習更多。”
陳國基的話,引入了這個計劃最重要,也是最珍貴的一個組成部分:友師。
在該計劃中,每位學員都會獲得一名友師“一對一”的幫扶,而這些友師須至少21歲,且要安排學員切實看到香港職場現狀,學習職場工作技能。
談及計劃成效時,陳麗珠期望“不少於七成的學員會認為自己在參加計劃後在個人發展、訂立正向思維方面取得進步"。她相信該計劃可以幫助香港改善“跨代貧窮”問題,推動基層青年向上流動。她說:“當他們看到世界上有更多可能性,看到真正有機會改變的時候,他們亦會投入100%的精力,去改變自己。”
陳麗珠告訴記者,“這些基層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或許不算高,又經常忙於生計,令子女參加課外活動或其他社會體驗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所以一般來說,我們最初與學員見面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溝通技巧,或者社交能力,都比較弱,自信心亦較低,未必會主動和他人接觸,有時更會顯得害羞和沉默寡言。”
但是通過與友師的交往,以及參加過不同的團體活動和訓練後,學員都成長不少,不但增強自信心,亦會主動發問,“有學員出席活動時甚至會主動向司長(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索取名片,說會寫電郵給他分享生活點滴,可見學員改變不少。”
最後,陳麗珠談及計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提到會為完成第一期計劃的學員成立“校友會”,希望延續他們的發展成果和社交網絡,更期望他們未來可成為計劃下的友師,扶持師弟、師妹,貫徹薪火相傳的精神。
經導全媒體矩陣
微信
微博
FaceBook
網站(江西頻道)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進出口商品
名稱與編碼中英文查詢
中國海關統計諮詢服務
廣州會計師事務所一覽表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
友情鏈接:全球商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