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的山是一根根的,壯觀奇麗。
被稱為“芙蓉國”的湖南是中國著名的漁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礦之鄉,是綠色大省、生態大省。湖南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旅遊大省,張家界等山水名勝,享譽海內外,人稱“人文湘楚、山水湖南”。
湖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城頭山遺址、四羊方尊、里耶秦簡、馬王堆漢墓、南方古長城等歷史遺存,記載着湖湘歷史的悠久與輝煌。魏源、曾國藩、黃興、蔡鍔、毛澤東等一批批風雲人物,承繼“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華夏大地奏響了一曲曲激越的歷史華章。
湖南山美水美,風光無限:八百里洞庭朝暉夕映,氣象萬千;“母親河”湘江自九嶷山緩緩北去,串起“瀟湘八景”;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崀山千岩競秀,瑰麗如畫;壽嶽衡山晨鐘暮鼓,風景獨秀;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瀚墨流香,弦歌不絕;西部小城鳳凰煙雨清新,古韻悠然;聖地韶山鐘靈毓秀,萬人敬仰。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來湖南旅遊是一次遊山看水的感官之旅,更是一次感悟文化的心靈之旅。
上篇:人文篇
壯觀的炎帝陵大殿。
“湖南人材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湖南在近現代史上鑄就的傳奇吸引了世人對湖湘文化的關注。湖湘文化以“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享譽天下,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文化遺產。感受湖湘文化,探尋湖湘文化的奧秘,為湖南旅遊增添了無限的人文主義魅力。
要了解湖湘文化,首先要知道湖湘文化的起源。根據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中許多史實記載,湖湘文化不僅源自千年,而且緣於炎黃文化和炎帝神農文化。在株洲炎陵縣,長眠這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每一年這裏都會舉辦傳承了千年的祭祀活動,莊嚴隆重的儀式,讓每一個前來祭祀的炎黃子孫熱淚盈眶。現在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自1988年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遊客近1100萬人次。
中華文明道德始祖舜帝陵墓在湖南,也是公認的事實。《史記》記載舜帝“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張九齡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寧遠縣九嶷山舉行,舜帝宣導的道德禮儀文化早已深深注入到湖湘文化的基因中。
風格古樸的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湖湘學派的重鎮。岳麓書院秉承傳道濟民、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重踐履、務實行的優良學風和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愛國精神,為湖湘文化注入了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從明末清初到近現代,岳麓書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的重要歷史人物,諸如王船山、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轟、楊昌濟等;書院改為學堂後,大批愛國志士如唐才常、黃興、陳天華、鄧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後在此求學;毛澤東於1916年暑假曾寄居於岳麓書院,以後還多次寓居,主編《湘江評論》、《新湖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古樸典雅的建築群、堅韌醇古的石碑、遒勁雋永的對聯,凝聚着厚重的文化氣息,剝落的泥牆遮不住歷史的輝煌,“岳麓書院”、“學達性天”、“道南正脈”三塊御賜匾額,“四大書院之一”的稱號,加上聞名天下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聯,道出了這座千年學府的崇高歷史地位。
曾國藩故居
