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香港經濟復甦之路: 與內地通關最重要
■ 本刊記者 莊紓 [第3530期 2022-11-14發表]

▲目前,從香港入境內地的人員遵循“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防疫管理措施,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並進行多次核酸檢測。圖為深圳灣口岸排隊通關的人流。(本刊記者莊紓攝影)

隨着香港低谷回升、逐步復常的聲音越來越多,也有更多人表示,要“治本”,還是取決於與內地通關。

一方面,作為中國内地的“超級聯繫人”,在不斷放開限制的香港,只有實現與內地通關,才能真正發揮與大灣區甚至整個中國內地的協同發展作用,另一方面,香港此前近6000萬遊客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內地遊客,海外遊客無法根本上扭轉香港經濟的乾坤。

無論是從香港本身招徠遊客層面考慮,還是與國家協同發展的大局考察,通關成為當務之急。然而目前來看,香港並不具備實施“清零”的社會基礎,通關似乎遙遙無期。

 

此前八成遊客來自內地


在近期的報道中,已有多名立法會議員指出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對於經濟復甦的重要性。他們呼籲特區政府,將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放在與內地恢復通關,相信兩地恢復正常往來,將對經濟復甦發揮更大作用。

旅遊業在近三年疫情下冰封,但在疫情前,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內地旅客始終是最大客源市場。據香港旅遊事務署數據,在2019年訪港的超過5590萬遊客中,雖然內地旅客人次減少了14.2%,但其旅客數目仍佔整體訪港旅客的78.3%,有437.7萬人次。而排名第二、第三的中國台灣和美國分別僅佔2.8%和2.0%,與分別佔比1.9%的日韓兩國,都僅有百萬量級人次的旅客。

旅客意味着生意。內地旅客的缺失對應的是過夜旅客消費額的空缺。據香港旅發局《2019年香港旅遊業統計》統計,2019中國內地過夜旅客消費高達972億港元,佔總數的70.3%。相比而言,排名第二的美國過夜遊客消費只有46.9億港元,佔總數的3.4%。

正如月前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指出的那樣,內地旅客對香港的重要性遠超其他地區。只有這部分旅客消費回歸,香港經濟才算真正回春。雖然“0+3”安排吸引了不少商界人士來港從事商業活動,但與內地恢復通關才是確保香港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

 

三成受訪者因封關失業


自2020年初封關以來,疫情連綿不斷近三年,港人通關也等了近三年。目前出於留學、商務的需要,已有不少內地人陸續來港,帶動了一部分零售和餐飲等行業復甦,然而部分行業的明顯復甦,如旅遊及運輸業等仍有賴於大規模通關。

香港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今年7月訪問了上千名香港市民,對於封關在市民間的影響有了更貼地的了解。調查結果顯示,有31%的受訪者表示,兩地封關導致他們失業或短暫失業;6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收入受到封關政策影響;72%的受訪者表示,封關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比如不能到深圳或其他內地城市消費。數據還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希望香港和內地盡快通關。

不光是本港就業人士,相應地,有意北上創業、談合作談發展的港人不少也在以通關為行動的契機。11月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電台節目中鼓勵港人主動北上,無論是各行各業的企業、商會、專業團體負責人,還是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不要以“7+3”隔離為阻礙,守株待兔等待通關檢疫放寬,從而錯失發展機會。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國家的重要指示,然而受疫情影響,大灣區的布局至今未能在人流、物流、資金流方面做到香港和內地的雙向自由流通。無論是隔離措施還是種種排查措施,都是影響兩地合作的一大阻礙。談發展合作固然應該排除萬難,克服阻力,但畢竟隔離防控方面人力物力等資源受限,大規模的經濟交流,不通關仍是無從提起。

 

防疫需謹慎顧大局


儘管大家都在翹首盼望通關,然而這是建立在疫情平穩的基礎上的。二十大召開之初,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便指出,防疫過程中要付出一定經濟代價。足見疫情穩定是通關的硬指標,通關不可存僥幸心理。

在“0+3”入境檢疫措施公佈後,就有不少議員呼籲,特區政府在聯通世界的同時,要兼顧內地的防疫政策,避免因疫情反彈影響與內地通關的進度。及至近期,本港金融峰會、體育賽事不斷,熱鬧非凡,然而全港上上下下觀看賽事不戴口罩的報道也接連爆出,若想兩地通關,疫情反彈是大敵。防疫還需謹慎顧全大局,不能輕忽。

第五波疫情前,一度有消息稱2022年年初將有望通關,然而又一波疫情洶湧襲來,一切通關的希望又化為泡影。後來當被問到防疫政策與通關問題,譚耀宗指出,指望即刻通關的想法並不實際,通關之路仍然漫漫。放寬入境檢疫安排和調整社交距離措施,應當繼續保持科學有序進行。

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交銀國際董事長譚岳衡月前表示,除密切監察數據、考慮海外實際情況外,不能忽視當前香港長者和小童的疫苗接種率仍然較低的事實。因此,政府在研究放寬檢疫政策時,必須從大局出發綜合考量,並不斷總結經驗,確保防疫措施與疫情現狀以及社會復常需要相適配。

香港的專業服務、金融以及科研力量與內地市場、勞動力、消費力的互補對全局發展的作用已是老話重提,只有通關,一切利好因素才能更平穩有序地向前推進。等待了三年的曙光已隱隱在望,謹慎防疫,顧全大局,一定要站好最後一班崗。期待在香港的街頭重見昔日南下的人流,將香港的繁榮進行到底。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