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國際舞台 > 正文
美炒作“債務陷阱外交”意圖甩鍋中國
張介嶺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第3539期 2023-03-14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3月7日,外交部長秦剛在記者會上談及“一帶一路”倡議時,明確闡述了中方立場,所謂“債務陷阱”論這頂“帽子”無論如何不能扣到中國頭上,因為在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中,多邊金融機構和商業債權人佔比超過八成,這才是這些國家債務壓力的最大來源。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急速加息,導致各國資金紛紛外流,有關國家債務問題雪上加霜。
 

2022年7月21日,讚比亞總統希奇萊馬參觀中企城建的下凱富峽水電站,並指出該項目是讚中兩國合作的里程碑式項目,是兩國全天候友誼結下的碩果。(新華社圖片)
                        

贊比亞債務危機舉世矚目

 
2020年11月,贊比亞出現主權債務違約,未能兌現4250萬美元的歐洲債券,成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第一個債務違約的非洲國家,債務總額逾170億美元,其中,西方國家佔46%,中方30%,其他24%。造成這種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為非洲最主要的銅出口國之一,贊比亞受新冠疫情影響,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旅遊業遭重創,導致償債能力下降,發全球高度關注,成為發展中國家的警示案例。據世界銀行的報告,贊比亞人均收入已從中等收入國家跌回低收入國家,約60%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

贊比亞現任政府上台以來,一直將債務問題作為執政優先事項。然而,國際社會就如何解決贊比亞債務危機的談判遲遲未能達成一致。贊比亞總統希奇萊馬表示,3月下旬面臨還債的最後期限,這將進一步拖累其經濟,必須儘快找到解決方案,否則,將陷入更為嚴重的貧困當中。
   
需要警惕的是,美國一直試圖將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的責任甩鍋中國。1月下旬,美國財長耶倫在塞內加爾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老調重彈:“許多非洲國家現在被堆積的、不可持續的債務所困擾。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問題。其中大部分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有關。”訪問贊比亞時,她批評中國是解決贊比亞債務危機的主要障礙,承諾將繼續敦促主要債權國,包括雙邊國家政府和私營部門,特別是中國,參與減免贊比亞債務。
             

 “債務陷阱外交”論甚囂塵上

 
多年來,西方一些人刻意炒作中國推行“債務陷阱外交”政策,意指北京故意向無力還債的國家提供貸款,從而增加其政治影響力。尤其是美國,經常挑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提醒非洲國家中國貸款的危險性。早在2020年,美國國務院就在一份題為《中國挑戰的要素》文件中提到,中國的“掠奪性發展計劃和債務陷阱外交”。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指責主要包括:一是貸款合同缺乏透明度,包含廣泛的保密條款,致使借債國無法透露條款內容,甚至無法透露貸款的存在。二是合同條款明顯有利於中國,如通常將中國國有銀行定為高級債權人,要求借債國優先償還其貸款,其他雙邊、多邊和商業債權方被置於其後。三是影響受援國內政外交。四是合同保密條款和特別帳戶容易滋生腐敗。
   
一些西方學者對 “債務陷阱外交”論提出質疑。2021年2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CARI)創始所長、政治經濟學教授黛博拉·布勞蒂加姆和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梅格·裡思米爾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中國“債務陷阱外交”是誤解》一文,以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為例,分析了中國“債務陷阱外交”牽強附會,中國銀行願意重新談判貸款條款,而且從未真正在任何國家沒收過資產。所謂“債務陷阱”是一個謊言,一個彌天大謊。
   
有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布勞蒂加姆直指,“所謂債務陷阱的想法是,中國的銀行別有用心:它們明明知道這些國家無法償還債務,卻故意向這些國家放貸”,“現實情況是,就像持有非洲大部分債務的債券持有人一樣,中國的銀行也向那些看起來很有前途的國家提供貸款。但是所有這些債權人到頭來意識到,風險狀況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為時已晚。”
   
2020年8月,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發佈了《駁斥“債務陷阱外交”的誤解:借債國如何塑造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報告,稱“一帶一路”倡議的批評者指責中國奉行“債務陷阱外交”政策,引誘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同意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不可持續的貸款。當它們遇到財務困難時,北京就可以扣押資產,擴大其戰略或軍事影響力,但通過論證發現,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是有限的。
   
顯然,美國口口聲聲要求中國減免債務有失厚道。去年,中國政府宣佈免除非洲17個國家23筆2021年到期的無息貸款,同時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價值1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轉讓給非洲國家,為緩解債務危機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然而,中國自身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有六億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一旦鬆口給某一個國家赦免債務,勢必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任誰都受不了,不會有哪個領導人願意頂著國內壓力這麼做。
                     

中國亟需完善風險評估機制

    
近年來,中方是最先對贊比亞實施緩債行動的國際官方債權人,其後又作為贊比亞債權人委員會的共同主席,推動成功舉行了多次會議。誠如有分析指,北京減免債務的立場實際上是合理的。不僅是中國,許多非洲債務國都認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需要參與債務減免。
 
事實的確如此,據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統計,中國不是非洲債務的最大債權方,而以西方為主的多邊金融機構和商業債權人在非洲所持債權佔到了非洲整體外債的近四分之三,他們才是非洲債務中的大頭,理應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為緩解贊比亞的債務負擔採取更加有力的行動。
   
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也從不謀取任何政治私利,始終致力於幫助非洲減緩債務壓力,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和個案債務處理,是二十國集團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大的國家。無論如何,贊比亞的債務重組問題僅靠中國發揮建設性作用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利益相關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一份報告認為,全球54個面臨債務危機高風險的低收入國家中,有24個在非洲。贊比亞可能僅僅是個開端。數據顯示,在接下來的三年裏,非洲國家到期的債務總額高達1060億美元,不少國家可能會在這一波“償債高峰”中受到衝擊。
   
中非友誼歷久彌堅。中方會繼續通過融資、投資、援助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非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有專家提醒,中國的貸款機構有時在急於發放貸款時,往往很少花時間考慮債務的可持續性,加劇了一些國家的債務問題,儘管這不一定是唯一、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毋庸諱言,中國參與對外貸款的銀行還需進一步完善風險評估體系和預警機制,切實做好風險防範工作,避免損失。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