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海外招商救經濟 政府企業“組團出海”搶訂單
■ 本刊記者 胡倩怡 [第3535期 2023-01-16發表]

▲去年11月2日,2022年MUSIAD(穆西亞)伊斯坦布爾國際博覽會在伊斯坦布爾的TUYAP展覽中心舉行。30多家中資企業參加展覽。圖為人們在博覽會中國企業展區參觀。(新華社圖片)

受疫情折騰,近三年來,內地不少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民眾面臨失業、就業難等困境。2022年前三季内地GDP也僅增長3%。自去年年底以來,隨着全國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各地正緊鑼密鼓部署“拼經濟”,救市救商成為當務之急。繼江蘇、浙江、廣東等外貿大省組織外貿企業組團赴歐洲、日本等地“搶訂單”後,全國不少地方、行業協會都迅速行動起來,為企業出境參展、開展商務洽談提供便利,力爭穩住外貿基本盤。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此次多省政府企業合力出國拓展業務,有效打破了當前穩外貿的堵點,拿到了以往在家坐等上門拿不到的訂單,將為2023年外貿贏得開門紅打下良好的基礎。

 

走出去 搶訂單


“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個機會,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用電影《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的這句經典台詞來形容當下眾多企業包機出海搶訂單再合適不過了。

去年12月4日,一支由浙江省商務廳等部門官員和企業代表組成的代表團,飛赴德國、法國展開“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行動”。這支“搶單團”是疫情三年以來,由浙江省級商務部門帶隊出國的第一團。浙江商務廳表示,“是時候要大家出去做生意了,不要怕什麼。”

去年11月份以來,廣東已組織多批企業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參加境外展會。廣州、東莞、佛山等外貿大市和製造強市也競相出台利好政策支持企業出海搶單。佛山市政府經貿代表團近日已在歐洲攬獲億元“大單”。東莞市政府組織的疫情以來首個出國政府代表團,日前帶領51家企業包機赴阿聯酋參展,開展“東莞製造,享譽全球”迪拜行活動。

江蘇蘇州在去年11月組織了由12個招商小分隊以及51名外貿企業負責人,前往日本招商,共拜訪200餘家日本客戶,簽下超10億元訂單。

一些動作快的企業已嘗到甜頭。德國慕尼黑國際體育用品展期間,參展的50多家企業簽署訂單金額約1800萬歐元,意向訂單金額約3500萬歐元。在亞洲紡織成衣展覽會上,超過九成參展企業在展會期間達成意向成交,每家企業平均結識有效客戶數量超過50個,其中新結識客戶比例高達6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地方政府組織外貿企業赴海外“搶訂單、拓市場”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是各擔其責,企業發展得好,民生問題、就業問題都會得以改善,政府在幫助企業脫困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另一方面,政府間合作較多,若政府出面,效率會更高。同時,政府的信用更好,更容易產生信任感。

據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比前年同期增長8.6%。11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3.7萬億元,同比微增0.1%,增速較10月份的6.9%大幅放緩,創去年5月份以來新低。其中,出口2.1萬億元,同比增長0.9%;進口1.6萬億元,下降1.1%。可見,當前中國的外貿面臨巨大壓力。

在外貿中有句行話,“一次見面抵得上千百萬份書信來往”,雙方見面後,不僅可了解到市場行情、客戶需求、銷售困難以及售後服務,更重要的是,雙方建立互信關係。各地組團出海搶訂單,除了找回此前流失的時間和訂單之外,既增強了外商對我國企業乃至經濟發展的信任,也釋放出外貿回暖的信號。

 

政府為企業“出海”
提供貨真價實的政策支持


外貿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去年12月6日召開會議也明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會議強調“要堅持真抓實幹,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讓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

細心留意會發現,此次“組團出海”多由地方政府以包機並提供補貼的方式進行,體現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也成為各地快速響應中央要求,主動識變、積極應變並全力以赴穩住外貿基本盤的一個縮影。

日前,一條“浙商問‘出海’政策,局長秒回覆跟進”的短視頻刷屏網絡。視頻中,某企業家講述了與杭州某商務局工作人員溝通參與出海搶訂單的過程。該企業家在看到浙商競相出國搶訂單的新聞後,立即聯繫當地商務局詢問相關政策。令他驚喜的是,商務局副局長不僅“秒回”,還在15分鐘內拉了工作小組進行對接。一番溝通下來,企業家了解到按政策“組團出海”搶訂單,可獲得70%的機票補貼和6個免費展位,不禁為商務局的服務點讚。

去年年底,由22家企業43人組成的深圳市商務包機(艙)團趕赴德國,參加MEDICA展(杜斯多夫醫療材料展)。深圳將68場境外展會納入2022年境外展覽重點支持計劃,支持企業通過展會拓展海外市場。對於企業參加包機產生的費用,深圳將在省資助的基礎上再提供30%;往返機票費用給予80%的資助。

為了搶訂單,企業拼了,政府也在為他們保駕護航。各地政府拼盡全力為企業出海搶訂單創造條件,提供“一條龍”服務,紛紛為此成立工作專班,協調外事、公安、衛健等部門,在展會組織報名、證照辦理、往返航班艙位等環節開闢綠色通道,為企業提供了堅實保障和高效服務,這也讓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健分析,“‘組團出海’之所以火熱,實際上是一個合力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國家層面優化防控的舉措激發了市場活力,其次是政府部門響應黨中央號召,因勢利導、主動提供服務,同時,中國企業家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不等不靠,抓住時機爭分奪秒搶訂單,主動為穩外貿作出了貢獻。”

的確,從宏觀來看,2022年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先後部署出台多輪穩外貿政策。4月,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支持力度;5月,提出13項政策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抓訂單、拓市場、穩產業鏈供應鏈;9月,從強化防疫、用能、用工、物流等方面繼續加力……一攬子穩外貿政策落地生效,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穩住了市場預期和企業信心。


“組團出海”多為歐洲東盟着眼未來


此次各省“組團出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目的地多集中在歐洲和東盟方向。這是為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分析認為,無論歐洲國家還是東南亞國家,在疫情之前都是重要合作夥伴,歐洲是老牌經濟體,規則、管理標準等都比較規範,對接相對容易。東南亞國家與我國交往較深、文化相通、經濟高度互補。

數據顯示,在2022年前11個月的中國進出口中,東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增速達15.5%。“東盟消費市場廣大、經濟長期保持活躍,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和東盟經貿合作越來越密切,政策越來越好,所以我們企業看好東南亞市場,現在出來考察洽談,着眼的不僅僅是明年、後年,更看重長遠的未來。”一位隨團出海的企業代表如是說。

而歐盟則繼續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2022年前11個月,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5.17萬億元,增長7%。在去年12月1日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束玨婷指出,“在雙方高層的政治引領下,中歐已經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

因此,此次“組團出海”大家都紛紛瞄準歐盟和東盟,盼望能為2023年搶來一個開門紅。而對於接下來如何穩外貿,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要處理好外貿與疫情防控的關係;二是要夯實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只有產品好,才能賣得好;三是要打造外貿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特別是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平台;四是要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紅利。

誠然,不失時機地“組團出海”搶訂單,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有望為新年外貿“開門紅”打下基礎。但從長遠來看,穩定的市場預期、充分的政策支持與良好的營商環境,才是我國外向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而對廣大市場主體來說,一個企業的產品是否能真正被市場接受,是否能培育出新的外貿增長點,從根本上說還需要企業在“內外兼修”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參與市場競爭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