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新时代 新征程 > 正文
福建有“數”,中國有“福”
文 ︱ 本刊記者 許國璽;吳宸萱 [第3543期 2023-05-15發表]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下,數字化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機遇,也為我國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中國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不斷取得成效:《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指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2萬億元,網民規模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算力總規模、數據產量均達世界第二位。
 

▲4月27日,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上,嘉賓共同啟動2023年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新華社圖片)

回望成就的起點,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數字福建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啟蒙。早在200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就高瞻遠矚地作出建設數字福建的重大決策,開啟了省域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一個願景貫通時空,如今,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已連續五屆在福建舉行,共同探討數字中國建設先進經驗,展現優秀成果。4月27日,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峰會以宣傳貫徹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為主線,集中展示數字中國建設最新成果,分享發展經驗,以數字中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加快數字化建設讓光明遇見透明。(本刊記者許國璽攝)
 

數字政通,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正深刻改變城市風貌,重塑社會生活空間。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在峰會主論壇上提出,“跳出技術的視角,數字中國建設要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建設實效根本在於實現‘五位一體’的全面躍升。”如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在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外,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也是重點。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主論壇指出,政務治理能力離不開數字技術支撐。“要健全標準體系,支撐數字業務,做強政務開放平台,做大數字政府生態,讓數據依法有序流動、融合、共享和利用。”而福建的數字政務建設,則在二十年前就已先行起步。2001年,福建省啟動建設了省政務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省直部門以數據交換為模式的數據共享體系,一年後,作為“131”計劃三個啟動工程之一的福建省政務信息網便正式開通。在與王欽敏討論“數字福建”概念形成之初,習近平曾說:“我要一點擊鼠標,就能看到全省的數據。”此後,福建不斷踐行着總書記對數字政務的期望,不斷優化發展。2006年,福建初步構建起全省一體化政務數據交換共享服務體系;2017年,在交換平台基礎上,福建省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台建成,實現了數據統一匯聚,部門按需共享的政務數據分享新模式,完成了從交換共享到匯聚共享的模式迭代。“政務數據匯聚是始終貫穿20多年建設的重要主題。”28日,福建省數字辦副主任陳同彩在數字福建分論壇上指出,目前,福建省已建立起覆蓋全省的“1+10”公共數據匯聚共享服務體系。“福建省公共數據匯聚共享服務體系的核心包含1個省級匯聚共享平台和10個市級匯聚共享平台,負責提供公共數據匯聚、共享、服務、展現等功能,實現國家-省-市互聯互通。各級部門信息系統通過省市匯聚共享平台開展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的數據共享。”

去年4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祖翼在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談到,二十多年來,福建始終按照總書記當年擘畫的宏偉藍圖,一任接着一任幹,不斷推動數字福建建設融入全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進一步激發新福建建設的強勁動能。“福建堅持用數字化推進高效能治理。推出經濟社會監測和績效管理系統、營商環境數字化監測系統、省疫情防控一體化服務系統等,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精細、科學、智慧。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比例超80%,‘一趟不用跑’比例超90%。今年依托閩政通APP,推出掌上企業服務專區,為企業提供更加普惠便捷的政務服務。”周祖翼指出,福建將以數字化應用增進民生福祉,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數字服務”。“把更多的數字化發展成果轉化為更有溫度的民生服務,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升級,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融合發展,加快數字文旅建設,持續縮小數字鴻溝,讓老百姓更好享受數字賦能的美好生活。”

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在峰會主論壇上表示,福州將以數字經濟驅動高質量發展,積極融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構建“543X”新賽道格局,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以數字平台引領高水平開放,依託中印尼“兩國雙園”等載體,推動共建“數字絲路”走深走實;以數字社會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更多普惠便捷的數字化公共服務,讓數字建設成果更好造福於民;以數字政務推動高效能治理,實現“一網縱觀全局、一網協同共治”,讓城市治理更加智能、更加聰慧。

