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把“高品質發展”和構建“經濟雙循環”作為未來5年的重要指導方針,粵港澳大灣區是“十四五”時期以及內地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內地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灣區內金融業務帶來機遇,例如市場翹首以待的“跨境理財通”快將開通,成為繼“股票通”及“債券通”後,另一個互聯互通的新里程,有助進一步擴大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跨境理財通開通在即
《2020胡潤財富報告》顯示,內地擁有600萬元(人民幣.下同)及1億元資產的家庭分別有501萬戶和13萬戶,他們的家庭總財富達146萬億元及94萬億元;廣東省的富裕家庭數目在上述指標中均位列全國第二。
龐大的富裕人口具極高的潛在理財需求,又根據貝恩公司去年底進行的調查顯示,82%的內地受訪個人和中小企並無購買跨境理財產品,個人客戶的跨境金融產品滲透率約20%。
又在尚未購買跨境金融產品的客戶中,分別有75%及67%的個人表示,未來3年會投資香港理財和保險產品。
從以上數字看來,大灣區極需要跨境理財。而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的構想,是源於2019年2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及後到2020年,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提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港澳銀行購買港澳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以及港澳居民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理財通一步一步實現。
到今年5月份,人民銀行、中銀保監及中證監,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列明理財通的額度、內地投資者要求,以及可買賣產品。
直至7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很快會公布開通日期。她說,過去兩年見證香港金融業的韌性,金融業是香港真正做到既具國際性、又能貢獻國家的行業。而跨境理財通眾多工作已經完成,相信很快會公布開通日期。她說,了解到已有方法處理在新冠疫情下港人不能到內地開戶的問題,不用等到恢復人員來往才有機會,希望市民耐心等候。
她更強調,特區政府會在金融方面更加進取,隨着國家走向更深化的開放,她將在施政報告中交代香港作為國家金融中心的角色,先做好定位及策略,希望得到中央批准,然後再推出實體措施。
南北向額度勢加碼
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可讓內地個人投資者,透過“南向通”購買香港的理財產品;港人也可利用“北向通”買入內地的理財產品,除了為兩地居民提供跨境投資便利,亦將推動灣區內的金融發展。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於7月在一個線上論壇說,大灣區理財通及南向債券通皆如箭在弦,很快就會啟動,香港須把握內地金融業開放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加強兩地金融合作。
他更透露,港交所將在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及債券南向通中繼續推出更多交易產品及服務,包括正與監管機構合作,讓内地投資者能接觸國際金融市場。
他說,跨境理財通是採採取閉環式的運作,無論南向通或北向通,總額度上限均為1,500億元,個人額度為100萬元,但相信隨着發展逐步成熟,有關機制將持續擴闊,總額度及個人投資上限日後會因應需要而調升,並惠及更多的相關金融行業,令本港財富管理中心角色進一步壯大。
談及南向債券通,歐冠升表示,北向債券通於2017年7月3日正式啟動,據債券通官網數據顯示,6月債券通日均交易量創歷史新高,達到305億元,月度成交6,411億元,交易筆數為6407筆,近年來已成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市的主要渠道。
他表示,債券通已經上線2600多個不同的金融產品,規模是開通之初的10倍,目前已為695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債券通推出後相當成功,令國際投資者可投資作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的中國。
然而他表示,四年過去了,被看作境內機構“走出去”投資境外債券市場可選通道的“南向通”卻遲遲未能啓動。南向債券通將爭取在今年下半年初段啟動。
歐冠升強調,債券通是港交所重要的一部分,亦在連接中國和國際市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相信,隨着愈來愈多資金經債券通自由流通,加上中國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為人民幣綠色債券市場帶來更多機會。他還指出,港交所目前正在準備為境內投資者參與境外債券交易提供窗口。未來人民幣綠色債券市場充滿活力,債券通也有意將該類債券納入交投範圍。
料受市場廣泛歡迎
中銀香港金融研究院資深策略員應堅表示,大灣區蓬勃發展的經濟及迅速積極的財富將有助跨境理財通試點取得良好效果。港澳部分居民有跨境投資經驗,而內地富裕家庭跨境投資比重亦在上升,措施提供了一條新的資產配置渠道,相信會受到市場廣泛歡迎,並預期將為大灣區金融機構帶來重要業務機會,這有利於促進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進一步推動內地與香港跨境理財資金融合。
他指出,跨境理財通有利於促進內地資本項目開放,進一步擴大境內外市場接觸面。他說,以大灣區理財產品的豐富度、以往回報率表現,以及投資方式的自由度,預計業務有吸引力,但是跨境監管難度則明顯加大。他又指,理財通有利於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成為制度中唯一跨境資金流動形式,無論是南向通還是北向通,都以人民幣匯出或匯入,兌換發生在港澳,這不僅將增加粵港澳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而且也將增加港澳人民幣外匯兌換量。近年人民幣存款穩步增長,今年5月人民幣存款餘額增至8,211億元,隨着理財通及南向債券通即將推出,這將對穩固香港人民幣資金池有正面作用。
盼再下一城 開通保險通
記者在一個公開場合上遇到網上人壽保險公司blue行政總裁孔德秋,他表示,國家近年發展神速,而香港作為老牌國際金融中心,若要發揮傳統金融業優勢,宜全力推動理財業務北上,同時吸引民間北水南下。他又說,跨境理財通有望短期內“通車”,他期盼港府日後可再下一城,爭取到實現保險通的突破。他認為若要實現保險通仍有不少地方需要優化,不過相信理財通通車後,料很多共同面對的事宜都會迎刃而解,看好保險通具有龐大商機。
他指出,大灣區保險業具有龐大發展前景,大灣區一直都是他公司關注的市場之一,區內7000萬人口相當於香港人口10倍,區內GDP更媲美韓國,是一個非常龐大市場,但保險滲透率相對低。“區內保險滲透率只是單位數,而香港保險滲透率則有雙位數,反映大灣區內保險業有龐大商機”。
孔德秋坦言,若要實現保險通,仍有較多挑戰需面對,“如監管方面、或對於保險業的政策等暫時未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亦未見一些主動討論”。此外,粵港澳三個地方在監管要求、政策、金融體系、貨幣等,或在保險上需要用到的字眼等很多方面,目前仍有待理順。他舉例指,如在貨幣上未必可以做到互相流通,以至內地、香港及澳門在保險上一些定義都未必相同,好像何謂重疾都已有不同標準。另外,他亦關注不同監管機構對於數據共享的要求。
他指出,按照以往經驗,香港保險產品向來受到不少內地居民青睞,尤其香港危疾保在承保範圍,以至定義方面有較好的產品特性,甚至可形成外幣資產配置。他認為,在國家近年逐步改革開放下,對於想進入大灣區發展的行業都有機會面對不同挑戰,亦相信內地及香港政府已充分意識到有關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