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開闢致勝新賽道
■ 本刊記者 楊冰馨 [第3535期 2023-01-16發表]

▲新的一年,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出口型服裝企業迎來生產和銷售旺季。企業加緊趕制訂單,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圖為青島市即墨區一家公司的工人在智能吊掛生產線上工作,生產出口到海外市場的服裝產品。(新華社圖片)
 
2022年,“數字經濟”成為高頻詞彙。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8%。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於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助力復工復產
數字經濟發揮特殊作用


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顯示,從增速上看,2012年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平均增速為15.9%;從佔比上看,2012年至2021年,數字經濟佔GDP比重由20.9%提升至39.8%,佔比年均提升約2.1個百分點。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

雖然疫情三年,疊加全球通脹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但是科技創新展現出了十足的韌性。基於創新,一場場田間地頭的電商直播幫助農貨上行、鄉村振興;基於創新,“宅經濟”助推預製菜、短視頻、雲遊戲迅猛發展;基於創新,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雙輪驅動”下,自2015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基於創新,各地數字化產業集群提速競跑,數字技術持續深入產業帶為工廠提供供應鏈服務,助力“中國質造”迭代升級。

“從實體中來、到實體中去。”

2022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把“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主線。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基本保障,而數字經濟則是當前全球創新最活躍、滲透力最強的經濟類型。通過5G+工業互聯的融合,對數據、技術等要素的再造,可以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帶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實現傳統產業的迭代升級。而數字化升級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價值提升,也必將擴內需、促消費,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支持平台企業大顯身手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佔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其中電商交易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數字產業化基礎更加堅實,產業數字化步伐持續加快。

數字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董小英表示,“國際競爭的視角下,數字經濟發展對中國經濟轉型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機遇和時間窗口。”董小英指出,從中長期發展前景來看,首先,數字經濟發展和企業數字化轉型最大的價值和目標在於將全要素集成和匹配效率大幅度提升;第二,數字經濟在市場動態變化中將供需雙方匹配做到精準化和敏捷化,使經濟在保證高速發展的同時,做到高質量發展,其重要的標準就是“精”和“益”,即少走彎路、節約成本,有效管控。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歐陽日輝表示,平台經濟包括數字化平台、數字化平台企業、數字化平台生態系統。其中,數字化平台是引擎,數字化平台企業是主體,數字化平台生態系統是載體,有着內在聯繫的數字化平台生態系統的整體構成平台經濟。“平台經濟既要成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更要在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入發展新動能 數字化轉型賦能
中小企業降本增效


《2022中國數字經濟主題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佔數字經濟比重為18.3%,佔GDP比重為7.3%,數字產業化的發展正經歷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轉變。2021年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佔數字經濟比重為81.7%,佔GDP比重為32.5%,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加速發展。

例如,小型精密零部件的生產表面精度高,傳統依靠人眼質檢,難度大、耗時長,企業招工非常困難。面對這一難題,生產金屬粉末注射成型產品的製造商富馳高科與騰訊雲合作,結合先進的光度立體、遷移學習等算法,改進質檢方案。富馳高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在AI幫助下,人工1分鐘完成的質檢壓縮到了幾秒鐘,缺陷檢出率達到99.9%,每年可節約數千萬元的質檢成本,同時也將勞動者從高度機械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指出,數字經濟對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首先,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很多發達地區,數字產業已經成為地方支柱性產業之一,例如廣東省的電子信息產業、北京市的軟件產業。”

趙剛表示,消費互聯網平台能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7*24小時在線的市場和精準的用戶畫像,幫助中小企業低成本將產品銷售給全國乃至全球的客戶。同時,雲計算平台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隨需定制的基礎雲、平台雲和應用雲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快速低成本實現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智化敏捷組織,提升業務、管理和決策水平,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創造力。

 

發展態勢總體向好 積極參與構建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體系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態勢有望總體向好。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重要發力點: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5G網絡、“東數西算”、智能算力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將提速,不斷提升算力水平,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便捷的雲計算服務。

二是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數據流通和使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2023年國家、行業和區域的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將加快建設。

三是產業互聯網平台和數字化產業集群建設。我國平台經濟發展正從消費互聯網平台向產業互聯網平台演變,產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將推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產業集群建設,推動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四是創新產業發展。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的重點領域投資將擴大,推動這些信創產業加速布局和發展。

所有過往皆序章,而今蓄勢從頭越。在政策逐漸向好的後疫情時代,在櫛風沐雨的洗禮過後,市場信心必將逐漸恢復,各行各業都將重新煥發容光。每一道微光,都將匯聚成溫暖的希望,從而汲取更多的養分更多的能量,更好地賦能經濟發展,推動數字經濟的開放、治理、合作、共享,共同開拓全球數字經濟更加廣闊和美好的前景。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