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卷首語
封面專題
外媒速覽
專家論壇
觀察時評
財經透視
北京連線
原創熱文
特別專題
區域聚焦
北京視角
台海觀瀾
國際舞台
香港財經
繁體
/
简體
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期
按年份期數:
請選擇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期數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首頁
>
政經大事
>
正文
記者調查“指尖上的糧食浪費”問題
[ 2022-01-21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倉廩實,天下安。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執行反食品浪費法,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光盤行動”,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然而,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人們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仍然較為常見,特別是在節假日期間,這一問題尤為突出。為進一步抵制餐飲浪費行為,推進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本報記者近日深入一線調查餐飲浪費問題。
● 為在外賣行業占領一席之地,不少外賣商家通過設置起送額度、優惠滿減、半份菜等活動開展營銷,吸引消費者。然而,這些活動背後卻滋生着大量的餐飲浪費問題
● 外賣平台的“湊單滿減”促銷手段,會誘導消費者購買原本不需要的食品。一些消費者原本沒有那麽大的需求,但看到滿減優惠之後又覺得很劃算,一沖動就多消費了,造成了更多的浪費
● 外賣平台需要進一步優化相應的營銷機制。在點餐的頁面上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並明確標註餐品的規格、風味、建議消費人數等信息,建立消費者點餐的積分獎勵機制,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
又到了午飯時間,北京一建築公司職工張洋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外賣軟件,準備為自己挑選一份可口的飯菜。一份小炒肉加一份米飯總價22元;再加一份米飯總價升至25元,但按照“滿25元減5元”的滿減規則,最終只需要支付20元。
張洋自然要選擇後者。點擊支付,送餐上門,吃飽後,張洋把多余的那份米飯扔進了樓梯間的垃圾桶。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發生。近年來,外賣行業迅速興起,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69億。為在外賣行業占領一席之地,不少外賣商家通過設置起送額度、優惠滿減、半份菜等活動開展營銷,吸引消費者。然而,記者在近日的走訪調查中發現,這些活動背後卻滋生着大量的餐飲浪費問題。
設置起送額度 不得已多點菜
“其實我也不想多點,點多了也浪費,但很多時候金額不夠就不給配送。”張洋說着,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外賣平台上她經常光顧的幾家店鋪。從店鋪公告中可以看到,商家設置的起送額度基本在20元上下,如果張洋所點的金額未達到要求,則無法下單。
張洋告訴記者,因為單位離家較遠,加上單位不提供午餐,所以平時她都“叫外賣”,為了達到配送額度,經常不得不點了主餐後再加個雞蛋或加根香腸,“飯量就這麽大,浪費不可避免”。
這樣的經歷,很多人都遇到過。
北京一傳媒公司職員李月月深有同感地舉例說:“前天,我在外賣平台上點了一份14元的砂鍋土豆粉,其實已經夠吃了,但由於不滿起送額度,只能又多點了一份6.6元的雞排。結果雞排咬了兩口就扔了。”
根據受訪者反映的情況,記者打開外賣平台隨機挑選了10多家店鋪發現,這些店鋪基本都設置了起送額度,起送額度大多在15元至50元間,部分海鮮店鋪的起送額度高達80元至158元。如果最終下單金額達不到起送額度,平台則顯示“不滿起送額度”,無法下單。
有一家店鋪沒有設置起送額度,但記者進行點餐時卻發現,這不過是商家的套路——10元以下及折扣商品的簡介中均註明“單點不送”的字樣。倘若點兩份折扣商品,第二份商品恢復原價,實際所付金額仍然為20元左右。
“花樣套路實在是太多了,真是應了‘買家不如賣家精’這句老話。”經常點外賣的吉林長春市民周欣雨說,她還遇到過這樣的套路——滿20元起送,但店鋪裏的套餐價格都是19.9元,消費者不得不搭配其他食品才能下單。
“這無異於花錢買浪費。”周欣雨說。
各種優惠疊加 多點菜“劃算”
“滿25減5、35減10、45減15……”在外賣平台隨意點開幾家店鋪,就能發現各種滿減優惠。此外商家和平台還發布外賣紅包、津貼優惠等各類優惠活動,有的優惠還能疊加,以此吸引消費者。
在張洋的辦公桌上,放着很多瓶可樂。她笑言,這都是“叫外賣”時滿減優惠得來的,比如點餐達到30元,發現滿35元減10元,再點六七元一瓶的可樂,價格反而降到了27元。後來可樂太多她就點一些小吃,吃不完就只能扔了。
