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拍攝的建設中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2022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迎來掛牌三周年。三年來,臨港新片區建設快馬加鞭,變化日新月異。(新華社圖片)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分批次批准設立了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分布廣泛而又各具特色的雁陣式自貿區布局。
自建立伊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不是“政策的窪地”,而是“改革的高地”。自貿試驗區的試驗和探索要一切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着眼於首創性的探索,差異化的探索,成為制度創新的高地,為各項改革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成果。
9年來,各自貿試驗區在積聚全球優質要素資源、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培育創新能力和轉變政府職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積累經驗,取得成效,成為中國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未來,各自貿區將繼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再創輝煌。
自貿區覆蓋東西南北中
從沿海起步,在穩步推進中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自貿區創新與發展格局。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開啟了中國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的進程。
在華東地區的上海自貿區取得初步試點效果後,經過黨中央、國務院的深思熟慮,2015年4月批准設立華南地區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華北地區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東南地區的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述四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政府職能轉變、調整政府與市場關係、服務市場經濟、減少政府過度行政干預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形成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案例,提高了政府管理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在貿易自由、投資便利和金融自由化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和有效的探索,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開放活動。
在此背景下,2017年國務院批覆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陝西、重慶和四川7個地區建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覆蓋東西南北中。2018年海南自貿港建立,2019年山東、江蘇、河北、雲南、廣西、黑龍江6省份也建立了不同定位的自貿區。2020年9月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貿區幾乎同時獲批。截至目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歷經5次擴容,遍布全國主要經濟區域,形成了清晰的“雁陣”式布局。
做足特色錯位發展
21個自貿區遍地開花,如何做足特色、錯位發展,是尋求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必然要求。我們可以看到,依託各省市的份產業特色、區位優勢的具體規劃,以及聚焦於國內區域經濟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詳細布局。自貿區“雁陣”可分為全面試點探索型自貿區、沿海對外貿易型自貿區、邊境型自貿區、沿長江經濟帶型自貿區、“一帶一路”及中西部省份型自貿區以及首都經濟圈及數字型自貿區。
(一)全面試點探索型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試驗區肩負着中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廣東自貿區依託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海南自貿港發揮海南島全島試點的整體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把海南打造成為中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
(二)沿海對外貿易型自貿區
福建自貿區作為兩岸經濟的重要橋樑,更是發展兩岸新興產業、人員交流、資源互換的重要平台;浙江自貿區圍繞國家能源保障安全,推進以油品全產業鏈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成為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中國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範區;山東自貿區臨近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探索中日韓三國地方經濟合作交流的最佳地區。山東自貿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金融、醫療康養、文化產業、信息技術等產業,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建設中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三)沿邊境型自貿區
黑龍江自貿區、遼寧自貿區、雲南自貿區以及廣西自貿區地處中國邊境地段,將秉承着打造與俄羅斯、東北亞、東南亞以及東盟地區國家有機銜接的重要平台的使命。
(四)沿長江經濟帶型自貿區
重慶自貿區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連接點的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要支點;四川自貿區在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湖北自貿區落實關於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湖南自貿區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內陸開放新高地。安徽自貿區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形成內陸開放新高地,提出了推進科技金融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布局未來產業等方面的具體舉措。
(五)“一帶一路”及中西部省份型自貿區
江蘇自貿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陝西自貿區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河南自貿區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和內陸開放型經濟示範區。
(六)首都經濟圈及數字型自貿區
首都周邊顧名思義就是以北京為中心,輻射京津冀城市,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包括天津自貿區、河北自貿區、北京自貿區。
天津自貿區努力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制度創新試驗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貿易園區;河北自貿區全面落實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要求,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北京自貿區着力打造數字經濟試驗區,圍繞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着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各自貿試驗區立足自身功能定位,耕好改革試驗田,一批批制度創新“良種”向全國推開。2021年,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自貿試驗區新一批18個“最佳實踐案例”,至此,自貿試驗區累計推廣278項制度創新成果。此外在貢獻經濟增長方面。2021年,全國21個自貿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7.3%的進出口額和18.5%的外商投資額;自貿區全年進出口額增長29.5%,比全國高8.1個百分點,利用外資增長19%,比全國高4.1個百分點。2022年上半年,自貿區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實際使用外資1198.5億元,增長16.8%。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向未來,自貿區必將按照新發展階段的任務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高水準對外開放上先行先試,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更高水準的開放彰顯中國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