如今,數字中國建設對社會公共服務的和對民眾生活福祉的提升,早已從福建走向全國,由典型示範的“頭雁效應”全面激發了“群雁活力,在各地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19年,國家政務服務平台上線試運行;2021年,各地區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在各地的“網上辦事大廳”上,統一身份認證、電子證照互通互認、統一數據共享等功能應有盡有,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從“不見面審批”到“秒報秒批”,群眾辦事也越來越便捷。在本次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作為新型智慧城市核心運營服務提供商,北京數字政通科技公司也展現了城市治理、政府服務“網格化管理模式”的高效:城市環境,道路情況,民眾需求,盡在一塊屏幕中實時閃爍,一覽無餘;在硬件上,“棋驥”無人駕駛智聯網格車涵蓋城市運行數據要素採集、基層治理安防巡邏等功能,為數字化城市管理提供科技化手段輔助,已在多個城市投入使用。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的信息系統進行整合,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如今,更加精細化、現代化的數字政務模式,已在上海、杭州、合肥等多地實施運營,為群眾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速度和“智慧”,在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問題上頗為對症,切實推動了政務服務向“以人民為中心”轉變。

數字人和,科技向善需以人為本

“數字中國頂層設計除了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方略和治理工具,更重要的是體現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ceo王晶談到,要以人文滋養科技,以科技傳承人文。王晶表示,數字中國必將推動政府全面提升治理水平,解決歷史頑疾,邁入數據賦能、協同治理、智慧決策、優質服務的融慧治理新階段,全方位實現能治、善治,讓人民、社會、行業都能享受到數字紅利。“在數字中國的引領下,科技創新將遵循時代發展規律、國家戰略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引領,構建新發展格局,助推高質量發展,讓政府運作更科學,讓社會治理更有序,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治理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從‘一切向錢看’的見物不見人,轉向為百姓創造更好生活,讓百姓在數字化發展過程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非凡成就之下,我們仍需注意到,數字中國建設,必須加強對“人”的核心要素的關注,做到以人為本。在本次峰會上,類似的問題便可窺見一隅,由於統籌管理的混亂,27日上午,部分工作人員、志願者難以得知確切的入場時間和所需憑證,早早來到場館外卻被告知無法進入,大量人員只能滯留場外,甚至累的在長椅上睡着;拖着沉重設備的場館解說,在相隔遙遠的兩個入口來回徘徊,被相互推諉……遺憾的是,該類情況在上屆峰會就有出現,如志願者信息安排混亂,一個人同時被安排在兩個點位等。作為雲集中國數字成果的峰會,相信並不缺乏信息管理等相應的技術,有所欠缺的,則是對“人”的關心,在為民服務上,相關數字技術的應用做的還不夠。當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着相同的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吳志強指出,中國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是為了展現“智慧”而智慧,這其實是愚蠢的。“現在太多的模式都是跑到一個城市去給你看一個很大的展廳。把所有的錢堆在一個展廳裏面,而不是真正解決百姓一件事情。”吳志強談到,不是為了真正解決這個城市的痛點的智慧不是智慧,而是愚蠢。只有為了解決老百姓城市投資、城市活力所做的那些公共數據的激活,那些數據是智慧的。“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城市的痛點上。如果忘記這點,數據、智能、智慧都是浪費。”而重新聚焦會展問題,如何不僅僅從成就和規模,而是從與會人員的切實感受上,更好地用數字賦能會展,展現出數字建設的中國魅力,中國氣度?瞄準問題的痛點,民眾的難點,開發相關軟件應用,讓會務通知、入口變更等信息得以匯總,及時發布;依托AR導航,虛擬模型等技術,讓會場路線、布局更加清晰易懂;或在會場外投放無人巡邏車,服務型機器人等設施,讓與會人員在等候入場不至於方圓百里找不到一瓶水解渴,也難以尋求幫助……毫無疑問的是,在如今的數字技術水平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多樣的。無論是智慧城市建設,還是數字會展體驗,在真正實現數字為民上,仍存較大的潛力和提升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自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總結出數字中國發展戰略以來,星霜荏苒,歷歷數十年。從堅持“兩項原則”,“一張藍圖有共識、統籌協調有依據”的數字福建頂層設計,再到打造了“百億信息化建設”工程的“數字浙江”……從地方實踐到全國推進,數字中國的建設發展,已經走過了試驗築基的初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協同、加速邁進的關鍵之年。數字化發展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正不斷帶來新問題、新挑戰。在邁向全面提速,擴大規模的前路宏圖之際,不忘以人為本,加強數字化發展治理,才能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目標上行穩致遠,成就數字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展望數字中國的未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曹淑敏表示,2023年,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將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構築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築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建設公平規範的數字治理生態,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