記者采訪發現,用滿減優惠來吸引顧客,在外賣行業已是常規手段。商家一般會按照消費金額由低到高設置不同的優惠檔位,買得越多,優惠幅度越大。正是在這種機制下,一些消費者難抵誘惑,加點了一些原本不必要的餐飲,浪費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北京一高校學生姚蘭看來,對於消費者來說,這裏面實際上只有浪費,壓根沒有“優惠”可言。
她舉例說,她學校附近有一家煎餅店,到店裏買一個煎餅價格8元,但在外賣平台上的定價為17元,然後店鋪有各種滿減優惠券和紅包,買一份煎餅加兩根烤腸的價格,竟然比一份煎餅加一根烤腸的價格還便宜,“反正算來算去,東西買多了,實際上價格一點不便宜,比去店裏買貴多了”。
此外,記者在查看平台商家滿減活動規則時發現,在選購商品時,商品實際價格後方會標註到手預估價格,如一家韓式外賣店內,一份肥牛泡菜湯和一份米飯定價41.8元,下方紅色字體標註“到手預估27.8元”,在選購菜品頁面下方黃色字體標註“再買11.2元,可再減6元”,並在括號內設置“去湊單”的提示。
點擊“去湊單”後,頁面中會顯示店鋪內價格相對較低的飲品或單加菜品,當再添加一份80克、標價12元的年糕時,總價格只增加4元。此時頁面上黃色湊單提示更換為“再買32.2元,可再減7元”,直至選購到店家設置最高滿減金額“滿118減35”後,不再有新的湊單提示。
“這些湊單提示,就是一步步‘引誘’消費者消費。”張洋說。
北京一集團公司員工陳誌平時比較喜歡領取各類優惠券,近期他發現了一個新的渠道可以領取到外賣紅包,且滿減優惠可以與外賣紅包疊加使用,讓外賣價格看起來更加劃算。
“雖然看似更劃算,但買來後發現根本吃不完,扔掉的時候也覺得很浪費,挺愧疚的。”陳誌說。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說,外賣平台的“湊單滿減”促銷手段,會誘導消費者購買原本不需要的食品。一些消費者原本沒有那麽大的需求,但看到滿減優惠之後又覺得很劃算,一沖動就多消費了,造成了更多的浪費。
“滿減優惠、設置起送金額這些現象應該被禁止。外賣商家不能僅僅從自身盈利的角度考慮問題,還需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直言。
小份菜受青睞 定量標準欠缺
隨着反食品浪費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呼籲“小份菜”“半份菜”。《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定》提出,入網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在餐品瀏覽頁面標註餐品規格、參考分量、口味、建議消費人數等信息,推廣小分量、多規格餐品或者可選套餐。
但記者查看外賣平台發現,很多店鋪並沒有設置小份菜選項,還有部分店鋪雖然標註有小份菜,但只有“小份菜”,沒有“大份菜”可選。在菜品詳情頁,商家普遍會標註菜品所用的主輔料,但很少會標明每種用料的克數。
鄭風田認為,餐品註明規格、熱量等信息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歐美不少國家就是這麽做的。從健康的角度講,每個人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如果餐品有明確標識,消費者在購買時就能自行計算,減少浪費,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
北京在讀研究生楊嵐平時比較喜歡點外賣,在她看來,按照當下一些商家推出的“小份菜”“半份菜”,只是便宜了商家自己,消費者很難得實惠,對反食品浪費的作用也不大。
她分析說,很多“小份菜”“半份菜”的菜量只有“大份菜”的三分之一,價格卻是“大份菜”的一半,而且很多商家明確單點一個小份菜不予配送,於是用滿減優惠和優惠券點了多個小份菜,加上還要多用打包盒,消費者點個外賣的支出一下子就高出不少,還造成不少浪費。
記者隨後進行了嘗試,在外賣平台上點了同一個菜的大份和小份進行對比,果然如楊嵐所言,小份菜菜量只有大份菜的三分之一,價格接近大份菜的一半。有商家告訴記者:因為小份菜和大份菜的烹飪方法和流程是一樣的,做小份菜,廚師的工作量增加了,要用要洗的餐具也多了,時間、人力、物力成本都上升了,所以單價更貴一些。
常見圖文不符 不標具體分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平台商家不標註飯菜分量,或圖文不符、食材質量不過關、商家沒看備註等情況同樣會導致浪費現象。
“商家發出來的圖片非常精美,食物十分誘人,然而送到後卻讓人大失所望、大倒胃口。”李月月說,有時候,送來的外賣食材不新鮮,用的油質量有問題,賣相、口味都很差,沒吃兩口就扔了。
周欣雨對此感同身受。她舉例說,上周她點了一份烤鴨外賣,從圖片、評論來看,該店鋪烤鴨制作精美、好評如潮。但送到後她發現,烤鴨賣相難看,有一股腥味,吃了幾口就扔了,“我嚴重懷疑好評是刷出來的”。
類似的情況張洋也遇到多次。另外,張洋不喜歡吃蔥和姜,每次點外賣時都會在訂單上備註“不吃蔥姜”,但有的商家沒有註意看備註上顧客的“忌口”,收到這樣的飯菜,她只能扔掉。
陳誌對外賣餐食的口味倒不挑剔,讓他不滿的是,很多外賣商家對餐食不標註分量,常常導致自己多買而造成浪費。就拿米飯來說,陳誌一頓大概要吃5兩左右,但不同商家之間,一碗飯的分量千差萬別,有的買一碗就夠了,有的買3碗都不夠。保險起見,陳誌一般都點3碗。