在湖湘文化的薰陶下,湖南走出了一大批影響歷史進程的著名人物。特別是近代以來,湖南幾個重要人才群體相繼崛起,把湘人的擔當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書寫了“半部中國近代史,竟由湖南血寫就”的佳話。魏源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編撰《海國圖志》。曾國藩、左宗棠等相繼創建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等軍事工業,並帶動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等一些民用工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先河。維新志士群體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人為代表,他們創學會、開學堂,辦報紙,鼓勵資產階級工商業的發展,積極擔當推進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維新運動,使湖南成為維新運動當中全國最富朝氣的省份。辛亥革命人才群體,以黃興、宋教仁、蔡鍔等人為代表,勇挑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時代重任,譜寫了一曲曲民主革命壯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等為代表的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為實現民族解放與國家富強,拋頭顱、灑熱血、勇擔當,書寫了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篇章,更是把湖湘兒女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理想和信仰而敢於擔當、不懼犧牲的精神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現在曾國藩、左宗棠、魏源、黃興等湖湘文化典型性代表人物的故居均保存完好,每年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如果您對這次湖湘文化之旅意猶未盡,還可以到安化去看千年茶馬古道品味黑茶,去衡山去感受宗教文化,去常德澧縣參觀城頭山遺址感受史前社會文化,湖南這片神秘之境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中篇:世界遺產景區篇
湖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完的畫。有人說,如果您沒有時間走遍湖南,那就到湖南的武陵源、崀山和老司城看看吧,這裏濃縮了最美的湖南。
武陵源 天然去雕飾的人間仙境
武陵源瑰麗如畫,崀山千岩競秀,永順老司城古韻悠然,是湖南三大世界遺產。他們競相爭豔,唱響“風景這邊獨好”。
崀山高低錯落的丹霞峰叢與縱橫的溝谷交替排列。
張家界武陵源是湖南第一個世界遺產。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這裏遍地奇花異草,蒼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異石,突兀聳立;溪繞雲谷,絕壁生煙。武陵源的自然價值和濃郁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征服。武陵源以“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聞名於世。
這裏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在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據航測所知有山峰三千多座,垂直四百米以上的石峰有一千餘個。這裏的峰石與別處不同,直立而密集,那些突兀入眼的岩壁、峰石、如帛、如筍,似屏似柔,一扇扇、一根根,連綿萬頃,給人以層巒疊嶂的磅頡氣勢與恢宏大觀。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有名可數的就有黃龍洞、觀音洞、響水洞、龜棲洞、飛雲洞、金螺洞……。
永順老司城 這樣的城世界唯一
在大湘西這片寶地上,還有新晉的世界遺產—永順老司城遺址。
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湘西永順縣城以東靈溪河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是湖南首個世界文化遺產。
泛舟崀山下的扶夷江。
城池遺址依三級台階地形分為三區:居民區、衙署區、首領生活區,為“三縱五橫”的棋盤式佈局。有河街、左街、右街、正街、半坡街、五屯街、魚肚街和東門街八條街道。街道全由紅褐色花紋卵石砌成的圖案,在圖案組織上頗具民族特色,有三角形、菱形和直線直角形等各種幾何圖案。這些圖案隨地勢而變,整齊勻稱,古樸大方,表現出濃郁的土家民族風格和泥土氣息。
老司城具有十分重要的見證價值,完整地體現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傳統,並完整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全過程,填補了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的空白,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載體。
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曾評價老司城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遺存。老司城遺址及溪州銅柱,是研究土家族歷史文化、中國土司制度及區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目前,老司城遺址已完成考古發掘4800平方米,勘探面積2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5萬餘件。
崀山 丹霞瑰寶冠絕世界
與武陵源相距約500公里的邵陽新寧崀山,是另一片完全不一樣的山。
侗家人招待客人的合攏宴熱鬧盛大。
