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持續兩年之久,對全球及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發展負重前行。最近,香港與東盟國家也漸漸從疫情中復甦,積極謀求自身的發展。在未來,香港和東盟應該如何加強合作?雙方的合作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這些都是急需解決,以及深度探討的問題。
是次,香港與東盟經濟發展論壇活動的舉辦,就為各位資深的東盟學者及專家的研究成果和深度分析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展現平台,可謂恰逢其時。在會上,專家學者高談闊論,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東盟與香港經濟發展及合作的最新進展、成果等,為在場的每一位與會者帶來耳目一新的啟示。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香港要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先生率先分享了對加強香港、內地和東南亞經貿聯繫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如何能更好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和橋樑功能,進一步深化區域經濟互動合作,共同開拓更龐大商機。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先生致辭 (本刊記者沈雨青攝)
他認為,香港要突出和深化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充分發揮作為内地“大循環”參與者和內地與國際“雙循環”促成者的功能,以大灣區作為切入點,對接包括東南亞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和“一帶一路”發展商機。
袁武指出,香港跟東南亞一直保持緊密的經貿聯繫。香港是東盟第六大商品貿易夥伴,東盟也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更是東盟與內地商品貿易的重要轉口港。2017年底,香港跟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進一步擴大彼此貿易和投資流動。截至2020年底,東盟是香港第六大外來投資來源地,在港投資達到6,778億港元,佔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額4.7%。
香港擁有豐富的專業服務人才,國際化程度高,特別是會計、法律、設計、諮詢等服務享譽全球,加上兩文三語、知識產權保護完備、市場和法制跟國際接軌等有利優勢,讓香港的專業服務能積極在內地和東南亞市場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不少國際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香港多元化的金融市場、為海外投資融資項目提供高效靈活的專業服務,是東南亞企業理想的海外上市地點,香港有能力滿足東南亞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
隨着大灣區進一步深化發展,香港的專業服務可以幫助東南亞企業開拓大灣區以及內地市場。
反過來,香港也可以推動內地企業“走出去”拓展東南亞業務,協助尋找業務合作夥伴、制定融資計劃、審閱合同草案、提供監管合規等服務,為整個區域合作構建更完善的專業服務網絡。
另外,創新科技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元素。香港在創科領域擁有雄厚基礎,也得到中央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隨着全球加快數字綠色經濟發展,香港可以積極發揮平台角色,與內地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建立跨境聯繫機制,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方面深度合作,推動電子商貿發展,引領區域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數字經濟市場。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
中國和東盟可以互利共贏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致辭時指出,目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在這輪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國和東盟之間雖有競爭,但互利共贏的機會更多,彼此在市場、基礎技術、服務貿易、勞工、資源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互補性,只有加強合作,才能發揮好各自的優勢,做大做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致辭(本刊記者沈雨青攝)
他提醒,在東盟設廠始終是一項重大的投資,在不熟悉的商業環境下,將會面對諸如貿易政策和標準不一、文化語言不同、政局不穩等障礙,還有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要求,企業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資料搜集、研究和風險評估。他建議港商好好利用HKTDC和商會的資訊平台和網絡,了解不同東盟國家的營商情況和產業優勢,以作出最佳的部署決定,亦可以尋找一些熟悉當地市場的合作夥伴,一同“抱團出海”。
