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以人文松江為特質的全域旅遊更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2月2日,記者來到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實地感受“雲間松江”之美。
來到葉榭鎮井凌橋村,記者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在這裏展現的突出變化。據記者了解,井凌橋村佔地約為5.97平方公里,人口有4000餘人,由原塘坊橋村、興漊村、井凌橋村合併而成。近年來,井凌橋村認真踐行區委、區政府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制定了“三先三後”的工作方針並深度踐行。通過編制村莊規劃,將過去散落的房、田、林、水、草、路、園等各要素重新進行科學架構組合。破舊不堪的水泵房變成了黨群服務站,曾經的村校舊址變成了現在的網紅打卡點“光隱花隅”,陳舊的村貌煥然一新。同時,通過將垃圾分類、人居環境整治、志願服務等製度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踐行,共同維護美麗家園。井凌橋村的花卉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通過集體土地入市、宅基地收回等多種形式盤活了閒置資源。鎮政府通過打造集直播、零售、批發、會展於一體的花卉產業綜合體——雲間卉谷,引入光大特斯聯進行全村全域經營式開發。民宿、花藝工坊、培訓中心、農家餐飲等各類旅遊項目多點開花,讓村民更好地講述“松江故事”。
八十八畝田米舖
作為松江大米文化體驗地,“八十八畝田”以一家開在稻田間的新鮮米舖,致力於推廣松江大米、傳播米食文化、傳承米匠精神。在2021年3月份公佈的上海市2020年星級鄉村民宿名錄中更是被授予五星級鄉村民宿。
非遺項目葉榭筘布紡織技藝展示
這裏有一望無際的稻田,有成群的白鷺,成片的森林,是上海的後花園,城市的綠色之肺,是國家水資源保護區。在33畝田的生態林中有豐富的植物,遊客可以親近大自然,探索自然的奧秘。更能品嚐到有430年的歷史傳承,2011年被列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葉榭軟糕。
葉榭軟糕
據了解,2005年以來,松江區有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調查和挖掘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在葉榭鎮非遺體驗館內,記者現場參與了熱鬧的元宵節活動,觀摩了葉榭筘布紡織技藝等非遺項目,深刻感受到葉榭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市場的反饋,敢於創新,不斷突破,與時俱進。同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讓非遺走進更多市民的生活。
在今年1月結束的松江區區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松江區政府提出在促進文旅賦能新城建設方面,松江將加大重大文化項目建設,今年將啟動松江博物館新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加快科技影都示範樣板區建設。加快恢復文旅消費,重點是推動文旅商體融合發展,讓文化可觀、可感、可體驗、可消費。塑造松江城市品牌形象,進一步深化松江的城市意象和標識符號,讓城市品牌外化為松江的美譽度、內化為發展的驅動力。

葉榭鎮井凌橋村新農村建設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