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聚焦雙碳目標 守護綠水青山
Focusing on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safeguarding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 本刊記者 郭旭宏 [第3528期 2022-10-16發表]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札陵湖鄉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巡護(圖源:新華社圖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
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把碳達峯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着力建立健全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全國累計淘汰鋼鐵產能近3億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0億噸。目前,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產銷量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持續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污染治理。大力推進藍天保衞戰,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和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截至2021年底,全國近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6.8億噸左右粗鋼產能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進碧水保衞戰,“十三五”以來,累計完成全國2804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10363個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全面完成長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穩步推進淨土保衞戰,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國約1/3的行政村深入實施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比例達到90%以上。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累計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約1億噸。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我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截至目前,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5家國家公園設立,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5000多個重點問題得到整改。出台《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開展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約200萬公頃。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快完善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被寫入黨章,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被寫入憲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噪聲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自2015年啓動試點以來,實現兩輪31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督察全覆蓋,並對6家中央企業和2個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展督察,成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在續寫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迹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迹的同時,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生態奇迹。

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相當於少用約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約29.4億噸二氧化碳,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佔比提升到25.5%。過去1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約34%,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在大氣環境方面,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重污染天數減少53.6%。在水環境方面,2021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5年上升18.9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水體,黃河幹流全線達到Ⅲ類水體。在土壤環境方面,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安全防線持續鞏固,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

生態系統得到持續修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佔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21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升至56.1%,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2.65%。“十三五”末,水土流失面積較上世紀80年代監測最高值減少97.76萬平方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每5年一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羣數量穩中有升,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必須認真總結新時代黨領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