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中國基礎設施 提供強大社會保障
■ 本刊記者 楊冰馨 [第3531期 2022-11-28發表]

▲近日,河北省圓滿完成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2021-2022年度調水工作,實際引江水總量35.83億立方米。自此,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8年來,河北省累計調引江水超163億立方米。圖為11月14日拍攝的石家莊市境內的南水北調中線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圖片)

“9個小時完成一座火車站的改造工程”“589米長的四車道立交橋夜間8小時拆除”“3萬噸車站平移288米,還來了個90度轉身”……如此種種高效的中國建設速度,在海外社交平台被外國網友稱為“基建狂魔”,被頻頻圍觀。“基建狂魔”同樣圈粉世界,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也曾在社交媒體上轉發“9小時改造火車站”的視頻,並讚歎中國先進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1、交通運輸: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截至2022年10月,中國鐵路、公路增加里程約110萬公里,相當於繞行地球赤道27圈半;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7萬億元,增產里程5.2萬公里;截至2021年底,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長24.6%;新建、遷建運輸機場82個,機場總數達到250個,全國機場總設計容量超過14億人次。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讓世界矚目。

說到交通領域的“中國名片”,不能不提中國高鐵。交通運輸設施的發展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也加速了物資流通和人員流動。從2021年數據來看,我國平均每天約有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2.68萬架次飛機起降,快件處理接近3億件。高峰時,平均每天鐵路開行旅客列車超過1萬列,高速公路流量超過6000萬輛次。一大批戰略性重大工程項目托起一個流動的中國。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服務鄉村振興方面,交通運輸建設同樣功不可沒。數據顯示,農村公路總里程從2011年底的356.4萬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萬公里,10年淨增90多萬公里;1040個鄉鎮、10.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難題得到解決,農民朋友“抬腳上客車”從願望變成現實。在農村公路的帶動下,山貨進城、城貨下鄉,城鄉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互動,帶動了農村增收、農民致富。

中國基建還走出國門。中老鐵路、亞吉鐵路、蒙內鐵路開通運營,雅萬高鐵有序推進,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階段股權順利交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

 

2、能源電力: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下游,總裝機容量達1600萬千瓦的白鶴灘水電站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全面建成投產後,多年平均發電量將達624.43億千瓦時。

在福建福清興化灣,59台百米高的白色風機矗立在大海之中。作為全球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的年發電量為14億千瓦時,可滿足2萬個三口之家的家庭正常用電需求。

圍繞保障能源安全,我國加快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着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21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3.8億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84.3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達到49.4億千伏安,分別是2012年的1.7倍和2.2倍;全國油氣管道里程達到18萬公里,比2012年增長了1倍。能源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不斷加強。

在確保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的前提下,我國持續推進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轉型。如今,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綠色電力裝機總量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底,風電光伏並網裝機合計6.35億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3、數字通訊: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伴隨着網絡強國、寬帶中國、“互聯網+”行動,我國信息通信業實現迭代跨越,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其中,光纖網絡接入帶寬實現從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

互聯網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也正在加速拓展深化。截至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超15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800萬台(套),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這樣的“數字基建”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更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信息基礎設施一直提供穩定服務。遠程醫療、在線辦公、網絡教育、非接觸經濟、宅經濟、共享經濟、智能製造等新業態新模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蓬勃發展,提供互聯網解決方案,助力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在電信新技術的引領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辦公等互聯網應用全面普及,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達527萬億元,發達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徹底改變了民眾的生活習慣。

 

4、民生工程: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調在建設中利用了明渠、渡槽、隧洞等多種技術,打造了世界最大輸水渡槽、世界最大規模現代化泵站群。通水以來,南水已成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超過1.4億人的主力水源。

數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13日,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累計調水量達531億立方米,為沿線50多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85億立方米,為受水區壓減地下水超採量50多億立方米。現在,南水北調受水區的家庭只要一打開水龍頭,就能喝到千里外的長江水。

2018年以來,黨中央部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其中,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0%。此外,目前全國範圍內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

 

新型基礎設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提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如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即新技術和傳統基建的融合,比如智能交通系統、智慧能源系統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即用於支持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比如大科學裝置、科教基礎設施等。

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從網絡設施看,移動通信從“4G並跑”到“5G引領”,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加快應用,網絡規模和應用水平全球領先。以5G為例,2020-2021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分別達8000億元和1.3萬億元。從算力設施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布局,數據中心規模達到590萬標準機架,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構建,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建設。從空間設施看,初步建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北斗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具備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能力。

融合基礎設施方面,智慧設施正在進入千行百業。立體智能交通體系加速構建,無人碼頭、自動駕駛等交通運輸新形態不斷湧現,90%以上機場實現“無紙化”便捷出行,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自2015年以來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產銷量連續7年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創歷史新高,達到352.1萬輛,增長1.6倍。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民生設施加速構建,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創新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建成體系較為完備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的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32個已建成運行,部分設施邁入全球第一方陣。另外,我國不斷加快創新能力建設,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了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積極布局,技術開發設施體係不斷完善,不斷引領科創發展。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新基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眾多“新概念”,正“一業帶百業”,助力產業升級、帶動創業就業。展望未來,傳統基建與新基建“雙引擎”將齊頭並進,提供強大社會保障,更好為中國經濟增添澎湃新動能。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