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新时代 新征程 > 正文
廈門:跨島發展全面提速 投資興業正當時
■ 本刊記者 許國璽 [第3531期 2022-11-28發表]
▲11月17日,廈門市舉行2022年歲末攻堅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總投資797億元的50個重大項目分別在各區集中開工。(夏海濱攝影)

進入21世紀後廈門經濟特區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廈門調研時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這一重大戰略即堅持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相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相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相結合。正是在跨島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廈門在新世紀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創出新格局,經濟社會實現歷史性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各地發展進入了全面提速。
 

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城快速崛起


展開畫卷,我們欣喜地看到,目前廈門的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405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島外佔比達七成,新增面積佔比八成以上;集美新城基本成勢成型,馬鑾灣、翔安、同安新城如雨後春筍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規模。同時,廈門的地區生產總值去年達7033.9億元,實現年均11.4%的快速增長,近兩年平均增長6.9%,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島外佔GDP 比重達到 46%,全市超過七成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固投來自島外,跨島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11月17日,廈門市舉行2022年歲末攻堅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總投資797億元的50個重大項目分別在各區集中開工。充分體現廈門市委市政府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信心決心。本次集中開工的50個重大項目,涵蓋產業、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具有質量效益優、社會效應好、帶動能力強的特點。其中產業項目26個,總投資580億元,涉及數字經濟、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商貿物流等領域,深度契合“4+4+6”現代產業體系,將助推產業集群化發展;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24個,總投資217億元,包括市政道路、學校、醫院、城市更新等,可有力提升基礎設施,優化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

今年以來,廈門市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生命周期推動項目建設,470個省市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新開工入庫項目數894個、總投資1697.9億元,分別比增56%和64%,切實發揮了有效投資穩增長、擴內需的關鍵作用。

 
▲廈門園博苑
 

加速跨島發展進程 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跨島發展天地寬,廈門圍繞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大力拓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效,全面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助力廈門經濟特區深度開放,一個更國際化的廈門正巍然呈現。

2020年1月1日起,我國實施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提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當前我國城市新一輪改革開放、投融資功能、經濟轉型、企業發展、脫貧攻堅等的迫切要求。2019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全年緊鑼密鼓地研究,先後推出一系列有關廈門營商環境的治理優化與提升營造的重磅舉措,制定頒發了《廈門市關於加大高能級項目招引全面提升招商質量和水平的工作方案》《關於大力建設金融強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意見》《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10餘項系統性、前瞻性、戰略性的新政策,並先後召開了廈門全市招商引資大會、旅遊博覽大會、金融服務大會、廈門會展大會、海峽兩岸文旅聯盟 IP 大會、高素質高顏值國際化城市建設大會、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絲綢之路投資大會、廈門新經濟發展大會等一系列專題經濟工作會議,竭盡全力優化和提升營造優良而獨特的廈門營商環境,千方百計積極推進廈門市高質量經濟的發展。

外商投資一直是推動廈門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內生性力量。在第二十二屆投洽會,廈門市共簽約招商項目337個,總投資3096億元。廈門市外資簽約成果21個,擬利用外資23.1億美元,規模再創新高,同比增長9.6%。投洽會期間廈門市現場簽約外資項目6個,計劃總投資117億元,涵蓋平板顯示、數字經濟、商貿零售、園區運營、金融等領域。其中,總投資超過5億人民幣的項目有5個,電氣硝子五期、祥峰睿鴻股權投資基金、羅森區域總部等,外資項目簽約為廈門市擴大外商投資、推動外資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2020年,廈門總部經濟發展大會發布了關於加快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支持總部企業發展的20多條措施,提出了廈門市總部經濟要力爭到2025年新增總部企業超過100 家,成為國際知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和東南沿海領先的總部經濟核心區。2021年12月,廈門制定出台《廈門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簡化了企業開辦手續,進一步強化政務誠,營造了良好產業發展環境為廈門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以便充分發揮“海絲”核心區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更好服務於全國的發展大局。至今,廈門港開行51條“絲路海運”航線,成立了“絲路海運”聯盟,全球近170家知名企業成為聯盟會員。“絲路海運”充分發揮了福建“海絲”核心區以及多區疊加優勢,為廈門及周邊地區與“海絲”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架起快捷通道。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跨島發展重在產業,“以產促城、以城興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廈門加速產業集聚,着力提升產業能級,以科創、金融和總部經濟等為重點,促進優質資源要素集聚,構築高能級都市核心產業體系;並加快打造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等若干個重點產業集群,協同推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和文旅經濟加快發展,助力城市生長的新動能。

廈門從2003年開始就着力部署、大力推進“光電、軟件、生物醫藥”新興產業發展,決定重點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高新和文化創意等產業;2016年又將產業重點調整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高新、文化創意產業。廈門產業發展緊跟時代洪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海洋高新、文化創意等產業不斷成長,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加速引進,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群,在廈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引擎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獨佔鰲頭,電子信息產業向萬億產業集群邁進,生物醫藥、新型功能材料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廈門新興產業企業快速成長,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15家,國家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56家;全市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236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6家,其中,國家級9家;全市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13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8家;企業技術中心229家,企業博士後工作站33家,新型研發機構56家;市級眾創空間151家,其中,省級88家、國家備案42家,國家專業化示範3家,市級專業化39家;國內專利授權量3653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3779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483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7.87件;新登記科技成果351項,70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獎;3家企業入選年度中國軟件百強(全省7家);5家企業入選年度中國互聯網百強(全省7家);27家企業入選福建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綜合競爭力50強;34家企業入選福建省互聯網企業綜合實力評價前50家企業;2家單位入選工信部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優勝單位名單;新增2個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費試點示範項目,9個國家級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3個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範項目,5個福建省工業互聯網App典型應用案例。

