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代表熱議 > 正文
鄭新聰:十九大開啟新征程 泉州迎來新機遇
Zheng Xincong: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tarts a new journey and Quanzhou ushers in new opportunities
本刊記者 許國璽 [第3404期 2017-10-30發表]

▲鄭新聰
 
10月19日,中共十九大代表、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在北京接受香港《經濟導報》專訪,就十九大的重要意義和十九大報告對於泉州今後發展面臨的國家戰略機遇發表了看法。鄭新聰首先表達了對港澳鄉親關注家鄉發展的感謝。他說,近年來,根據福建省關於“再上新台階、建設新福建”的要求,泉州大力推進“福廈泉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大力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建立健全促進技術創新的新體制新機制,經濟保持平穩健康和快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
 

經濟數據亮麗:今年可突破7,000億

 
鄭新聰報出了一連串泉州經濟數據:去年GDP達6,647億元、今年可突破7,000億元,前五年年均增長10.1%,製造業規模1.27萬億,是2011年的1.6倍。傳統優勢産業佔70%的全市製造業,通過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企業“好中差”産值佔比從兩年前的5.1:2.4:2.5演化為當前的6.8:2.1:1.1。新興産業露出端倪。一是集成電路無中生有。一期總投資370億元的晋華內存芯片項目去年7月動工,明年9月投産。同時,以此為龍頭引進了一批設計、封裝測試及應用等全産業鏈項目,並拓展化合物半導體産業,到2025年該行業年産值可超1,000億元。二是精細化工延伸裂變。總投資325億元的中化乙烯系列項目近期大規模動建,合成纖維、專用精細化學品等項目鏈條不斷補齊,預計到2020年産值超3,000億元。三是智能裝備從用到造。重點培育與本地産業配套的智能産業裝備和工業機器人,近三年,裝備製造業産值都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規模達1,454億元。從目前發展態勢看,2021年全市GDP可望邁入萬億元大關。
 
面對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變化,泉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動力轉換,製造業大盤穩定增長,産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新産業培育取得突破。鄭新聰說,2013年以來,泉州在福建省率先啟動實施國家“數控一代”示範工程,給企業的生産、管理、協作模式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而先進的石墨烯技術,也在泉州産業上得到有效應用。
 
“石墨烯的開發應用,對泉州而言,不僅是高新産業的增長點,而且通過植入傳統産業,可撬動紡織鞋服等行業‘老樹發新芽’。”鄭新聰表示,隨着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的推廣應用,泉州傳統産業可以永葆生機活力。“但無論怎樣轉型、怎麼升級,泉州製造業立市的根本不能變,應當依靠産業大結構的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做得更大更强、更有核心競爭力。”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宋元時代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無數東西方商船日夜往來,留下了“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圖景。圖為在泉州石獅市,演員在表演融入“海絲”元素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線木偶。(新華社圖片)    
 

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積極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泉州作為海絲先行先試區今後如何佈局?鄭新聰表示:泉州將對照“五個之路”目標路徑力爭從四方面新作為:一﹑携手建設開放平台。調整優化泉州港區功能,擴大國際轉運和港際合作,推動增開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打造對接東盟的進出口基地。突出“鐵公海空”一體化,加快興泉鐵路建設,抓好中農批國際物流港項目,推動晋江國際機場增開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定期航線和國際航線。依託泉州綜合保稅區,主動接受自貿區創新經驗輻射推廣。
 
二﹑携手深化國際産能合作。制定鼓勵泉州企業合適産能“走出去”的指導性工作意見,著力擴大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影響力,辦好泉州品牌“境外行”“海絲行”展銷活動,大力推動“泛家居”産業聯盟等境外設點項目建設,支持泉工股份、群峰機械、南方路機等企業到境外開展品牌技術併購,支持匹克集團在伊朗、阿聯酋等境外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同時,支持、推動僑資項目引進落地,包括菲律賓首都銀行、新加坡童心國際教育集團、南洋研究院、馬來西亞銀河高科集團等項目。
 
三﹑携手傳承海絲文脉。主要是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迹”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産項目,今年9月順利完成國際專家現場考評。我們還制定了《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迹保護條例》首部實體法,啟動建立後“申遺”時期泉州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長效機制。同時,以海絲和古城為特色,開展城市“雙修” 國家試點,本着“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抓好古城風貌保護、文化遺産保護、基礎設施提升、旅遊提升、家園共造、業態活化“六大工程”,爭取用5年時間,讓古城風貌基本恢復,培育發展“探尋海絲”“文化尋根”“鄉愁記憶”等為主題的文化旅遊品牌。
 
四﹑携手拓展交流往來通道。加快建設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台,重點提供姓氏族譜查詢、尋根謁祖、宗親聯誼互動、社團交流往來等服務,增强新生代華僑華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018年建成試運行。同時,大力拓展“朋友圈”,對外建立友城達15個,增進海絲沿線城市“點對點”常來常往,以此帶動“點、線、面”的區域合作。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