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百年難遇之大變局。天災與人禍正在將這顆美麗的星球破壞得遍體鱗傷。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仍在全球範圍內侵蝕着不同的國家,全球錄得超過5.3億人確診,逾631萬人因疫情離世。加上人為爆發的俄烏戰爭,使得全球通脹加劇、民不聊生,更令全球一體化進程擱淺,讓世界呈現一種對抗、分裂的局面。
而如今這逆全球化形勢背後的始作俑者,便是美國。美國為何要執意破壞全球化,為何要將世界各國化作散沙般四分五裂?美國似乎意識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帝國興衰彷彿如日升日落一樣平常又必然。從古至今,歷史上新霸主的誕生都伴隨着戰爭與廝殺,遠有兩千多年前的位於希臘西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實現希臘本土的統一,近有大英帝國的衰敗與美利堅共和國的稱雄。
時至今日,很多分析人士認為,21世紀的各國秩序正重新排序,一副全新的故事正徐徐展開:美國衰落,而中國將會崛起並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第一。
然而,這場莫須有的對抗一旦真正打響,只會令原本就脆弱的世界分崩離析,人類社會只會再次走向黑暗與衰敗。
對華方針換湯不換藥
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了拜登政府對華策略的重要演說,他重申拜登政府“不尋求新冷戰和衝突”的論調,肯定中國過去多年的經濟發展成就——由五十年前普遍的貧困中一躍成為今日具備現代化城市和基建的強國。但是卻繼續散布中國威脅論,批評中國既有意圖、亦有能力破壞自二戰後建立的世界秩序和價值觀。最後,他聲言美國所做的一切並非要阻止中國發展,亦不是要改變中國的制度,只是要“再次證明民主制度可以應對緊迫的挑戰、製造機會、並提升人的尊嚴”。
雖然對比起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的“新鐵幕演說”,布林肯的演講內容稍嫌委婉,但還是透露出對中國的敵意。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了。
1960至1970年代,日本開始崛起,甚至到了1980年代,日本的科技和國力不斷逼近美國,對美國的出口不斷增加,使得美國本地工業陷入低谷,美國國內一片焦慮。緊接着,美國開始以加徵關稅、反傾銷等貿易方式脅迫日本先後簽署《廣場協議》和《美日半導體協議》,使得日圓升值以至於壓制日本出口,令日本半導體企業開放專利及保證外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原本美日是同一陣營的“盟友”,一旦當“盟友”威脅到自己地位,將毫不留情地打壓。
美方多次挑釁
2020年起,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始揮舞起“制裁大棒”,到處脫鈎、退群,掀起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浪潮,對競爭對手無所不用其極實施打壓。到了拜登上任,更是將逆全球化推向新的高潮,最明顯的就是拱火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製造兩個對立、互相抗衡的陣營,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已經將俄羅斯從金融、政治、貿易、經濟等領域全方位排除在他們的陣營之外,試圖在蘇聯解體後再次令俄羅斯解體,而這背後的另一大戰略目標便是中國。而一旦美國將中國放在對立的陣營之中,其所有的制裁、打壓都將受到中國強有力的回應。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核心環節,並且製造業的種類最為齊全,中國在製造業的總產值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的總和。中國的體量非俄羅斯可比擬的,屆時雙方之間的對抗拉鋸會更強、更深,對全球的影響也將是災難性的。
5月底,拜登結束了他上任後底首次亞洲之行,美日澳印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宣布啟動,似乎拜登的“小圈子”進行得如火如荼,白宮高層更是將此行稱為“轉折點”,實質意義就是美國將再次騰出手與中國抗衡,拜登政府自去年年初上台後變把中國定義為頭號競爭對手、美國的威脅。對此,中方已經嚴詞表明“反對‘脫鈎’‘斷鏈’”立場,並警告“拉幫結派、搞分裂對抗的企圖”不可能得逞。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5月31日在一場演討會上表示,中美關係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中美關係的歷史敘事被人為歪曲,發展方向面臨被進一步引向歧途的危險。中美關係不能再惡化下去了,必須做出正確抉擇,要端正戰略認知,摒棄冷戰思維;要鞏固政治基礎,妥善管控分歧;要跳出競爭邏輯,增進交流合作。
4月27日,中國外交學會和美國美亞學會聯合舉辦活動,紀念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代表團首次訪華50週年。當前中美關係的氛圍很不正常,美方的極度焦慮完全沒有必要。中國壓倒一切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自己,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2月11日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時表示,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