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鋒(本刊記者何潔霞攝影)
立法會港島西議員陳學鋒日前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政府於去年12月20日公布涉及5800億元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方案,將興建3個共涉及1000公頃的人工島,包括住宅、交通基建及基本公用設施、商業區、旅遊及康樂設施等,預計2025年年底便可開始填海,較原定計劃提早。他強調,政府以多管齊下方式開拓土地,填海製造1000公頃土地,可讓政府更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是投資未來, 鞏固現有經濟優勢好方法。
基層出身知民間疾苦
或許只有基層的人,才能真正從基層市民角度出發,體會到改善房屋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10歲前家裏連抽水馬桶也沒有,晚上還要倒夜香”。
他說,自己出身基層,小時候的居住環境欠佳,慶幸能在10歲入住公營房屋,居住環境才得以大幅改善,家裏也能逐漸儲蓄,供他讀大學,這連鎖效應式的改變,關鍵正是草根市民能否有安身之所。作為受社會福利制度眷顧的幸運兒,陳學鋒亦決心要在議員崗位上為其他基層市民出一分力:“我定會全力推動特區政府革新土地及房屋政策!”
冀中部水域人工島
達至經濟走廊效果
他認為,中部水域人工島將做到經濟走廊的效果,作為金融中心的擴展,鞏固香港現有的經濟及金融優勢;而項目連接維港都會區及北部都會區兩個都會區,其四通八達的基建,亦可成為本港大型交通紐樞,形成更大的循環格局。在市區缺乏土地下,人工島亦可成為推動社區重建的動力。他建議政府推出居屋遠期樓花,讓市民更早鎖定置業意向,為訂定長遠人生目標帶來積極影響。
他又指出,政府填海方案涉5800億元,包括填海及相關基建,涉及開支雖龐大,並較2018年時估算的5000億為高,但政府估按較保守的估算下,預料人工島的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賣地收入約有7500億元;亦估計人工島全面發展後,相關的經濟活動每年可增加約2000億元。他認為,人工島填海項目、基建可令全港市民受惠,而政府以保守估算,賣地收益亦較填海及基建所需的開支高,加上有關填海部分,現時價格與新界收地補償相若,而有關鐵路及第四條過海隧道基建項目均能讓全港受惠。故項目未來將帶動經濟發展,並增加未來的土地、房屋供應,項目屬投資未來,值得支持。
就融資方案選項,他認為,如按現在經濟環境,較可行的是公私營合作中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及“填海及基建設施工程”較為可取,透過提供物業發展權減少政府開支,並提供誘因讓鐵路公司或發展商參與及提早完成相關工程。
發債方面,他指出,在現時息口持續上升下,現時並非發債的好時機,對投資者來說並不吸引,而政府亦不可能提高超高利率以增加債券的吸引力;但由於項目涉及年期長,政府將來可因應經濟環境及項目需要,考慮是否發債。
至於BOT(建造-營運-移交)模式,他認為過去西隧、大欖等經驗模式反映,如日後收費非由政府主導,人工島的居民需硬食昂貴交通費,而有關基建在全港交通的疏導作用亦會打折扣,故政府若要採取BOT模式建造幹道,他認為,政府亦應有一定的參與,並掌握日後收費的主導權。
他更建議,政府可考慮其他融資模式,包括考慮“土地發債”,配合政府在新界北正進行的收地工作,政府可以“土地債券”向新界北業主收地,在人工島建成後,有關業主可透過債券換取在人工島的土地或相關使用權。
他指出,若精簡發展程序的法例通過,2025年年底便可以動工填海,較原方案提早約一年多,例如過去如東涌,由研究到填海需時約6年,今次中部水域人工島由2021年研究,到2025年填海,只需大約4年半的時間。他強調,人工島項目加快,能盡早提供更多房屋供應,以及建造第三個商業核心區等,推進香港經濟發展及改善民生。
