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區域聚焦 > 正文
深圳市新絲路經貿商會舉辦企業家沙龍研討—— 新冠疫情下企業的應對之策
■ 本刊記者 沈雨青 [第3519期 2022-06-13發表]

▲深圳市新絲路經貿商會企業家沙龍(本刊記者沈雨青攝影) 

5月28日下午,針對後疫情時代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境,深圳市新絲路經貿商會邀請了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魏達志,馬來西亞一帶一路總商會秘書長戴德興,香港經濟導報總編輯、香港期刊傳媒公會副主席、一帶一路經濟開發與自貿園區聯盟理事長顏安生,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肖平,深圳新絲路商會首席專家、中國《海洋法》起草人、中遠海運集團獨董趙勁松,新絲路經貿商會會長馬如彪,崑崙戰略定位高級講師蔡元培等重量級嘉賓共聚一堂,為商會會員企業指點迷津,答疑解惑。

在交流分享會環節,嘉賓就疫情肆虐全球、俄烏戰爭持續影響下的國際、內地及香港的經濟走勢和企業的應對之道等熱點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現場妙語連珠,贏得與會嘉賓高度評價。

 

魏達志:内地成功因順應這三大潮流


魏達志在分享會中指出,全世界有三大潮流,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三是科技全球化,他認為內地的成功,正是因為順應這三大潮流。但香港作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卻並未實現以上三點,原因之一即是在於香港本地利潤空間大,香港幾大財團僅需壟斷本地市場,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收益,所以經濟全球化在香港並未成功;其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是政府,即政府要將貿易成本降到最小,科技全球化則是指大規模的科技要素創新,在全球不同國家之間有序融合,魏達志指這兩點在香港都未體現出來。
魏達志指,學無止境,越是到晚年,時間越顯寶貴的時候,越是要做最有價值的事情,魏達志勉勵與會嘉賓,在青年時代做學習型、創新型人才,在中年做擔綱型人才,晚年做傳承型人才。

最後,魏達志以書畫市場作比。他指在書畫界,老幹部書法層出不窮,老幹部豐富的精神閱歷,讓其書法作品有大格局、高境界,但這些書法作品在市場環境下可能購買者寥寥,因為同賽道中競爭者眾,不符合市場對唯一性的追求。魏達志指,誰都想成為業界領跑者,但僅為企業找準定位還不夠,仍要通過研究,找準發展方法,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顏安生:香港優勢不可替代 


顏安生在分享會中提到,李家超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人選是眾望所歸,各界對李家超保持高度期待。不過,顏安生指,特區政府也面臨管治團隊運作方式老化等議題,他提到,管治團隊的架構與管治方式總體來說與25年前港英政府時期區別不大,仍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理念。但25年來國際變幻風雲詭譎,香港作為最自由經濟體,內部形勢與外部形勢都給香港帶來巨大挑戰,管治團隊能否與下屆特首實現良性互動,已成為下屆政府的重點議題,也是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一個重要保證。

顏安生指,若管治團隊能配合好下屆特首施政,不斷解決民生議題,促進國際合作,香港未來發展必定迎來光明前途。此外,他提到,香港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優勢不可替代,原因有四:一是香港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出台後,特區政府管治權危機已經解除,特區政府可以一心一意搞建設,可以說香港長治久安已經獲得保證。其次,他相信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及其管治團隊會在任期內會做出幾件實事。第三,他指香港優勢依然,經濟發展自由度仍排名全球第一,他相信這會吸引全球資本企業人才在港集聚,此外,他認為香港在未來內地與東盟等RCEP國家進行合作時,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最後,他指香港有國家巨大的經濟體量作背書,只要緊抓“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機遇,定會給香港帶來巨大發展。

 

戴德興:東盟與中國貿易正處“最好的時刻”


戴德興指,東盟近期與美國舉行峰會,引起巨大關切,但他認為東盟成立五十餘年時間,在去年與中國貿易總額已超越歐洲與美國,達到7,000多億美金,他認為現在正是(東盟與中國貿易)“最好的時刻。”他指,東盟國家與中國一衣帶水,尤其是在2020年11月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後,關稅降低,物流速度加快,貿易成本降低。他認為中國企業家是用心與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做生意的,希望深圳中小型企業緊握深圳資源,與東盟國家加深合作力度。
 

趙勁松:在變局中尋找商機


趙勁松認為,當今恰逢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企業需思考如何在變局中尋找商機。他指,市場無所謂好壞,只看企業如何應對,世界即將迎來第三次貿易革命,即為時代賦予我們的第一個“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他提到,三千年前,古希臘人帶領全球從陸地貿易進入海洋貿易時代,希臘至今仍在受惠,希臘仍穩坐全球海洋貿易頭把交椅;三百年前,英國人帶領全球從海洋貿易進入單證貿易時代,英國也自此成為日不落帝國。第三次貿易革命即將來臨,世界即將從單證貿易時代進入電子貿易時代。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幫助中國抓住第三次貿易革命帶來的機會。

