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經導人物 > 正文
香港創科發展由跟進式轉變為引導式快速向前 —專訪立法會議員邱達根
■ 本刊記者 何潔霞 [第3530期 2022-11-14發表]
立法會議員、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智庫“創科未來”召集人、香港貿易發展局資訊及通訊科技服務委員會主席、醫院管理局資訊科技服務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及荔園有限公司主席邱達根日前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十年香港創科發展成績斐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正朝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快速穩步邁進。
 

▲邱達根表示,香港創科發展正朝著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快速穩步邁進。(本刊記者何潔霞攝影)
 

大展藍圖


邱達根對記者說,由官方主導全力推動創科發展,要追溯至2015年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成立,隨之投放大量資源。根據創科局公布的數字,特區政府自2017年以來,已投放超過1300億港元,循八大方向推動創科發展。

“儘管香港的起步較內地城市相對慢,但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邱達根認為,其中一大亮點是,目前香港有十多間“獨角獸”企業,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獨角獸”一半由大學走出來,另一半則由香港傳統行業如金融、旅遊等發展出來,這同時證明香港具備科研優勢,又在多個優勢領域具備國際領先的行業標準和國際信譽。

談及年青人發展,他說,社會認知和氛圍也在逐步改變,越來越多的青年願意將進入創科領域納入職業發展選項。“過去創科與青年經常合作,尤其大灣區內香港與內地城市之間的區域合作愈趨緊密,未來香港要落實國際創科中心,期望繼續推動青年與創科發展,必然可以大展藍圖。”

他更指出,發展創科必須在時機、地理環境及人才三方面創造利好條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加快數位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同時“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正承擔着這份使命。

 

▲邱達根(左二)參觀生產力促進局的創新科技展示。(本刊記者何潔霞攝影)
 

要做大創科的餅


邱達根表示,要發展創科,政府推動是不可少的,而《行政長官2022 施政報告》是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他注意到這份施政報告內容具體而清晰,予人已經準備好隨時啟動的正面訊息,做到和市民有效溝通這重要的一環,是一分既務實又有先見之明的施政報告。他對他向特首提出的多項建議被納入了而感到欣喜,特別是在引進重點企業及人才、科創教育、智慧政府等的相關政策方面。

他說,在《施政報告》未公布之前,我們已向業界收集意見才選寫建議書,建議書涉獵多個範疇,包括科技人才政策、科研轉化及產業發展等,事前諮詢了25個業界團體,包括香港軟件行業協會、香港通訊業聯會、香港資訊科技聯會等,並於9月28日就創科政策向特首提交建議書。

邱達根認為,《施政報告》的科創政策的核心是採取雙線策略,既搶人才,又搶企業。政府表現出珍視科創專才的態度,在引進海外及內地人才方面尤其進取。由財政司司長帶領,新成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可達到主動引資、引企業、引人才的複合功能,又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例如申請簽證、子女教育等,避免過往申請人須面對繁瑣行政程序的問題。此外,優化科技入境人才計劃,增加研究人才庫資助額和研究生學額,可進一步強化高端人才的供應。《施政報告》亦有頗大篇幅着墨STEAM教育,透過提升STEAM學額,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及強化中小學的科普教育,為培育本地科創人才鋪路。

除了搶人才,更重要的是為人才提供發展事業的機會,他們才願意在香港紮根及作長遠發展,充實本港的人才資源庫。《施政報告》提及今年内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聚焦於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其實與他向來提倡的4X4藍圖規劃一脈相承。此外,邱達根亦同意新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有助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

他更形容《施政報告》內容全面具深度,所提出有關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政策措施令人振奮,新一屆政府管治團隊以嶄新思維和進取態度,為香港的科創發展打造良好基石,並為未來五年的進程賦予清晰路向。他更認為,政府表達了誠意和決心,與本港科創人同開新篇。

他說,新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可謂令人耳目一新,這是香港首次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不但增強本地資金鏈,也能直接刺激重點科技範疇的產業發展。

邱達根認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概念良好,但年薪250萬元或以上的申請資格較緊,他認為應放寬資格,擴大吸納網有助緩解現時科創人才需求殷切的情況。此外,《施政報告》並未觸及改革本地大學的專利制度及對各間資助大學的研究評審工作,他認為政府應讓有志於科研產業化的學者得到更充足的支持。