崀山位於邵陽市新寧縣境內,以典型的丹霞峰叢、峰林地貌景觀享譽海內外。這裏的紅色岩層被流水侵蝕得恰到好處,高低錯落的丹霞峰叢與縱橫的溝谷交替排列。形態多樣的石峰、石柱綿延不絕。高大的崖壁與深邃的峽谷隨處可見,一些巨大的石峰如“辣椒峰”、“蠟燭峰”、“駱駝峰”等赫然聳立。特別是其中的“天下第一巷”、“鯨魚鬧海”、將軍石、駱駝峰、天生橋、辣椒峰等“崀山六絕”勝景,更被視為世界奇觀,吸引着人們絡繹不絕前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攀岩探險、科考研究。
遊崀山,海拔818米的八角寨當然是繞不開的絕美之地。站在一峰跨湘桂兩省的八角寨上,獨具丹霞地貌特徵的群峰,如削如劈,奇、秀、險、幽,盡呈眼底,心中油然生出“山到絕頂我為峰”的豪氣。如果天公作美,山風潮湧,山嵐驟生,白如棉的雲絮填滿溝壑,猶若茫茫大海萬頃碧波,赫紅色奇峰異石恰似千萬條鯨魚,追逐嬉戲,翻騰鬧海,時隱若現,變幻莫測,形成入選“中國丹霞十大美景”的“鯨魚鬧海”景觀。
崀山另一處絕世景觀是位於天一巷景區的“天下第一巷”,它長238.8米、兩側高80-120餘米,最窄處僅0.33米,只可容一人側身通過,是迄今為止世界最長的天然石巷。浩瀚天空在這裏縮成一線天光,穿行巷中,兩旁絕壁對峙,筆直如刀劈斧削,抬頭唯見一線青天,恍如隔世,讓人體驗到險與美的無窮魅力。
遇上陽光明媚的清晨或傍晚,站在“天下第一巷”內,抬頭觀望,偶爾會看見七彩霞光穿巷而來,頓時巷內紫氣蒸騰,環繞着石壁,呈現佛光普照、吉祥降臨的自然奇觀,讓人歎為觀止。
此外,形神兼備的將軍石、惟妙惟肖的駱駝峰、氣勢磅礴堪稱亞洲第一的天生橋、奇峻無比的辣椒峰,每一處都舉世無雙,莫不令人引頸讚歎。
下篇:民俗篇
看遍了山水風情,再去感受人文民俗。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聚集了土家、苗、侗、瑤、白等少數民族,千姿百態的各民族風俗,構成了一本多姿多彩的湖南民俗風情錄。
土家探源
每一個民族都有根,有發源地,那個地方根植在你的心中,神聖而溫暖。湘西土家兒女也不例外。
侗族同胞正在舉辦行蘆笙歌舞比賽
從保靖縣城出發走半個小時公路,然後在酉水河乘船,大約半小時,上岸,再沿着一條佈滿茅草的小路走上十分鐘,土家發源的文化地標—八部大王廟遺址就躍入了眼前。
這座廟宇位於首八峒村內,建於清乾隆二年。傳說土家先祖在酉水流域建立了八個部落,為保持部落間的統一,就由德高望重的領頭人“涅殼賴”來統管各部落,人稱“八部大王”。如今,歷史已經逝去,這處遺址也成為了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廟遺址,每年前來祭祀的土家兒女絡繹不絕。
風雨橋堪稱侗族民間建築的傑出代表。
你知道土家茅古斯、擺手舞是從哪裏被挖掘推廣出去的嗎?答案就是永順縣雙鳳村。雙鳳,自李唐建村,歷二百餘代,兩千多年,一直保持着最傳統本真的面目,是中國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從這裏流傳出去的土家茅古斯、擺手舞被稱為“人類戲劇活化石”。
茅古斯,土家語,意為“渾身長毛的打獵人”。茅古斯舞,即那些“渾身長毛的打獵人”的歌舞。千百年前,它是湘西大地上的土家先民“畢茲卡”日常的舞蹈。如今,它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茅古斯,與其說是一場歌舞,不如說是一個古老民族與天、地、神、祖的一次虔誠對話。
擺手舞,則是對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等;有表現農活的“挖土”、“種苞穀”等;舞姿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節奏鮮明。
如果你對古法造紙術感興趣,永順縣勺哈鄉洞坎村絕對可以滿足你的要求。這個村子的造紙工藝一直沿用古代造紙技術,堪稱造紙術的“活化石”。居住在這裏的農戶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這種技藝。放下一切,在這裏住上幾天,說不定你也可以學會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呢。
侗苗風情
“飯養身,歌寬心”。位於三鍬鄉的地筍苗寨,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歌鼟發源地,“歌”是這裏永恆的主題。
進寨門,苗家姑娘唱着迎賓歌,歌聲熱情奔放;水井邊,村民們唱起擔水歌,一唱一和,活潑歡快;傳習堂裏,孩子們跟老師學唱童謠,清脆悅耳……
如今,沉寂的地筍苗寨因《爸爸去哪兒》着實火了。住進曹格等人曾住過的“明星房”,試試苗家人古老的“牛角棋”、“打子棋”;到“稻草場”裏,與稻草人、稻草動物等合影,和孩子們比賽爬杆、射箭、踩高蹺。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安化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通道縣城出發九公里,芋頭侗寨高高的寨門在前方迎客,寨門、鼓樓、風雨橋,並稱侗家三寶。
進得寨子,山谷裏的侗寨沉穩而大氣,像衛士守護身後錯落有致的五十多棟民居。蘆笙鼓樓高高聳立在寨中,始建於清道光九年。
鼓樓是侗家人議事、娛樂的場所,冬天,鼓樓生火取暖,夏天以歌會友;廣場上,“多嘎多耶”(唱起來,跳起來)正歡快進行着,侗家人以載歌載舞的方式歡迎客人;四根木柱沖天,藤蔓連結成頂,三塊石頭堆砌,原始的祭台正是為侗族人心中最神聖的薩母而設。
從芋頭侗寨南下,突然眼前豁然開朗,走過如長龍臥波的普修橋,便進入“世外桃源”皇都侗文化村。皇都是侗族建築藝術的博物館。沿着古老的石板路,走進皇都侗文化村,寨門、風雨橋、鼓樓、吊腳樓等侗族特有的建築,一一映入眼簾。全村共有2座風雨橋、4個寨門、2座鼓樓和500餘棟吊腳樓,這些建築佈局講究、技藝精湛,建設過程中沒有圖紙、不用一釘一鉚,風格獨具特色,讓人歎為觀止。
勾藍瑤寨瑤族風情濃郁。
三聲鐵炮響徹侗寨,蘆笙吹起來,山歌唱起來,米酒喝起來,寨門前的攔門酒醉了遠道而來的客人。沿着石板路進到寨子深處,細心的遊客發現石板上刻着文字,這是侗語學習長廊。你可現學兩句與老鄉攀談。