此外,機械裝備、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創意都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重要突破,彰顯了廈門產業發展的創新特色。

 

▲遠眺智谷(何新亮攝影)
 

持續推進產城融合 島外新城拔地而起


工業產業向島外布局,重大重點產業項目相繼落戶島外,產城融合順利推進,形成了島內外產業聯動發展相互配套和促進的一體化格局。如今,海滄新城、集美新城、同安新城、環東海域新城四個島外城市次中心建設全面提速,廈門新機場、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等八大片區加速推進,數字經濟、平台經濟、智能經濟等在島外優先布局。數據顯示,廈門島外已建成工業用地面積佔全市80%以上,打造的12條千億產業鏈中有7條重點布局島外,天馬微電子、電氣硝子、泰康之家等一批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落戶島外。

翔安,作為廈門最年輕的行政區,大踏步跑出發展加速度。翔安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市對區績效評估實現“三連冠”,成為廈門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的兩個“增長極”,生動譜寫了貫徹落實“跨島發展”戰略的翔安篇章。這裏有122個省市重點項目正在快速推進。天馬六代、中航鋰電、ABB工業中心等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電氣硝子、聯芯集成電路等建成投產,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鏈群持續做強,以健康醫療大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加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 50%。商貿、旅遊、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日益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凸顯特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翔安正在從整體基礎薄弱的“風頭水尾”變為發展勢頭強勁的“龍頭鳳尾”,從曾經的農村城鎮朝着“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區”大踏步邁進。翔安日益完善新城建設、持續提升營商環境等,讓翔安積蓄新動能、創造新優勢,成為中外投資者創業的新焦點、新熱土。

 

▲翔安數字經濟產業園(園區供圖)

同安區,擁有廣闊腹地的優勢,陸續出台支持企業入駐科學城,推動工業經濟穩增長,助力商貿流通穩增長,鼓勵基金集聚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以極具針對性的“硬措施”提升營商環境的“軟實力”。同安區,定位為“廈門城市建設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和島外功能提升的重要區域”,同安新城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如今,正乘着廈門科學城的東風,着力打造“科學灣區未來之城”。着力打造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新增長極與核心“動力源”,廈門科學城規劃範圍絕大部分位於同安新城片區。同安新城以科技研發、信息服務為主導的新經濟集聚發展,累計註冊企業300多家,美圖秀秀、美亞柏科、騰訊雲、網易等行業龍頭,廈門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廈門分中心、中關村大學科技園等研發機構匯聚領航,全省首個大型異構計算超算中心——廈門數字工業計算中心項目落地……同安,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連跨“4個百億”台階,達到640.36億元,年均增長13.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位於廈門市西部的集美區,通過廈門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與廈門本島連接,廈門島五條出島通道有三條位於集美。作為鋪陳廈門島外新城建設的首個“戰場”,十多年間,集美新城這片規劃總用地面積77.7平方公里的發展熱土,順利完成了現代化的城市框架搭建,加快“產城學人”深度融合。集美區順利完成集美新城建設“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標。去年底,廈門市重點打造的面向金磚國家的產業園區——金磚未來創新園在集美新城軟件園三期正式揭牌,首批8個項目簽約入駐,將圍繞5G、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內容、跨境電商等產業,打造金磚項目開發合作新平台。同時,國家級的集美台商投資區、杏林台商投資區也在集美落戶。集美成為福建省唯一的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集成改革試點區,以全國首創、力度最大的惠台利民政策,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建設“兩岸融合發展集成服務示範區”。如今,杏林灣基金聚集區實現“再擴容”——今年以來持續保持“每日新增1億元”的強勁勢頭,基金管理規模位列省內各區縣第一、佔廈門市總量約三分之一,目前已實現640家股權投資類企業落戶、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500億元!

位於廈門市西南部海滄區,與廈門市區及東渡港隔海相望,通過海滄大橋與廈門本島連接。其特別是海滄隧道,是攻克世界性難題的海底隧道,海底隧道技術領先全球,其技術難度和現代化程度在當今世界首屈一指,填海技術和穿海隧道絕技獲得全球業內專家和院士的連連點讚。位於海滄區西南部的港口是難得的深水良港,西接漳州開發區,東臨東渡港,廈門海滄保稅港區的設立,使得海滄成為廈門國際貿易物流的窗口。同時,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的政策優勢,也吸引了許多台灣企業來海滄落戶辦廠。近年來,廈門海滄區積極探索“產業鏈”優化布局、“金融鏈”強化支撐、“創新鏈”激發勢能的“三鏈融合”創新發展新模式,聚力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基地。廈門市海滄區就有年超300億元產值的五大省重點項目傳來三投產兩動工的捷報喜訊。海滄區累計集聚產業人才3000多人,集成電路企業50家,項目總投資超350億元,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跨島發展讓廈門“城長、產興”,隨着島外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態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有了蓬勃發展的土壤,跨島發展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跨島發展開啟了廈門經濟騰飛的新篇章,奏響了廈門城市發展的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說,“廈門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當地人民,乘着改革開放的浪潮,用自己的雙手把 廈門變成了一座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對外交流密切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