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大行下調預測 中國經濟承壓前行
■ 本刊記者 沈雨青 [第3535期 2023-01-16發表]

▲1月10日,市民在西安西北小商品交易中心選購年貨。(新華社圖片)
 
日前,全球不少大行都先後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

亞洲開發銀行下調2022及2023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料2022年經濟增長3%,2023年增長4.3%,分別較2022年9月預測下調0.3及0.2個百分點。摩根大通對2022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亦由2.9%,輕微下調至2.8%。

評級機構惠譽對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則從4.5%下調至4.1%。該機構指,中國經濟放緩,緩解了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壓力,但中國是個巨大的商品淨供應國,與疫情有關的出口中斷或衝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

世界銀行在2022年12月20日大幅下調對中國2022年及2023年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對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022年6月份的預期值4.3%下調至2.7%,對2023年的增長預期則從8.1%收窄至4.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在近期警告,可能再度調降對中國的成長預估。該組織去年10月已下修對中國今年成長預估至數十年來最低的3.2%,並預期2023年GDP增長率為4.4%。

此外,《經濟學人》更將“經濟衰退”列為2023十大關鍵趨勢,這個關鍵字近期盤踞Google搜尋榜熱搜,達18年新高。

 

經濟增長遜預期


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12月發布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駕馭不確定性》,預計中國雖然已經放開防疫,但2022年實際GDP增速,較世界銀行2022年6月的預測仍低1.6個百分點,為2.7%,遠低於中國官方設定的5.5%增長目標。而2023年將恢復至4.3%,但仍較去年6月預測低0.9個百分點。

此外,外圍因素也並不樂觀,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各國對俄國祭出經濟制裁,連帶影響八成能源依賴俄國的歐盟國家,引發能源危機。2022跨2023冬天,很可能是歐洲最冷的一季,這也勢必衝擊會歐元區經濟。與此同時,美國通脹嚴重,為了自保,美聯儲去年大幅提高了基準短期利率,包括上個月一致同意將加息0.5個百分點,將利率提升至4.25%-4.5%這一15年來的高點;在此之前,美聯儲已四次加息0.75個百分點,對世界經濟造成消極影響。加之美國在貿易、科技、生技等多個方面向中國強力施壓,強推所謂“斷鏈”,以及產業上的非正常轉移,如要求台積電、韓國企業將芯片生產轉向美國等,在“遏中”上可謂下足功夫。

那麼在黑天鵝、灰犀牛夾擊之下,中國經濟該如何突出重圍?


經濟或將承壓前行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中國經濟面臨“需求不足,預期轉弱,供給衝擊”等三重壓力,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承認這“三重壓力”仍然存在。為此,有觀點認為,新的一年,中國經濟仍將承壓,但屬於“有困難也有希望”。

從外部影響來看,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認為,美國“脫鈎”其實是個偽命題,多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30%左右,且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復甦和製造業的中流砥柱,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也不可替代,故美國根本無法把中國排擠出去。他認為,美國近來關於重振本國製造業的設想,並未成為現實。接下來幾年,美國製造業可能會有一些增長,但這整體上與其對本土產品的需求無法匹配。

而受俄烏衝突等因素影響,一些發達經濟體經濟開始虧損,如歐洲正迫於壓力為食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付出高額成本。一些歐洲工業巨頭為在全球範圍內保持競爭力,以合理價格生產,據悉,已有不少企業開始考慮將工廠移出歐洲,例如,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正關閉在德工廠,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這個最主要的製造業大國。

此外,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也在不斷減弱,據彭博社最新數據,中國十幾個主要城市的地鐵使用率有所回升,表明新冠感染潮可能已在一些都會地區已經達到高峰,越來越多人在中國11個大型城市搭乘地鐵,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和南京等大都市上周出行反彈。先前如北京和重慶等城市使用地鐵的乘客數和交通擁堵程度自去年12月中旬左右的低谷有所上升。與此同時,城市的煙火氣也回來了,經濟活動逐漸恢復,加之人行1月4日釋出“加大融資,刺激內地消費,支持房地產市場,力拼人民幣匯價穩定”等利多政策消息後,1月5日,內地內需餐飲股全面上升,海底撈升4.4%,九毛九漲5.2%,呷哺呷哺升1.9%,啤酒股青島也漲3.1%,百威升3.5%,華潤升5.3%;9日海底撈升5.6%,呷哺呷哺升6.5%。顯示出中國經濟在承壓中展現出了極為強勁的韌性與頑強的自我修復能力。

世界各大行在中國放開防疫限制後,對中國2023年經濟走勢的預期突然逆轉,以及中國股市強勢復甦,就是實證。據悉,高盛集團近期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從4.5%上調至5.2%,並認為消費板塊有望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預計居民消費增速將在明年下半年強勁反彈。同時,瑞銀集團也上調了明年中國經濟的增速預期,從此前的4.5%上調至4.9%。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中國經濟活動將從2023年初開始逐步復甦。野村集團表示,隨着經濟復甦信號頻出,2023年中國GDP預計增長4.8%。與此同時,中國股市強勁復甦,MSCI中國指數在去年11月升29%,屬1999年7月以來表現最佳,令全年跌幅收窄至24%,上升動力並持續至今年。今年首個交易星期指數累升約8%,屬1995年以來最佳開局。

而對於未來,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突圍發展,有觀點認為,中國正進行經濟發展新布局,“擴大開放”正是中國應對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之一。例如“一帶一路”倡議的拓展,中國與發展中區域、阿拉伯世界建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關係等,都拓展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當中的空間。此外,作為全產業鏈的開放型經濟體,中國制度性地實施開源、開放式經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從長遠來看,是利好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動力源。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唐恩則分析稱,中國正集中精力打造更多貿易區,特別是在東盟國家。東盟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夥伴,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地區,雙方合作不僅有成效,還是可持續的。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