實際上,反食品浪費法規定,“餐飲外賣平台以顯着方式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理性消費”。
但記者查看多個外賣平台發現,相關規定並未得到嚴格落實。有的平台找不到相關提示,還有平台在點餐頁面沒有任何提醒,到了支付頁面才能在上方看到一行小字,“請適量點餐,避免浪費”。
“我從沒有註意到有這樣的提示。就算有,還不是想點多少點多少,而且不標註分量,哪知道點多了點少了。”陳誌說。
解決逐利問題 各方共同發力
有機構測算,如果每單外賣浪費的糧食是1兩,一年下來浪費糧食的總量超過17億斤。如果按一個人一天兩斤口糧算,17億斤糧食夠我國上海市常住人口吃34天。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長期關注食品浪費問題。他認為,外賣行業是一個新的餐飲消費業態,其背後的浪費問題也要引起足夠高的關注。外賣行業的浪費,主要體現在沒有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差異性。
在上海社科院綠色數字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看來,外賣平台有能力引誘消費者多消費,也完全有能力通過算法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只是缺乏這樣做的積極性。
“資本要逐利,當然希望在相同時間內消費更多。對於一些外賣平台來說,可能沒有什麽積極性或者動力來主動勸阻民眾,通過算法去計算哪些人、哪些家庭其實並不需要點那麽多,然後提醒消費者少點一些。真正要達到節約糧食的目的,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李易說。
“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不同、飯量不同,外賣行業要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飲食差異。比如從分量上,提供半份菜、小份菜;從口味上,提供更多種類的搭配。有差異化的選擇是外賣減少浪費的重要途徑之一。”成升魁說,這樣有利於餐飲消費朝着更高質量發展,而向定制化方向發展就是外賣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他看來,外賣平台同樣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應該簡單將追求利潤作為唯一的目標。平台本身掌握了一定的消費者數據,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出消費者飲食趨勢,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如果只追求盈利,沒有適應國家整體對餐飲業發展的規劃,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行業協會應該進行研究,平衡各方利益,要求各方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共同朝着更加綠色健康、節儉的方向發展。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近日印發的《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以及2021年4月29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都明確,餐飲外賣平台應當以顯着方式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餐飲服務經營者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對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餐飲服務經營者,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吳琦認為,在整個社會倡導節約、反對浪費的大背景下,外賣平台需要進一步優化相應的營銷機制。在點餐的頁面上要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而且要明確標註餐品的規格、風味、建議消費人數等信息,建立消費者點餐的積分獎勵機制,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從餐館層面,平台應該加大對推出半份菜、半份飯餐館的支持力度,比如降低傭金費率、提供數字化支持等。
(文中消費者均為化名)
經導全媒體矩陣
微信
微博
FaceBook
網站(江西頻道)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蚩尤故里 神奇新化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17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進出口商品
名稱與編碼中英文查詢
中國海關統計諮詢服務
廣州會計師事務所一覽表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
友情鏈接:全球商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