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尼“兩國雙園”是以福建福州元洪投資區和印尼的民丹工業園等園區為載體,探索建立產業互聯、設施互通、政策互惠的雙園結對合作機制。目前,中方園區已投產項目36個。圖為11月17日拍攝的中方園區打造的多溫區冷鏈物流倉儲基地及交易中心和元洪碼頭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圖片)
11月16日,在2022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算力規模約佔全球的27%,排名第二。其中,中部之“弦”連接京津冀、粵港澳,貫穿中部,中部地區崛起時機成熟,是中國數字經濟蓄力張弓、發力放弦的長遠需要。隨着中國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中部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探索出引領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獨到經驗。
中部發展數字經濟成果顯著
自2020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和湖南自貿試驗區揭牌運營,中部地區自貿試驗區産業發展的布局基本完成以來,中部各省市以數字經濟為着力點,爭相頒布相關政策進行扶持。
以湖北為例,2021年12月,湖北省出台《湖北省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湖北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10%,重點建成“四區兩中心”,即建成全國數字產業化引領區、全國產業數字化先導區、中部數字化治理樣板區、數字生態活力區、全國數字商貿物流中心、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科技創新中心。
相應地,湖北首座電氣數字化製造中心在武漢片區投入使用,促進傳統製造業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宜昌片區基於“多審合一”數字化平台,按照“一窗受理、網上流轉、數字交付”的方式辦結建築工程的圖審業務;武漢片區利用數字技術建立“八雙五聯”智慧監管體系,優化政府營商環境。
而湖南這幾年,數字經濟發展也非常迅猛。從2014年首次提出將長沙打造成全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第五城的目標,到2020年長沙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產業第五城”,2021年,湖南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3萬億元,連續四年兩位數增長。湖南積極打造數字貿易產業發展示範基地,長沙片區建立湖南首個數字貿易特色園區“黃花數字貿易港”,啟動實施“5G+工業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數字化確權、涉企檢查“雲備案”、高端裝備製造業融資租賃集成業務模式等制度創新案例的探索。
與此同時,河南省連續4年發布數字經濟工作方案,2022年要實施數字經濟重大項目1000個,完成年度投資2,000億元。自貿區依托網上巡查、大數據分析手段形成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事後監督模式,推動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生成專屬二維碼,集成行政審批服務的所有信息,實時查看辦理進度;通過融合智能製造的政策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提升智能製造發展能級,助推老工業基地數字化轉型。
安徽自貿區將創新作為區域發展的最大動力和政策。自貿區基於大數據分析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新模式;通過線上平台與線下專業化服務將企業和高校院所需求進行有效鏈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蕪湖片區通過搭建產業鏈融合創新平台推動智慧家電、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實行“區塊鏈+綜窗通辦”模式,應用“智能化行政審批系統”提供全天候服務。
數字創新 幫助差異化提質發展
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以省會城市作為坐標和參考系,中部各個省市,正在利用自己的強項,在各自的領域進行差異化發展。
應用是數字經濟的核心,是數字產業的關鍵突破口。未來武漢要發展多元數字產業,為數字技術和場景結合提供更多的條件。作為優質高校人才聚集地之一,武漢重視結合豐富的院校資源落地產學研用,提升成果轉化效率。武漢提出,將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其中,規劃軟件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電子信息製造業規模達到5,500億元;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普及率達到55%,線上經濟交易額達到3萬億元。
因地處長三角,合肥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力較早。早在2018年,安徽與上海、江蘇、浙江三省一市印發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目前,合肥形成以京東方為龍頭的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集聚企業近300家,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人工智能產業躋身全國城市 “八強”,新增大數據企業267家。
相比中部其它省會城市,鄭州更側重數字民生場景的建設。2019年8月鄭州市啟動了“城市大腦”項目,探索建立特大城市數智治理體系。在《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中,鄭州市數字治理指數排名全國第七,進入數字治理一線城市行列,也是全國首個全場景數字化運營城市。
在多地緊鑼密鼓推進的數字經濟立法中,河南也走在前列。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公樂介紹,針對河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總量不大、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夠深入,同時缺乏龍頭企業和標誌性項目等問題,“必須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立法提升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競爭優勢”。
與此相對的是《河南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制定了一些能夠引領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比如,為了促進數據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明確了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則以及數字資源開發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等。
以點帶面推動數字經濟實現整體躍升
《2021中國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白皮書》將全國數字經濟百強城市劃分為4個梯次,除北、上、廣、深、杭被列為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外,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有13個,而武漢、長沙、鄭州、合肥等4個中部省會城市均位列其中,中部地區以點帶面,在數字經濟方面正在實現整體躍升。
去年上半年,數字經濟佔武漢市GDP比重就超過40%。按照規劃,未來三年武漢市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50%,建成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不僅如此,今年5月,武漢先後發布數字經濟發展路線圖以及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23條“新政”,針對數字經濟公共服務平台不夠完善、軟件產業發展不夠充分、數字經濟集聚區建設亟需加快等短板弱項,拿出真金白銀給予發展補助獎勵。同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基金也得以設立,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基金以投資入股形式,支持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通信、基礎和工業軟件、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相關產品和技術等為主營業務的投資項目。
另一中部省會城市長沙,去年數字經濟總量接近4,000億元,提出了數字經濟佔GDP比重超45%的目標。今年4月,長沙發布了193個智慧城市場景,預估總投資52.5億元,以期打造開放包容、融合繁榮、公平競爭的場景應用市場,牽引帶動數字經濟發展。
而鄭州也着力於打造中部地區數字“第一城”,此前提出到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00億元以上的目標已經達成,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今年4月,河南省政府與華為達成全面深化戰略合作,雙方將圍繞計算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數字能源產業、數字政府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合作。
數字經濟專家盤和林觀察指出,相比一線城市立足於數字經濟場景落地,中部省份依托當地產業特點,選擇數字核心產業中的1-2項作為突破點,比如更多強調算力建設。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南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劍宇提出在中部部署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促進中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建議就是例子。
楊劍宇看來,通過優化“東數西算”網絡結構,實施東、中、西部區域梯次布局,在中部增加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能為全國尤其是東部地區提供高品質、低成本溫數據算力需求保障,引領全國數字經濟布局更加合理、為實現東中西部數字經濟協調發展發揮更好的支撐作用。下一步,相關的探索還將不斷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