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在今年的機構改革中,科技領域成為重頭戲。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13條內容,列在第一位的就是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同時,在黨的系統,將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科技部。這是科技領導體制的重大變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代幾百年,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以科技為牽引,並深刻影響了國際格局。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就組建了中國科學院,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兼任院長。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既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同時也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政府行政職能。科學院行政上隸屬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通過中宣部向中央書記處彙報工作。
從中科院到國家科委
1956年3月,為了推進科學技術發展,國務院成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和“國家技術委員會”,政府系統有了專門負責科技規劃發展及行政管理的部門。前者主要負責重大基礎科學的規劃,具體事務仍由中科院承擔。分管科學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毅,擔任科學規劃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張勁夫擔任委員會秘書長。同年11月,聶榮臻元帥接任科學規劃委主任。而國家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生產中的技術革新改造及利用,由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黃敬擔任主任。
1958年,科技領導體制進行了多項改革。科、技兩委合併,組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科委),並由聶榮臻元帥擔任主任。在中央層面,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小組的通知》,這些小組直屬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負責相關領域的領導工作。中央科學小組由聶榮臻擔任組長。重大科技規劃由中央科學小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聯合提交中央。聶榮臻同時還擔任負責軍事尖端武器研發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統領科技工作。
也是在這一年,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合併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由國家科委黨組代管。國家科委成為組織領導全國科學技術工作的核心機構。
文革爆發後,科技工作受到重大衝擊。1970年6月,中共中央同意國務院關於精簡合併各部委的報告,撤銷教育部,成立國務院科教組。7月,國家科委被並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設立第一業務組,承接原本由國家科委負責的科技行政管理工作。1972年,全國性的科學技術管理工作改由國務院科教組歸口領導。中國科學院第一業務組的相關職能和人員,劃歸科教組,在科教組之下設立相應的科技組,作為科技管理的辦事機構。
這次調整並未維持太長時間。1973年8月,科技組又回歸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科教組仍專管教育工作。中科院以“科學技術辦公室”名義負責民用科技工作管理。軍事科技工作則一直由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
文革之後,隨着“科學的春天”的到來,科技管理體制重新理順。1977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再度成立。中國科學院不再承擔行政管理職能。從1977年到1998年,在約20年的時間內,國家科委主任長期由國務院領導兼任。先是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後是國務委員宋健,兼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這種高配置,也凸顯了國家對科技工作的重視。國家科委還一度領導中國專利局、國家海洋局、國家地震局等單位。
在宏觀決策協調層面,1982年底組建“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並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擔任組長,統一組織和管理全國科技工作、科學技術長期規劃、重大技術政策、重大技術進等。1996年更名為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職責是研究制定國家科技政策,討論決定重大科技任務與項目,協調全國各部門科技工作的關係等。
1998年機構改革中,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成立,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統管科技、教育。而科技領域沿襲了幾十年的委員會體制也首次改變,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為科學技術部。國家海洋局劃歸國土資源部領導;國家地震局改為中國地震局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科技部的職能包括統籌科技政策、科技規劃、組織科技項目、分配科技資金。
科技改革應對外部打壓遏制
從1998年到2018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內,科技部的架構和職能總體保持穩定。2018年機構改革,重新組建科技部。一是將國家外國專家局從人社部,劃歸科技部,負責引進國外人才工作;二是將管理科研資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由國務院直屬改為由科技部管理。經過此次改革,科技部的職能進一步拓寬。
而運行了20年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也進行調整,教育工作劃出,單獨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另成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作為高層議事協調機構。
2020年,原由科技部主管的中國發明協會等18家行業協會(商會)與科技部分離,獨立運行,剝離行政職能,取消直接財政撥款。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進程,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地位越來越凸顯。而在當前的國際大博弈中,來自外部力量的“斷鏈”“脫鉤”威脅不斷加碼,科技被“泛武器化”,成為進行打壓遏制的新手段。近年來,中國遭受“卡脖子”最痛最直接的就是以芯片為代表的高新科技領域。
機構改革是全局改革的組織保障和重要牽引。因此,在2023年機構改革中,科技領導體制再次重塑。與以往相比,本輪改革擁有兩大鮮明特點。其一,以空前力度加強頂層設計。按照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一體推進的思路,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科技力量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強科技自立自強。
中央科技委負責頂層設計
相比此前的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新組建的中央科技委,更為實體化,層級規格更高,可以更有權威地調集統籌各方面資源。其辦事機構設在科技部,強化龍頭引領作用,打通決策到執行的全鏈條。
其二,對科技部的定位作用進行根本性重構。將科技部的具體管理職能,分流劃撥給其他部委。科技部未來將重點聚焦宏觀管理職能,包括戰略規劃、體制改革、基礎研究、政策法規、督促檢查、技術體系等,重點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再參與具體科研項目評審和管理,而負責指導監督科研管理機構的運行。
按照這一思路,職責方面,科技部原來負責的農業農村科技進步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科技促進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分別劃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新技術發展、科技園區建設、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等職責,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
與之對應,一批科技部所屬機構也轉歸其他部門。五年前劃歸科技部管理的國家外國專家局,以及引進國外人才的職能,回歸人社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劃入農業農村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衛健委。
經過本輪改革,中央科技委員會作為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和最高決策機構,能夠更高效統籌黨政軍各領域力量,領導科技工作。規模瘦身後的科技部,地位作用大為提升,這既是針對外部打壓的反制舉措,又是着眼於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長遠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