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外圍波動累港 香港經濟承壓前行
■ 本刊記者 楊冰馨 [第3530期 2022-11-14發表]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外圍漫天風雨,本地邁向晴天”指出,香港是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勢受外圍風雨飄搖的經濟情況影響,包括出口進一步受壓、借貸成本上升、金融市場持續波動、樓價下跌等資產市場價格受影響。外圍形勢從不同層面影響着香港市場,環球經濟前景轉差,許多先進經濟體均有龐大加息壓力以壓制通脹。尤其美國連番加息,主要銀行同業拆息持續跟隨向上,對香港經濟形成抽息效應,導致香港股市房地產都在大跌,形勢低迷。
 

受外圍經濟形勢影響大


環球經濟前景正在轉差。英國7月份通脹率高達10.1%,是40年來高位;美國及歐元區的通脹率亦高企在8%以上的水平。因此,許多先進經濟體都有龐大加息壓力以壓制通脹,例如美國聯儲局今年來已經四度加息,合共加幅2.25厘,而市場預期聯儲局在下月的議息會議將進一步大幅加息。

外圍形勢從不同層面影響着香港市場。美國連番加息,主要銀行同業拆息也跟隨向上,隔夜息由3月中的0.06厘升至最新超過1厘水平,而普遍被用作按揭貸款參考基準的一個月期拆息,由0.28厘升到1.85厘。然而,市場資金充裕,港息升幅比美息少,令港元的隔夜息及一個月拆息比美息分別低了約0.5厘和1.2厘。

通脹方面,即使外圍主要市場受通脹高企的威脅,但情況仍大致穩定,上半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1.5%。即使指數在5月及6月份的升幅稍為擴大,7月份升勢持續,但全年的通脹率預測仍維持在2.1%的大致溫和水平。國際能源價格高企令歐美通脹加劇,但能源及交通等項目在香港的消費物價指數中佔比只有約3%,因此對整體消費物價的影響相對較小。在整體消費物價指數中,佔比40%的住屋開支部分近期持續錄得跌幅;佔比27%的食品價格方面,在中央堅實支持及關心下,來自內地的鮮活食品及菜蔬供應和物流配送保持穩定,相關物價的升幅已從3月時的高峰稍為緩和。

 

出口增長放緩


在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前景暗淡的背景下,香港出口增長速度遜於預期,俄烏衝突,能源、食品和商品價格上漲,通脹壓力升溫,主要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新一波疫情引致的封城措施,以及物流瓶頸等,都嚴重打擊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經貿表現。據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22年4月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把2022年全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修訂為3.6%,比2022年1月較為樂觀的預測削減了0.8個百分點。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把2022年世界貿易量增長預測下調至3%,比2022年1月所作的預測削減了1.7個百分點。

出口商也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從細分數字可見,香港出口總額的增長是由成本導致的價格上漲所帶動。總體來說,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提供的數據,2022年9月份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錄得按年跌幅,分別下跌9.1%和7.8%。2022年首九個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2021年同期下跌3.6%。同時,商品進口貨值下跌2.8%。經季節性調整的數字顯示,第三季與對上一季比較,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下跌8.2%。同時,商品進口貨值下跌10.2%。

不過,最新貿易數字比較令人鼓舞。最新貿易數據顯示,該月香港與內地的貿易收縮9%以上,但是對多個主要市場的出口則強勁反彈。一些主要市場恢復社交及經濟活動,香港出口因而受惠,對美國出口大幅上升31%,對德國增長25%,對台灣增長28%,對印度增長79%。出口信心也有改善迹象。在年中編製的最新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為 30.9,較 2022 年第一季度增長了6.2點,顯示出口信心顯著改善。不過,指數仍低於50,顯示出口商態度仍然審慎,擔心充滿挑戰的周邊環境會窒礙全球需求在疫後全面復甦。

港府發言人表示,在外圍環境惡化及跨境陸路運輸持續受阻下,商品出口貨值按年繼續大幅下跌。輸往內地、美國及歐盟的出口進一步下跌,輸往其他主要亞洲市場的出口則表現參差。展望未來,由於主要先進經濟體通脹高企及有關央行因而加大力度收緊貨幣政策繼續抑制環球需求,香港的出口表現將會持續承受巨大壓力。

香港出口表現相對疲弱,主要原因是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內地與香港的跨境貨流受到干擾。根據運輸署最新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各個口岸的跨境貨車及貨櫃車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5.7%,影響跨境貿易往來。這大大削弱香港的出口表現,因為內地佔香港出口總額接近60%。

在主要出口市場方面,香港對東盟、日本及美國的出口都會較長遠平均增幅為高。此外,儘管香港出口統計數據未必能夠完全反映貿易量增加情況,但香港貿易商可望受惠於今年年初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在RCEP 框架下,預料中日貿易最為受益,香港出口商也可找到不少商機。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在最新的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中,香港出口商認為亞洲市場前景最好,當中以日本的表現最佳,其後是東盟和內地。

至於區外,預期在社交及商業活動重啟下,香港對美國市場出口的強勁勢頭仍然持續。零售銷路、工資及職位增長數據等最新經濟指標均顯示,美國的消費者需求持續反彈。另一方面,歐洲的經濟活動較為疲弱,令香港對歐洲的出口前景蒙上陰影。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持續多時,導致全球能源及糧食價格飆升,對歐洲的影響尤其嚴重。因此,歐盟委員會在修訂歐元區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先前的4%下調至2.7%,指出能源及商品價格上升“令原已存在的逆風更加猛烈”,不利於經濟增長。

 

宜對股市動盪保持警惕


10月24日,香港恒指暴跌超過1030多點,報收15180.69點,跌幅達6.36%,幾乎跌回97回歸前的水平,創巨量成交額達1617.53億港幣。人民幣對美元繼續貶值,刺穿1:7.2629關,再創新高。

10月28日,兩地股市又現黑色星期五,內地滬深股市和港股結束連續2天的快速反彈而大幅下挫。滬深股指跟創出近13年半的新低,重回歷史大底。滬綜指最低達2908.98點,報收2915.93點,下跌2.25%,成交額達3852.61億人民幣。深成指最低達10368.91點,報收10401.84點,下跌3.24%,成交5243.97億人民幣。

香港經濟在2022年第三季按年收縮幅度擴大。周邊環境轉差以及跨境陸路貨運往來持續受阻,對香港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主要央行大幅加息令金融狀況收緊,嚴重影響本地需求,儘管勞工市場情況改善及八月份發放的消費券為私人消費提供了支持。展望未來,周邊環境顯著惡化將在今年餘下時間繼續為香港的出口表現帶來巨大壓力。主要先進經濟體通脹高企以及貨幣政策大幅收緊,將進一步壓抑環球需求。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及疫情發展也將添加下行風險。

面對外圍壓力和疫情持續,香港經濟正在承壓中繼續前行,特區政府正力求做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疫情至今已近三年,由於社會已更廣泛地接種了疫苗,各種醫療和隔離設施已得到大幅提升,加上貫徹以科學和實證為本、精準防控的原則,已具備更有利的條件去兼顧穩住經濟的需要。歷史告訴我們:危中必有機、機會不等人,無論眼前有什麼樣的挑戰和障礙,都必須做好短期應對和中長期部署。不僅要全方位抵禦外圍環境帶來的潛在風險,還要全力穩住內部經濟,並力求向前邁進。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