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園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發及企業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級創科中心的核心載體,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創科企業、1.7萬名創科人才,發展已具規模。圖為香港科學園內景。(本刊記者郭旭宏攝影)
過去十年香港的經濟增速緩慢,對外部依賴性強,同時產業結構單一欠缺多元性、四大支柱產業增長乏力、六大優勢產業的發展未見成熟等問題浮現,香港如何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及推動經濟發展成為未來重要的議題。
對於香港來說,優化產業結構,成為後疫情時代首先要思考的問題。近年有論者提出“香港再工業化”,提倡科技創新作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路向。
香港經濟數據與
社會發展指數極不相稱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的製造業達到歷史上高峰,其產值佔香港總產值(GDP)近30%。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全面吸引外資,香港的工業開始逐漸北移,但另一方面,本地又沒有新興工業興起。
到了今天,工業產值已下降至1%,製造業已空洞化,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以金融、商業服務、旅遊業為主)成為一支獨秀,其產值已佔GDP的93%,成為全球最高。佔比最大的兩根支柱是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分別佔GDP的20%左右。奇怪的是,當下幾乎沒有製造業的香港,卻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
據港媒報道,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解釋,香港主要在轉口貿易中獲利,以2018年為例,轉口貿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左右,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服務費,規模就能達到GDP的20%。而轉口貿易之所以有利可圖,在於各國對於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區別對待。以美國為例,美國1992年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授權美國政府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繼續在貿易上給予香港與中國內地不同的待遇,包括關稅和出口管制等。
但在中美持續對峙的大背景下,轉口貿易浮現危機。比如2019年9月,正值中美貿易戰高峰,香港出口貨值單月同比下跌就達7.3%。雖然在疫情之中,由於中國內地產能受影響較小而出口激增,使香港貿易量恢復到貿易戰前水平,不過潛藏的危機並沒有去除。
2020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簽署《香港自治法案》,取消美國給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地位。這份法案成為懸在香港頭上的烏雲,常年佔比最大的產業有可能說沒就沒。
而另一大支柱金融業,則在低迷經濟中依然穩健增長。但金融行業也有問題——吸納就業能力極差,佔經濟20%左右,僅創造6%-7%的職位,且現代金融成分也很低。
這使得大量就業人口被擠壓進餐飲、零售,從事低端崗位。後果是,拉大貧富差距,而且這些崗位上升空間有限,阻礙社會流動性。而且在疫情中,恰恰是這些低端崗位,受衝擊最大,恢復最慢,進一步放大了原有問題。
據港媒報道,香港大學經管院長蔡洪濱就曾表示,從外部觀感和經濟數據看,香港經濟很好,但觀察越深入越驚訝,香港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指數竟然如此不相稱——人均GDP媲美歐美發達城市,基尼係數、科研投入佔比卻與非洲無異。
發展創科問題多挑戰大
目前看來,香港的經濟轉型要成功,必然要向知識型、服務型高增值產業轉型,主要是創新科技產業、創意產業,以及知識型服務。
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遲緩,一直前行艱難。雖然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以來一直大力推動“發展創科”,然而雷聲大雨點小,政策難落地,導致其在科創產業上缺乏存在感。
香港市民口中傳頌頗廣的一句話是“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意思是“搞高科技就會失敗,搞科技含量低的就能賺到錢”。這句話似乎也代表了香港這些年來的低迷的科創生態。
事實上,香港發展科創的底子並不薄。首先是過硬的科研實力,目前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與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研發實驗室。
同時,香港發達的金融業也為創科加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突破性地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據媒體報道,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認為,香港發展創科的優勢在於最上游的基礎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資,但對本地的科研成果並未給予足夠的商品化支持,商湯科技(創始人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和大疆創新(創始人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等人工智慧巨頭,都是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將技術落地生產。
香港特區政府於1998年公布創新及科技發展藍圖,並據此投資發展各項必要的基礎設施,包括注資50億港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創辦由政府資助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建立香港科學園、數碼港及5所研發中心。
香港科學園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發及企業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級創科中心的核心載體,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創科企業、1.7萬名創科人才,發展已具規模。
為了進一步突出對科創的重視,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不斷調整,例如在2015年將之前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新科技處獨立為創新科技局;2020年7月推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如今更是將創新科技局調整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進一步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及成果轉化。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今年《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貫徹《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施政報告》提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會拆牆鬆綁,納入更多新興科技範疇,為引進先進製造業科技人才提供便利。
香港想要發展科創,離不開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動合作。資料顯示,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全球創新指數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
在這一過程中,香港與深圳優勢互補協同效應尤其明顯。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發達的資本市場和成熟的服務業,深圳則連接着廣闊的市場、完備的供應鏈,擁有突出的先進製造能力,是多個龍頭科創企業所在地。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全力推進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建設,並將與深圳河對岸的深圳科創園區共同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是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記者認為,全球各地先行者的創科發展經驗和普遍規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對香港發展自身的創新科技產業有一定借鑒和啟發之處:一是大膽施行拿來主義,一些好的產業和公共政策可以直接借鑒和應用,幫助香港快速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二是在面對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時,國內外的諸多經驗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系,幫助我們思考如何解決香港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如何引導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產學研平台的建設和發展等。相信這些經驗和做法將有助於北部都會區創科產業發展,帶動香港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