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社死”之旅——当非粤语使用者搭上香港小巴
本刊记者 张如瑾 [第3552期 2023-09-14發表]
市民登上綠色小巴

在香港有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特別容易讓人“社會性死亡”(網絡用語:形容因為在公眾面前做了丟臉的事,以致沒臉見人的情形,也稱為“社死”),那就是傳說中的19座小巴,分為不受政府監管的紅頂小巴的和受政府監管綠頂小巴兩種。因為小巴不是每站都停,多數小巴沒有下車按鍵,所以想要下車前要自己對司機大喊:“有落!(粵語口語:有人要下車)”或者“唔該,有落!(粵語口語:有人要下車,謝謝)”

香港一向以公共交通便利聞名,不過儘管地鐵四通八達,大巴線路交錯縱橫,有一些角落還是無法觸及的,在這些地方往往有小巴作為補充或接駁,其實具有很重要的功能,佔公共交通服務的24%。小巴覆蓋的區域有大片郊區,這裏往往同大學和旅遊景點重疊,像是大埔、西貢、赤柱、淺水灣....對於在這些片區工作、生活和學習或者想要來遊玩的非粵語使用者來說,乘坐小巴一定是一個挑戰。

 

小巴司機的告示 注意: 司機不會通靈 如要落車請早揚聲 司機揮手作實 過站自誤 圖片來自網絡

記者坐在前往科技大學的小巴上,從左邊的路線圖可見科技大學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學生必須大喊才能下車。

Max來自德國,今年是他在香港的第四年。Max說,他剛開始的時候對於用粵語大喊:“有落!(Max的發音更接近Yolo,下文都用Yolo表示)”他覺得又害羞又尷尬,而且有些時候他喊了司機也沒有反應。不過他的學校香港科技大學位於西貢,小巴幾乎就是這裏的學生唯一的交通選擇,所以,在其朋友建議下,他開始說:“巴士站,Yolo!”以加長句子,他發現這麼做效果甚佳,如今,“巴士站,Yolo”已成為他每日脫口而出的粵語常用句式。不過他告訴我,他有一個來自內地的同學,由於不習慣這樣的語言和搭車方式,每天都會選擇繞遠路乘坐大巴來上學。去科大乘坐的是受政府監管的是綠色小巴,運營和支付方式線路也更加固定,所以和司機溝通的地方不多,但是如果外國人或者內地遊客搭上了一輛需要找錢且線路隨時變更的的紅色小巴,那麼不懂粵語的非本地人和本地司機將上演一出“雞同鴨講”的好戲。在社交媒體上就有網友分享和朋友共搭一個小巴,因為沒聽懂司機說只有一個座位,結果一個人上了車,另一個被落下的故事。

Max所在實驗室周圍的人基本上都主要說普通話,所以其實他學粵語沒幾天之後就開始自學普通話了,現在已經600多天,他的普通話比粵語好很多,用普通話來大喊:“下車!”理論上司機也可以聽懂,不過他從來沒有嘗試過,他敏銳的直覺和經驗告訴他,似乎有點不對。是的,儘管香港實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但是香港小巴是一個非常粵語化的環境,粵語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近日香港計劃從內地引入外勞,其中一個短缺工種就是小巴司機,隨意點開一個,招聘要求非常簡單:“沒有學歷要求;良好粵語;懂讀寫中文;持有公共小型巴士駕駛執照”,可以看出,粵語是唯一的語言要求,那麼自然而然,小巴的服務語言就是粵語,就算是會普通話的司機,可能也不會樂意再提供第二語言版本的解釋。不僅是乘坐巴士,Max留意到在和清潔工、餐廳服務員打招呼的時候,往往說粵語他們會更開心一些,有一種“他在說我的語言”那種興奮感,而在說普通話時,往往反應平淡。

回去的路上,記者想要試一試用普通話喊一句“下車”,但始終是開不了口。經過這次採訪記者深深感受到,語言作為用來表達人需求和感情的工具,其實是非常微妙的。一個人能不能融入本地的語言環境,舒適地表達,不僅僅取決於他本身的語言水準,也和此地區的語言環境有關。“兩文三語”政策已經二十多年,近年來,香港又公布了多個人才引入計劃,大量內地人才湧入。在香港推廣普通話,不僅要加強港人普通話的表達能力,更要加強對於普通話的認同感,這樣才能塑造一個友善、包容、開放的語言環境。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