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黃鶴,千年武昌。在長江、漢江兩江交匯之地,“九省通衢”之城武漢三鎮鼎立——武昌地處長江東南,隔長江與漢口、漢陽相望。
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於公元223年依武漢蛇山築夏口城,同時興建黃鶴樓,寓意“以武而昌”,由此開啓了武昌1800年歷史沈澱和文化積累的序幕。
千年之城 五首之區
光陰流轉,武昌見證千年歷史煙雲。唐宋時期,這裏是東南巨鎮鄂州城;元明清時期,這裏是湖廣會城武昌城。武昌自古就是縣、州、府和省治所在地,是武漢的城市根脈所在。
如今作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昌是集首府、首善、首義、首創、首位於一體的“五首之區”。
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這裏打響,武昌也因此劃時代事件名揚海內外,近代中國進步的大門從這裏開啓,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在這裡傳承延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五大會址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在這裏比鄰而立,隨着武漢革命博物館、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
相繼開館,紅色血脈在這裡流淌發揚。
古城底蘊深厚,進步的種子在此不斷萌發。武昌聚集了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701所等25家高校院所和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在校大學生超20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4萬餘人,駐區「兩院」院士達28位、佔全省近40%,是全國知名的智力資源密集區。
從2018年起,武昌地區生產總值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五年位居武漢城區第一,也是全省縣(市、區)第一。今年8月8日,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3賽迪百強區”。武昌區較去年再前進4位,排名42,連續四年保持全省第一,首位之區優勢持續鞏固。
大成武昌 未來已來
高端人才在武昌集聚,讓創新創造隨時發生。近年來,武昌區謀劃大力發展以北斗應用、軟件服務等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布了加快數字科創產業發展的“黃鶴樓星空”計劃,規劃布局了“一谷一廊多帶”(即中科·武大智谷、濱江數創走廊、環高校院所創新經濟帶)數創空間,設立50億元科創母基金,加速數字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武昌區新建創新街區、創新園區、創新樓宇8萬平方米,新增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4家(專業型1家),引進5億元以上數字經濟項目2個;推動2個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和提檔升級。據悉,武昌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52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1家。
產業為基、以產興城。近年來,武昌區堅持打造規模化、高端化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以總部經濟為引領、樓宇經濟為依託,聚焦發展金融服務、工程設計、文化旅遊、商業商務等四大主導產業。
當前,武昌的現代服務業佔比達89%,已吸納世界500強企業63家,聚集各類金融法人機構360餘家;擁有億元以上樓宇23棟,承擔了全國70%的高鐵、超高壓輸變電和深基坑設計;世界最大純商業體武商夢時代、全球店王華聯SKP商場等一批高端商業體在武昌布局……優質企業的紛至沓來,印證了“人到武昌順,事到武昌興”。
數據顯示,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1772.02億元,同比增長4.2%,總量穩居中心城區第一。而在武昌迎來1800年建城史之際,武昌區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800億元,經濟社會發展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千八百歲,一千八百億。這個看似巧合的數字,標誌着武昌在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正在翻開歷史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