他指,很多人對“一帶一路”倡議有錯誤理解,認為“一帶一路”即是給沿線國家投資,但事實上,這只是“對外投資”行為,並非“一帶一路”的真正內涵。他舉例指,美國與日本對相關國家投資的數額巨大,但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區別在於,美日的對外投資不在乎東道國是否獲利,只要本國能獲利即可,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關鍵詞是錢。“一帶一路”的關鍵詞是“五通”,因為第三次貿易革命在即,如果不解決“通”的問題,做不了領導者。
而第二個百年不遇之大變局則在於,核心生產資料將會從土地,轉變為數據。趙勁松認為,現在企業擁有客戶資源優勢,應該盤活資源,不要輕易擴展版圖。而盤活資源,一來是做數據,二是做平台,他認為,馬雲、馬化騰成功之處在於“做平台”,因為國有資本較少參與平台建設,這也為民營中小企業帶來發展機遇。此外,後疫情時代,後俄烏時代,趙勁松認為新冷戰幾乎不可避免,逆全球化、多極化同樣不可避免,他認為未來十到十五年時間,經濟形勢不會好,企業主應在認清未來十五年嚴峻的經濟形勢的前提下,盤活現有資源,減少債務,尋找發展機遇。

趙勁松還談到,美國的印太戰略將對製造業中小企業,尤其是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中小企業產生巨大影響。趙勁松認為,美國雖難以將印太地區打造成一個“小北約”,印太戰略也不涉及降低區域內關稅等議題,也就是說,印太戰略並不想將該地區打造成為一個自貿區,而是意在進行產業鏈再分配,逐步架空中國產業鏈。他認為,首先,美歐等發達國家有可能將更傾向於購買印尼、越南、泰國等地生產的商品;其次,在美國印太戰略推波助瀾之下,外資在中國內地三大紅利正逐步衰退,趙呼籲企業主對此要下好先手棋;最後,趙呼籲大家關注“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平台,他指伊朗、俄羅斯是“上合”中的能源大三角,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是其科技大三角;這兩個大三角,正是美國所忌憚的。所以在“上合”這個我們自主構造的外交主場上,企業還是大有可為的。

最後,趙勁松指出,另一“百年不遇之大變局”在於,世界即將迎來亞洲時區,若深圳與香港深度合作,必定成為亞洲地區領頭羊。他指,十九世紀是歐洲世紀,成就了倫敦,二十世紀是美洲的世紀,成就了紐約,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一定有一個亞洲地區引領全球發展,而深圳和香港如果實現深度合作,必定成為會成為這個引領全球發展的亞洲地區。趙勁松認為,“內地城市取代香港”這個假設不會發生,因為香港資本主義是黨領導下、“一國兩治”下的資本主義,我們不會自斷臂膀,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斬去一頭。

但他直言香港與深圳近期正面臨挑戰。首先,是深圳過去40年的發展道路如何支撐未來30年發展的問題?這是作為船小好調頭的中小企業主亟需思考的。其次,中小企業在生存之餘,也需思考發展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趙勁松認為,中小企業主應在認識到市場困難的前提下,增強信心,在深港合作中尋求發展機遇。

趙勁松指,香港接下來將會着重在穩定以及民生兩大議題上下功夫。第一個議題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就難有發展;第二個議題則是民生。他呼籲與會企業緊抓窗口期,尋求機會為香港提供民生服務,在符合港府發展方向的層面,尋求企業自身發展機遇。

此外,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對香港未來發展有兩大定位,一是香港會繼續發展包括金融業在內的高端服務業,另一個則是發展科技行業。香港必須發展這兩大議題,但發展這兩大議題需久久為功,而當香港發展面臨困難之時,反倒會促成深圳的重要機遇,深圳中小企業主應站在深港金融與高端服務業合作層面,尋找機遇,此外,他在分享會現場呼籲珠三角企業認清市場現實狀況,利用香港匯聚全球科研資源優勢,與香港深度合作,做好產研融合。

 

肖平:中國應對疫情將有更充分準備


對於疫情相關問題,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肖平認為,此次疫情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公共衛生事件,美國死亡人數超過100萬,而評價一個國家的衛生健康水平,有兩大重要指標,一是平均壽命,二是健康預期壽命。過去,中國的健康預期壽命比美國高,平均壽命則比美國低,此次疫情過後,美國平均壽命與健康預期壽命都往下拉了一歲多,足見此次疫情對美國衝擊同樣非常之大,所以在疫情情況下,如何尋求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大公約數,是內地中小企業主應當思考的問題。肖平認為,與會人士多為企業家,在保障自己健康的同時,也需將員工身心健康作為優先考慮,要有意識地對員工進行心理干預,最後,他指目前中國也在不斷研發新疫苗及新冠藥物,相信未來,中國在應對持續發展的疫情時,將會有更充足的準備。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