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僑中學 2021-2022 年度畢業典禮(圖源:培僑中學官網)
印度教育片《起跑線》有一句經典台詞“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正如這句台詞,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英語可以說在香港整體語言環境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有不少港人將英語視作通往上層階級的鑰匙。
直到1974年,港府通過《法定語文條例》,宣布中文和英文一樣,同為法定語文。於是形成了現下“兩文三語”的社會語言形態。
然而,由於長期對普通話的忽視,再加上粵語在香港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因此,即使普通話科早在1998年已納入香港中小學的核心課程,但如今普遍依舊存在着中文教學上的“粵普”、“簡繁”之爭。支持用普通話教中文的人認為:“我手寫我口”,普通話更利於學生寫作;反對者則認為,書面語和口語是兩套語言體系,粵語反而更接近中國古語,適合對中文的學習。
粵語和普通話“一碗水端平”
其實,在香港中小學的中文教育上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本地學校針對香港本地以及內地學生的中文教育;二是在外籍學生居多的國際學校中的中文教育;三是針對本地學校中對“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後兩者因整體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英文水平,所以在中文教學中多以普通話教學為主。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混合語言教學模式,想必香港的中小學生在學習中文上必定難上加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記者來到北角培僑中學,採訪到香港青年民建聯副主席,同時也是學校歷史教師的穆家駿。他談道,“總體來看,香港的小學的中文教材跟內地是比較相似的,都是包括了古詩詞、文言文、白話文,但是白話文的篇幅會更多,為的是幫助學生去認識一些字詞、句式,同時通過內容去培養學生的素質品德。學生進入中學後,詩詞、文言文佔一半,白話文佔另一半,同時加入必修的範文學習,如《出師表》、《勸學》、《師說》這樣的經典絕學。自教育改制後,香港中文教學加入了實用文,內容多以社會生產、傳統文化以及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國情教育為主。總的來說,香港中文教育多以實際應用為主。”
採訪當日,雖然學校已經放學,但還是有部分學生組成小組在活動室討論作業。記者觀察到,在學生們的對話中有普通話同時也有粵語。穆家駿表示,學生在小組討論、課題演講等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粵語或者普通話,所謂的“聽不懂”、“學不會”的情況實屬少數。
打破語言的偏見
談及英文教育,穆家駿認為“所谓‘英中’教學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很多一些曾經是殖民地的地區,普遍同時使用本土語言以及前宗主國的語言。因此,香港大多數學校是採用英文課本、英文考卷,但上課教學或給學生講解時用中文,部分專有名詞仍然保留英文教學。”“兩文三語”的各司其職才能盡顯香港這座國際化都市對文化的開放胸懷。
然而,依然有部分人質疑:香港社會整體大環境對語言存在一定的“厚此薄彼”。有少數極端聲音認為,應當放棄“兩文三語”。殊不知,這恰是對語言偏見的加深。
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有着無數機遇和廣闊天地。擴大語言多樣性和多元文化意識的提升對維持當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當一個地區擁有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人時,便可引入更多的創新,並加速與全球各地區的連接。語言便是一座座溝通的橋梁。
當然了,此前的國泰風波便是敲響了語言偏見的一道警鐘。港府今後要研究的,不單單是對普通話的推廣和教育,而是要增強香港人的語言意識、文化自覺與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