▲2022年12月20日,港府公布涉及5800億元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方案,將興建3個共涉及1000公頃的人工島,包括住宅、交通基建及基本公用設施、商業區、旅遊及康樂設施等,預計2025年年底便可開始填海。圖為中部水域人工島構想圖。(圖源: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討論文件)
▲陳學鋒指出,中部水域填海則可為市區重建提供新的土地資源,建議政府與市建局合作,讓項目成推動市區重建的動能。圖為中部水域人工島構想圖。(圖源: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討論文件)
兩交通基建助完善網絡
交通基建方面,政府計劃興建海底隧道形式的連接路,分別連接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並爭取於2033年完成,以配合人工島首批居民同年入伙的目標;以及興建接駁港島西、欣澳,以洪水橋為終點的跨海鐵路。他表示支持兩項交通基建,對整體香港發展有裨益,並改善本港整體交通配套,在現時三隧使用量已飽和下,新建過海隧道可做到分流效果。而政府以基建先行的形式,讓首批居民入伙便有一定的交通配套是至為重要,故在建造工程中,政府應密切監察工程進度,確保不會延期。
至於新鐵路接駁洪水橋站合適,因未來將新建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洪水橋及前海,新建的跨境鐵路不僅讓人工島有鐵路往來港島西及新界北、將北部都會區及維港都會區貫通,進一步完善交通鐵路網之餘,亦更快速接駁與內地的交通、與大灣區更好地融合發展。
陳學鋒又表示,支持政府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認為有實際需要,提供新路直接從新界西部接駁人工島,避免於現有繁忙的巿區交通網絡系統再增加壓力,但他關注對接點在現時交通已飽和的港島西,政府需要盡早諮詢新公路及鐵路的具體落腳點,而政府亦應有擴大港島交通容量的配套,包括盡快落實興建北港島線,以免新增人流及車流令現時已經飽和的港島北岸交通情況百上加斤。
土地規劃應靈活調整助市區重建
陳學鋒建議,政府應在中部水域人工島推展遠期樓花居屋,因現時居民樓花較短期,而今次填海是較快速工程,若政府在填海階段便推出遠期居屋樓花,可令市民更有信心為未來打拼。
在市區重建上,陳學鋒指出,九龍、港島都面對舊樓重建進度慢的問題,因欠缺重置土地,而中部水域填海則可為市區重建提供新的土地資源,建議政府與市建局合作,讓項目成推動市區重建的動能。
另外,他又認為,政府應積極考慮在人工島增建接駁路連繫坪洲,例如單車徑或行人通道,讓離島巿民可以享受今次發展計劃的紅利,便利居民出入。
名師出高徒
俗語有云,名師出高徒,陳學鋒是謙哥(葉國謙)徒弟。陳學鋒說難忘葉國謙默默提點,葉國謙在2003年因支持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而遭到反對派抹黑,其後在區議會選舉中以64票之差失落議席,“我們的地區工作非常紮實,幾乎都由朝做到晚,但選舉結果卻是由空降的人勝出,真的很不甘心。”不過,他翌晚跟隨葉國謙謝票,反而釋懷。記得當晚葉國謙在觀龍樓外拿着“大聲公”嗌:“雖然未能當選,但我會繼續服務大家。我隨即聽到很多街坊在家裏嗌落樓回應,葉國謙,我們支持你。然後又有很多街坊以掌聲鼓勵,令我當時很感動,明白到政見立場影響了選舉結果是其次,最重要是民建聯的服務始終得到很多街坊的支持和認同。”
之後,葉國謙順利在2007年勝出區選,一同以議員身份重返區議會的還有陳學鋒。陳學鋒憶述︰“師父在區議會總是坐在我的旁邊提點我,若有一些議員的講話很不恰當,他便會踢一踢我,提醒我應發言反駁。他從不會直接告訴我應說些什麼,只會啟發我獨立思考,掌握發言時機與內容。”
陳學鋒感激葉國謙對他多年指點,憶起葉國謙在他當選立法會議員時的簡單託付,“以後辛苦你了!拜託你了”。陳學鋒說:“我定會在立法會盡心盡力改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