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李惟宏,李和聲家族第三代成員,現任香港金融服務界功能界別立法會議員、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香港證券業協會成立於1978年,現有會員逾1,100人,包括本地、中資及外資等超過350間證券公司,代表了全港七成以上已開業的證券公司。協會一直與政府金融財經部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香港交易及結算所及有關當局等保持密切聯繫,推動整體金融服務行業之長遠發展。
面對內外多變的局勢,香港經濟導報記者就證券行業最新、最熱問題專訪李惟宏。李惟宏在談到2月底內地實施的《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表示,新規有助於金融系統的安全保障,香港擔任超級聯絡人角色,也作為祖國南大門,金融方面的安全忽視不得。另外,他強調,目前虛擬產交易平台僅可為“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倘若只是依賴專業投資者參與虛擬資產交易,其他散戶或會去無牌經營的地方進行買賣,其實並不有利於業界去推動這方面的發展。因此,呼籲在金融科技方面不應設立太多禁區,港府應讓散戶在受監管環境下自由進行虛擬資產買賣,保障他們的權益。

李惟宏與經濟導報記者合影 左舒志勇 中李惟宏 右梁帆 舒志勇攝
以下是專訪全文:
記者:您爺爺李和聲乃香港金融界元老。 1998年,面對金融風暴,李和聲曾助政府“打大鱷”因而獲稱“禦貓”稱號,其後中文大學“和聲書院”亦是以您爺爺名字命名以作紀念,網上有人戲稱您是證券世家第三代。您如何看待家庭背景對您的影響?
李惟宏:家庭對我個人影響是非常之深遠的,從爺爺到父親,都是用愛國愛港力量凝聚社會,並致力於金融服務界。香港雖說今時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然而在早期也是從零做起,很多本地的金融機構從零起步,通過每一代人的努力奮鬥累積而成今時的規模。我祖籍是上海,所以其實這種奮鬥、勤勉的精神在這兩處金融中心都是相通的,從小到大一直影響著我、激勵著我。
記者:2月底,內地實施《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有本地券商決定暫停內地客戶的戶口,直至獲得最新指引。作為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觀察近2個月來,新規對香港的影響如何?
李惟宏:就目前來看,這方面信息每天都會更新。您剛才提到的新指引,主要目的是令整體市場更具延續性。對香港本地券商來說,如果合法合規去推動各方面業務,便無需擔心。當然從短期上,我們面對著很多不同方面的挑戰,包括地緣政治、3年疫情剛剛復常等,導致業內人士長期沒有見到他們的客戶。本來,大量金融業務需要面對面的接觸才能促進和發展,所以短期來看對證券公司有一定影響,但以長遠視角觀察,新的《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有助於金融系統的安全保障,尤其是4月15日為國安教育日,香港擔任超級聯絡人角色,也作為祖國南大門,金融方面的安全忽視不得。
記者:3月20日,香港正式實施“港股實名制”。實施一個多月,您認為對證券業有何意義?
李惟宏:宏觀上,全球其他成熟的金融市場也有這樣的做法。以往本港監管機構很多時候想獲取投資人的信息時,需要去詢問不同的行家,行家又要安排人手收集數據,再反饋給監管機構,一來一回導致效率十分之低下。所以港股實名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將顯著提高市場的透明度,保障投資者的權益。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很多行家需要改進他們的系統,或者需安排更多人手去與客戶溝通這方面的信息。顯然對券商而言,是提升了不少成本。對於疫後復甦不久的業界,帶來了一定壓力。但長痛不如短痛,未來會減少業界信息收集方面工作的冗雜。
記者:近期,西方矽谷、瑞信等外資銀行接連“爆雷”。您提到香港是“東西聯絡人”,能否談談外部的危機為香港帶了哪些啟示?
李惟宏:最近西方銀行不斷暴雷,同時美聯儲加息速度快,令到大批資金流出,西方金融市場受到較大壓力。但在香港層面,還並未看到系統性風險存在,也沒有看到產生太大的實際性負面影響。這主要依賴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法制保障、制度健全、監管規範。
記者:去年證券業停業數字創歷來新高,達47間。面對內外複雜局勢的衝擊,您認為證券業存在哪些不足?展望未來,業界該朝哪些方向改善?
李惟宏:實話實說,2022年非常具備挑戰性,其中疫情是很大的影響因素。無論是上市公司的數量,還是業界停業的新高,都表現行業整體有一個明顯下跌的情況。但隨著中國疫情整體開放,二十大、兩會的接連召開,能夠清晰看到,國家未來的大方向是要致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所以業界對此滿懷信心。另外,香港在這幾個月經濟振興動力的勢頭同樣很猛,包括舉辦各種國際大型活動,重新連接世界。未來,行業競爭的確越來越大,特別是中小型的券商,應儘可能去轉型升級以保持競爭力。對此,作為證券協會主席,我們會努力幫助他們去追求多元化發展。
記者:您剛才提到金融服務的升級轉型,我也看到您此前十分關注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對此,您認為香港在金融服務升級轉型方面具備哪些優勢?
李惟宏:無論是從國家政策,還是香港政府新的財政預算案,創新科技都被視為重中之重。香港金融服務界一直以來對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都是抱以十分積極的態度。所以整個業界亦十分樂見特區政府在去年年底宣佈了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對全球從事虛擬資產業務的創新人員抱持開放和兼融的態度,讓虛擬資產創新能夠在香港以可持續方式蓬勃發展。期望特區政府能早日訂出所需規限,按照國際標準緩減實際和潛在風險制定監管框架,以迎接由全球虛擬資產急速發展所帶來的金融創新和科技發展。
記者:談到金融科技,您曾建議港府不應設立太多“禁區”,能否詳細談談有哪些“禁區”是不應被設立的?
李惟宏:就如我剛才提到,今時今日的金融發展多元化舉足輕重。就比如證監會於2018年引入現行的虛擬資產制度時,持牌虛擬產交易平台僅可為“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倘若只是依賴專業投資者參與虛擬資產交易,其他散戶或會去無牌經營的地方進行買賣,其實並不有利於業界去推動這方面的發展。之前,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就因為加入專業投資者的限制,令目前只有幾隻SPAC上市,未能推動經濟。所以我認為,港府應讓散戶在受監管環境下自由進行虛擬資產買賣,保障他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