邱達根說:“《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許多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由過往以自由市場主導、跟進式的產業政策,轉變為由政府主導,引導式的產業政策,是特區政府發展科創在思維上的重要轉變。”

邱達根更直接了當說白了,整件事好簡單,施政報告中提出不少長期、對未來香港發展科技的開創性看法,就是“做大個餅”。特首提出政策包含很多獨創性意見,並致力解決實際推動方面的問題,包括搶人才、提供更好的創業機會、提供資金支持等。創新創科的重要方向之一是要為市場用家增加更多選擇,不僅要吸引海外人才,更要在本地大專院校中招攬青年人才培養,從而畫大本地創科產業的“餅”。

 

重拾荔園變身娛樂品牌


邱達根是立法會議員,又是創科行業領頭人,他更有個身份,就是茘園第三任掌門人。

荔園,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縱使它於1997年正式結業,90後或00後未必有太大印象,但荔園曾是香港最大型、最地道的大型遊樂場兼動物園,也是不少中、老年人的成長回憶。

荔園上一代掌門人、遠東集團創辦人邱德根一共有8名子女,邱達根是邱德根孻子。在邱達根腦海中,荔園的印象從來不曾磨滅。2015年,他決定將荔園重新包裝,每年於中環海濱舉辦以荔園為主題的短期嘉年華,入場人次更一度打破了香港的紀錄—120萬遊客到訪的紀錄。

邱達根說:“我在荔園長大”邱達根童年放學後就在茘園生活,還帶同學免費入場玩,十分“威水”。他回憶說,茘園內的大笨象及老虎、叮叮車、摩天輪都令人百玩不厭。

邱達根對記者說,2015年重拾荔園的招牌,於中環海濱舉辦嘉年華。荔園主題嘉年華放置了一隻仿當年荔園大象“天奴”的機械象。“這是因為當年香港經歷非法佔中的創傷後,社會上氣氛仍然很差,覺得要做些事情令大家開心一點,同時懷念一下香港的美好時光,所以他決定重拾荔園的招牌。因此,由2015年開始,邱達根每年暑假都會在中環海濱空地舉辦短期嘉年華,主題就是荔園,讓市民重拾以前荔園的回憶。”

既然有如此成功的經驗,邱達根有沒有想過重新建造一個荔園?邱達根說沒有這個想法,因為時代不同了,以香港的容量,有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已經是極限,他認為荔園的形式不一定要是一個遊樂場,因為荔園的宗旨是帶給別人歡樂,所以荔園更像一間娛樂公司,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大眾眼前,比如荔園主題餐廳、嘉年華,商場室內主題遊樂設施等等,目的是帶給人歡樂。

雖然一切進展順利,可惜2019年的黑暴及疫情把所有計劃都打斷,“荔園·流金歲月”中菜餐廳,也因疫情結束了,他希望疫情過後,可以發展更多以荔園為主題的不同項目,將這個品牌發揚光大。

 

根根相連


邱達根從家族生意跳到科技業,現在更踏足政圈,每樣都是新嘗試。他坦言自己這方面十分像父親邱德根:“我們說荔園老土、舊,但在六、七十代而言是非常創新,是香港第一次,否則大家怎會記憶深刻?就是因為有創新性。亞視的經營也靠創新。其實父親的創新對我都有一定影響。”但邱達根笑言自己有一點永遠比不上父親,就是勤力。

記者笑問邱達根,他的名字跟他父親邱德根的名字都有一個“根”字,這樣的情況實屬少見,到底是不是有甚麼玄機?

被問及這個問題,邱達根哈哈大笑,親自揭秘:“這個好簡單,因為我是父親第8個孩子了,父親生我的時候都50歲,他都沒估計自己會再有小孩,改到第8個(名)時就無謂再思考取甚麼名字,所以就用他的‘根’字。而且作為上海人,一直沒有相關忌諱,我聽聞是這樣。”

雖然沒有特別用意,但由離開家族生意,邱達根經歷了創業,兜兜轉轉十數載,還是繼承了父親的荔園品牌,並且進入政圈,這個“根”字,好像冥冥之中令邱達根與父親有着不解的聯繫。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