進入尾寨村,銀飾店、茶葉舖,人頭攢動。手鐲、耳環、項圈、頭飾,每一件銀器都是老闆手工製作。織機上,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粟田梅在織布。逛累了,侗家阿媽喚你進屋,喝一碗甘甜可口的藤茶。夜幕下,侗家待客的最高禮遇—合攏宴已就緒。
神韻梅山
曾經,號稱“蚩尤故里、苗瑤祖山”的梅山地區,因山高林密,民風強悍,“語言侏離”,交通不便以及生存空間的相對封閉和族群的相對獨立,形成了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新化古稱梅山,這裏是一副有山、有水、有洞、有梯田的仙境。梯田王國紫鵲界、世界溶洞極品梅山龍宮、洞天福地奉家古桃花源、帝王之山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每一處都足以震驚八方遊客。
新化縣水車鎮境內紫鵲界的8萬畝梯田,一個令新化人民引以為豪的地方。2000餘年來,多民族數十代人的不懈勞作,才造就了這一撼人心魄的人類文明成為江南稻作文化的千古遺存。
沿着紫鵲界的盤山公路便來到大山深處的奉家古桃花源。據考證,這裏是《桃花源記》裏“桃花源”的原型地。走進奉家山腹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畫面瞬間躍於眼前。如今,它依舊保持着《桃花源記》裏描繪的那般模樣,成為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
而在油溪鄉高橋村,有一個地下溶洞群,共有九層洞穴,由上萬個溶洞組成。這就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梅山龍宮。洞內有大量的流石景觀,石筍、石鐘乳……這裏峽谷雲天、哪吒出世、玉皇天宮、天宮仙苑、遠古河床為五大世界溶洞之絕,堪稱自然景觀之最。走進梅山龍宮,猶如進入了仙境般的神話世界。
隆回的花瑤文化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崇木氹村,田間、路上、屋簷下,無論哪兒都能見到身著色彩豔麗、五彩繡花服飾,頭戴大如斗的盤子帽的人們。如果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來這裏,你將領略到最濃郁的花瑤風情。這一天,是花瑤同胞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討僚皈”。花瑤“討僚皈”不僅僅是花瑤人的節日,更是瑤漢群眾的一次大聚會。這3天,每天都有四五萬人來到這裏,與花瑤人民共度節日,沉醉於花瑤女子鮮豔奪目的挑花服飾、花瑤男子高亢激越的嗚哇山歌,怪誕而又極富情致的花瑤婚俗,挑花舞、梆子舞、咚咚舞……
瑤家古風
湖南瑤族歷史悠久,是湖南的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人口71萬,佔全國瑤族人口的29%。湘桂粵交匯處的江永、江華、寧遠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這裏神秘的瑤族文化讓瑤胞們奔上了全域旅遊的康莊大道。
江永縣上江圩鎮浦尾村是傳說中世界上唯一女性文字“江永女書”的發源地。“江永女書”是一種獨特的性別文字,它僅限於婦女交流、使用,“傳女不傳男”,是女性之間的“摩斯密碼”,她們通過字畫、絹布、摺扇等傳遞書信,交流傾訴。
紫鵲界梯田是中國首批19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是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融化揉合的歷史文化遺存。
江永還有全世界瑤胞尋根訪祖的聖地—千家峒。這裏曾經是瑤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聚居地之一,只有一個石洞入內。境內山幽、林深、洞奇、瀑美、泉溫,瑤族風情濃厚。從千家峒往前,便到了勾藍瑤寨,勾藍瑤是江永“四大民瑤”(勾藍瑤、扶靈瑤、清溪瑤、古調瑤)之一,這裏的瑤民,根據姓氏集合居住,一個姓氏一個門樓,自唐朝開始延綿。在村中流連,13條街道、5座戲台、66座廟宇、300多棟民居無不訴說着這裏曾經的繁榮。在這裏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的“洗泥節”。在這一天,勾藍瑤胞或跳起大鼓舞,吹響蘆笙,集體歡慶;或耍龍舞獅,走村串戶;或請來戲班唱上三天三夜,大辦“苦瓜宴”……
江永旁邊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是另一種“瑤家古風”韻味。在大瑤山海拔900米以上的最深處的廟子源村香草源是綿綿不斷的山外青山,如一幅雄渾的巨幅山水畫卷,原始、自然、野趣……仿佛置身世外桃源。香草源由於一直隱藏在大山中,瑤族的風俗民情還保持得原汁原味,瑤家人的長鼓舞、“跳九洲”、瑤家坐歌壇、山歌對唱、殺年豬、打糍粑等具有瑤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都值得一看。
如果香草源還沒看夠,可以去井頭灣看一看。井頭灣因村裏的一口古井而得名,這口古井深20餘米、寬8米,井水冬暖夏涼,四季長流,大旱之年也不乾涸,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瑤人。站在高處遠眺,這裏村寨環井,山水環村,近六十座古民居枕水而立,好一幅神州瑤都的山水人間畫卷。
當然“瑤家古風”線的美景遠不止這些,倒水灣、寶鏡、東田、小古源、雙江源……是不是光看名字就覺得很美了?來吧,讓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從這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