而且東盟是除內地外,設立製造基地的首選,其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亦不容忽視。世界經濟重心正逐漸向東移,東盟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在2020年,其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4.4%,整體經濟規模達3萬億美元,是全球第5大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東盟經濟今年將會有5.5%增長,其中以越南的經濟復甦速度最快,預計今年GDP實質增長達6.6%。就人口而言,東盟是全球第3大市場,總人口超過6.6億,中產階層人口則有1億5千萬,國民收入水平持續上升,潛在銷售市場龐大。
要拓展東盟市場,有幾點趨勢值得港商留意。首先,新冠疫情帶動網購和電子商貿蓬勃發展,東盟亦不例外,東南亞國家經濟體的互聯網用戶總數急增至4億,在2020年,印尼有87%的互聯網用戶曾透過電商購物,已超越內地成為全球電子商貿採用率最高的國家,其次是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以往港商想開拓新市場,少不免要投入大量資源開設實體店,並建立推廣及銷售團隊,但如今港商可以借助跨境電商,以較少資源、更有效益地進入東盟市場。
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陳祖恒:
開拓龐大年輕消費市場
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陳祖恒在發表致辭時同樣指出,東盟市場龐大、具有強大經濟增長潛力,而且擁有龐大的年輕人口,根據聯合國發表的《世界人口展望》,東盟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0.3歲,遠低於內地、香港、歐美,东盟年齡結構年輕,年輕人購買力強、消費潛力大。
▲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陳祖恒致辭 (本刊記者沈雨青攝)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的一份報告預測,東盟在十年內將為全球消費市場增加 1.4億消費者,東盟中產消費者亦急速增長,他們追求時尚、性價比高的產品,港商正可以提供,並可善用蓬勃發展的電子商貿,接觸當地消費者或擴大現有在東盟市場的業務。
此外,東盟網購發展迅速,東盟的電子商貿總值在短短4年間增長近6倍,從 2016 年的 95 億美元增至 2020 年的 542 億美元,預料每年將增長 22%,到 2025 年達到1,460 億美元。
雖然2020年東盟電子商貿銷售額佔零售總額9%,較2018年的4%翻了一倍,但是仍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2020 年中國內地和美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為 27% 和 20%,遠比東盟的9%高。
近年,眾多內地品牌崛起,例如運動服飾品牌安踏、361等,產品性價比適合東盟市場,香港企業擁有廣闊的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營運經驗優勢,與國際市場有緊密聯繫,可與內地品牌合作開拓東盟市場,例如在建立品牌形象、零售市場推廣等方面提供協助。
東盟的技術及經濟發展與過往的中國內地相似,港商應運用擴展生產線、開拓市場的經驗,把握先機,及早到東盟發展。
那麼香港如何加強推動與東盟融合發展呢?陳祖恒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香港的商會以及半官方機構(Quangos)例如科學園、生產力局等,與東盟相關單位建立夥伴關係,加強交流合作;二、特區政府在東盟國家設立更多經濟貿易辦事處,加強與當地聯繫及對當地港商支援;三、政府應重新檢視香港對外經貿關係戰略,特別是加強與中國友好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聯繫,進一步協助業界開拓貨源及市場,繼續與各國領事館及外國駐港經貿機構保持緊密聯繫;四、香港與內地相關單位加強協調和溝通,支持港商與內地品牌“併船出海”共同開拓東盟市場,並爭取中央支援香港企業進駐中國在東盟國家設立的經貿合作區,拓展新的生產基地,建立合資、合營企業等。
在論壇的致辭中,很多講者還提到了香港加入RCEP的問題,目前,香港雖然不是RCEP的成員,但是香港跟不少RCEP成員都有非常緊密的經貿往來,香港在促進內地和其他RCEP成員之間的區域貿易合作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區政府一直爭取加入RCEP,預計明年香港便會成為當中的成員,香港如能成功加入,可以加強与RCEP成員的對接,有助深化香港成為聯繫和促進內地與東盟發展的橋頭堡,吸引更多RCEP成員經濟體的企業來香港投資,香港也可以為它們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攜手推動區域產業鏈合作,提升整體競爭力。
在論壇最後的洽談討論部分,專家講者們還就自己在孟加拉市場的實際投資經驗與感受、如何提升香港年輕人的國際視野、以及全球背景與香港的角色為題作出細緻的分享,內容從微觀到宏觀,從個人到祖國,從理論到實踐,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方面無所不包,無不涵蓋,使得投資者、企業家、政府機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受益匪淺,對未來本港與東盟的合作發展前景有了新的展望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