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日,2023香港龍獅節在香港尖沙咀舉行,50隻醒獅和2條金龍現場表演,吸引市民拍照觀看。(新華社圖片)
1月8日,香港與內地七個邊境口岸正式恢復全面運作,兩地居民迎來新冠疫情全球爆發近三年來第一次免隔離的過境出行,各界叫好聲一片。無論是大灣區規劃全面開展,還是內地與香港兩地經濟文化往來重新啟動,深港通關都是里程碑式的利好消息。
自內地“新十条”出台以來,防疫策略為之一轉——從嚴防死守轉向了集體闖關。這個口子一開,籠罩在中華大地上的疫情陰霾有了疏導的途徑,各地開始採取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這歸根到底,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結果。此後,中國社會防疫雖經歷了“搶藥潮”、“生病潮”的陣痛,不過通過讓人流物流“動起來”、消費市場“熱起來”、海外搶單“拼起來”、助企紓困“跑起來”……各地積極行動,加快推動“煙火氣”升騰,為重振經濟按下“快進鍵”,回歸常態指日可待。
中國經濟陣痛後
必有強勁反彈
據《華爾街日報》2022年12月中報道,中國的住宅銷售在1-11月期間持續下降,國家統計局表示,2022年1-11月商品房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了28.4%。該降幅比1-10月期間28.2%的下降幅度略微擴大。在2022年1-11月期間,儘管中國政府針對諸如備受打擊的房地產領域推出更多支持措施,但商業活動仍不可遏制地因全國性的新冠疫情受到擾亂。
在經濟工作的其他方面,類似受新冠疫情阻礙而遲遲無法常態運轉的情況也極為普遍。然而12月內地防疫轉向後,香港經濟圈研判,只要撐過第一季的陣痛,2023年內地整體經濟成長料有強勁反彈。
度過防疫鬆綁之初的恐慌與“空城”後,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北京街頭交通擁塞再現,遊客紛紛開始訂機票、飯店準備出國度假,企業界預計中國內地經濟活動將從三年的防疫管制中逐漸甦醒回溫。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余向榮預計,疫情對明年全年成長的干擾“可能小於先前估計”。隨着新年到來,中國内地的人員流動和消費服務復甦將比預期更早、更快。經歷最初的疫情衝擊後,城市客流量正在回升,他預計今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將成長約11%,達到7.2兆美元左右。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終有時日
隨着內地與香港兩地通關,香港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終有時日,許多戰略規劃得以更完整地向前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提法不再受疫情影響被滯阻、被割裂,兩地經濟復常將成為同一進程的兩個方面。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年伊始時對傳媒表示:“2022年是風高浪急的一年,沉着堅毅、奮發向前的努力打拼,讓我們在去年最後一季迎來復甦的曙光。”他表示,近月復常步伐加快,與外界的聯繫亦漸次恢復,大家對新的一年都充滿期盼和憧憬。香港各界期盼香港走出疫情陰霾,大幅恢復經濟活力,成功搶人才、搶企業,百業復甦、民生改善。
對此,陳茂波認為:展望2023年,外圍情況仍然複雜多變,年初本港經濟仍面對一定挑戰。但隨着本港與內地及境外地區快速恢復便捷的往還,社會整體氣氛及經濟活動可望持續轉好,本地經濟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動力。
文化及旅遊的交往是經濟復常的又一重要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將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隨着疫情陰霾逐漸散去,體育與文化藝術盛事的舉辦將再無阻滯,跨境旅遊,特別是兩地間的旅遊也將重啟,生活正在朝正常化的方向飛奔。
香港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認為,在接下來的復常工作中,“香港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推進大灣區建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安家好,香港大有可為、風光無限!”
2023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
正如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那樣,過去5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我們經受了世界變局加快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國內經濟下行等多重考驗,有效守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向前。”
根據會議精神,2023年的國家經濟大計仍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又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會議把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明年經濟工作的首位,要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還要求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強統籌銜接、有序組織實施,順利度過流行期。
2023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很多,“系統觀念、守正創新”是會議提出的應對挑戰的態度。全國經濟復常是一盤大棋,堅持系統觀念,踏踏實實下好走好每一步棋,把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相信霧霾散去終有時,全國上下終能迎來疫後的恆常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