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封面專題 > 正文
後疫情時代 香港與東南亞的政經新環境
■ 本刊記者 莊紓 [第3523期 2022-08-08發表]

▲在研討會現場,與會嘉賓認真傾聽專家學者對“香港與東盟合作發展”主題的經驗與看法。(本刊記者沈雨青攝)

後疫情時代,為探尋新投資發展出路,東南亞的發展新環境越來越得到香港各界的重視。

“世界經濟中心正逐漸向東移!”在近期舉辦的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如是說。同場的香江智匯副會長劉瀾昌先生則斷言道:“得東盟則得亞洲,得亞洲則得世界。” 

隨着內地人工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加上貿易戰、新冠疫情和俄烏戰事衝擊了國際貿易關係,主要經濟體開始為供應鏈布局進行重新審視和部署,以增強韌性。恰逢此時,不少東盟國家近年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探索東盟市場的發展趨勢,並且抓緊這個蓄勢待發的龐大市場商機,成為香港亟待完成的事項。

 

機會當前,建議港商“抱團出海”


2022年7月28日下午,由鏡報基金、香港經濟導報社、香港印尼研究學社主辦,香港期刊傳媒公會、香江智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協辦之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於金鐘舉行。大會採用線上線下的形式,特邀資深學者與專家,就目前廣受關注的有關東南亞經濟發展以及香港與東南亞加強合作議題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深度分析。

其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先生,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陳祖恒各自從工商界角度探討了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展望。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認為,香港必須充分發揮作為內地“大循環”參與者和內地國際“雙循環”促成者的功能,特區政府一直在積極爭取加入RCEP,如能成功加入,可以加強香港跟RCEP成員的對接,有助發揮香港金融、專業服務、人才及創科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化香港成為聯繫和促進內地與東盟發展的橋頭堡。香港有能力滿足東南亞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同時也為內地企業進入東南亞市場鋪橋搭路。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表示,世界經濟中心正逐漸向東移,而東盟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2020年GDP年均增長率為4.4%。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預計明年香港便會成為RCEP成員。他建議港商好好利用HKTDC(香港貿發局)和商會的資訊平台和網絡渠道,了解不同東盟國家的營商情況和產業優勢,以做出最佳的部署決定,甚至可以尋找一些熟悉當地市場的合作夥伴“抱團出海”。
 

守望相助,進軍東南亞有高招


史立徳特別提出,新冠疫情帶動網購和電子商貿蓬勃發展,東南亞國家經濟體的互聯網用戶總數急增至4億,港商可以借助跨境電商,以較少資源、更有效益地進入東盟市場。

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陳祖恒列舉了一系列有關東盟經濟增長潛力的數字——增長迅速且增長空間大。他指出,東盟的年齡結構年輕,年齡中位數為30.3歲,遠低於內地、香港和歐美。年輕人購買力強、消費潛力大,他們追求時尚、性價比高的“平靚正”產品,特別是網購,港商正正可以提供,並可善用蓬勃發展的電子商貿,接觸當地消費者或擴大現有在東盟市場的業務。內地的淘寶爆款,可能也正符合這個群體的需求。

陳祖恒指,不少港商尤其是紡織及製衣企業已採取“中國+1”或“中國+N”做法,以內地的高增值、高技術業務配合策略性轉移和分散到東南亞的生產線,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風險,建立高效的供應鏈。

相關港商例子,在隨後的會議中,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顏寶鈴女士以孟加拉市場投資經驗作遠程視頻分享。顏寶鈴女士表示,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的號召下,飛達帽業決定到孟加拉設廠,克服了文化差異、落地手續、基礎設施方面的挑戰,又通過技術輸出和生產技能培訓提高了員工素質,工廠經過八年發展已經建好三期廠房,現時工廠有8500多名工人,到今年年底有望發展至一萬人。顏女士表示,飛達特別帶頭創建了孟加拉國華僑華人聯合會,未來港商在孟加拉可以守望相助,不至於遇到飛達最初面臨的無助局面。

 

推動互信,“民間外交”更持久


隨後,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劉炳章先生和香港著名財經分析家王冠一教授就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展望的議題作對談。

劉炳章指出,香港專業服務的優勢在於人均產值高。他指出,香港要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內地“全面”開放,特別是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他認為人文交流要做多一些工作,民間的關係相比當地政黨輪替來說要更持久,推動民間外交,建立商貿雙方互信、互相依存的關係。

劉炳章認為,東盟服務業發展空間相當大,香港的服務業接近飽和,這方面可以幫到東盟國家,既可賺取專業服務收入,也可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也可以幫到東盟國家,正正扮演了“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香港著名財經分析家王冠一教授在與劉炳章的對談中則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和貨幣的穩定依靠的都是生產力。東盟各國近年推出了減稅政策吸引投資者。過去10年,外國直接投資(FDI)平均增長6%,增長驚人。其中菲律賓超過22%。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地緣政治等優勢,使它在各方面更是與香港有競爭。王教授還為此發問,香港要做超級聯繫人,在金融之外,是否要重新定位?

此外,寶聲集團董事長陳燿璋還就“如何提升香港年輕人的國際視野,但保持他們對香港、對祖國的熱愛”作分享,資深時事評論員、香江智匯副會長劉瀾昌以全球宏觀及香港的角色為題作分享。

陳燿璋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東南亞的華僑最具有對中華文化認同感,而香港回歸後出世的青年之所以思想畸形,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廢青”,說明香港教育某種程度上需要向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取其精華,引進東盟教育理念,如課本理念,管理模式等。陳燿璋認為,這將也會是發展的商機,或許比香港“閉門造車”收效更好。

會議的最後,資深時事評論員劉瀾昌先生分析世界大勢總結道,中美俄三國之爭,終歸還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熱戰打不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活力的地方一定是亞洲,他以一句“得印尼則得東盟,得東盟則得亞洲,得亞洲則得世界”形容。而就在7月25日、26日,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訪問北京,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之後、中國逐步放鬆對疫情的管控下首位訪問中國的外國領導人。劉瀾昌解釋道,印尼人口高達2.7億人,經濟發展空間大,又與華交好,未來可期。

劉瀾昌認為,“一帶一路”十年,已進入收穫期,受益於中國基建工程,東盟國家將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從中美市場份額之爭角度來看,中國一定能“打贏”這場仗,為此,政府引導的經營非常有必要。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