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推普”工作(推廣普通話,簡稱:推普,下同)任重而道遠,事實上,香港民間“推普”工作已有70多年之久。
那麼,作為老牌“粵語”(俗稱廣東話)城市,香港人的普通話達標了嗎?
這個、這個、這個
——遊客在老牌茶餐廳的點菜方式
根據統計,在香港有近800間茶餐廳。因此,無論是上班族還是退休老人一個月總有幾天會到茶餐廳解決吃飯問題。
翻枱率高,味道幾乎“不踩雷”,品類多且價格便宜,是港式茶餐廳的優點,但服務態度差、語言完全不通,這是一些茶餐廳經常“收穫”差評的原因。
香港內地通關後,不少內地遊客都會選擇打卡一些老牌港式茶餐廳,感受“TVB劇”中的港青生活。
“要一份黑椒牛扒飯和一個炸雞腿,飲料要凍檸茶。”
“乜?聽唔明你講緊乜。”
這是常常出現在餐廳的情況,內地遊客跟服務人員互相不知道彼此在說什麽,最後想要吃到想吃的,只能指着餐牌說“這個,這個和這個。”
有遊客表示“在香港
或許‘肢體語言’比‘普通話’更好用”
“慢慢,我的普通話不太好。”——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的“口頭禪”
圖為“右思維幼稚園”師生(本刊記者汪彥希攝)
圖為香港中旅社辦證大廳(本刊記者汪彥希攝)
每年的開學季,內地首次到香港念書的學生們需要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
因此,各區市政大廈通常都擠滿了人,普通話、粵語、英語充斥着整個市政大樓。取籌、選擇正確窗口排隊、交材料、回答問題等等,都讓不少不會粵語的朋友犯了難,但幸運的是,場內工作人員幾乎都會說普通話,雖是標誌性“港普”但順利辦證或解決、解答其他問題已經綽綽有餘。
另據記者體驗,在醫院、出入境大廳、香港中旅社、地鐵站服務中心等遊客較多的場所,工作人員的普通話較好,能正常溝通,他們亦會在開始時就詢問“是否聽得懂粵語”等,自由切換語言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當然,當對方普通話說快了時,他們也會作出很焦急的表情說一句“慢慢,我的普通話不太好。”
“上學期間不可以在校內用粵語交流哦”
——多語言學習,從娃娃抓起
在“香港右思維國際幼稚園”有一個“好玩”的現象,前台會客的接待人員普通話沒有該校的3、4歲小寶寶普通話好。經詢問,這家幼稚園以獨有的普通話教學培育系統培養幼兒師資能力,他們的理念是“我們以《中華字經》課程教授學生中國文化及識字,愉快學習中文。”
所以,對於粵語已為母語的小朋友們來說,在學校盡量少用粵語多使用普通話已變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該學校會安排學生再多自主選擇一門語言,可以是西班牙語或者法語。
語文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若用英語回答,老師亦會再將答案轉變為普通話重覆一遍以此鞏固小朋友的普通話能力。
通常來說,在該校畢業的小朋友,都已經成為了整個家庭的“普通話小老師。”
種種現像都表明,學習以及推廣普通話已經成為社會潮流,在香港,普通話亦滲透到了各個角落,相信香港這一代人已在“努力說好普通話”,下一代人“全面推普保粵”已經完成。
粵語Tips
粵語,俗稱“廣東話”,在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在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東南亞華人社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其他海外華人社區都有極大的普及程度,更有“小道消息”稱粵語當年差點成為中國的“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