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國際舞台 > 正文
歐洲解決能源危機 面臨內外雙重挑戰
■ 文/張介嶺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第3530期 2022-11-14發表]

▲歐盟委員會10月18日提出聯合購買天然氣、對歐洲天然氣基准價格實施限價機制、協調歐盟成員國能源供應等新的緊急措施,以應對歐盟天然氣價格高企,確保今冬能源供應安全。圖為車輛經過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廈。(新華社圖片)

1920年,列寧提出了“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這一著名公式,誰也沒有想到百年後的今天,早已實現電氣化的歐洲,因為一場戰爭卻鬧起了能源荒,真可謂“英雄氣短”。尤其是9月下旬以來,北溪一號和北溪二號發生爆炸造成重大洩露,通過北溪管道短時間內恢復供氣的希望破滅,給歐洲能源安全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歐盟大幅減少俄羅斯天然氣進口


俄羅斯是全球主要天然氣出口國,2021年通過管道出口了2017億立方米天然氣和396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遠超美國、卡塔爾和挪威。同期,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約佔歐盟總進口量的45%和總消費量的40%。此外,歐盟還有27%的石油和近半數的煤炭來自俄羅斯。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國家同聲譴責普京出兵烏克蘭。為遏制俄羅斯發動戰爭的經濟基礎,美歐連出重拳對俄全面制裁,其中一大利器就是減少對俄能源依賴,年底前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削減三分之二,2027年完全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2030年徹底擺脫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

對此,俄羅斯針鋒相對,將天然氣供應武器化,3月底,發布了天然氣交易“盧布結算令”,並先後對不願使用盧布結算的波蘭保加利亞和芬蘭停供天然氣。針對七國集團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實施限價之舉,9月2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宣布無限期停止北溪一號運營。

顯而易見,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俄羅斯對歐天然氣出口大幅下滑。國際能源署稱,今年前七個月,俄羅斯向歐盟和英國出口的天然氣輸氣量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40%。另據美國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提供的資料,俄羅斯在歐盟天然氣進口中所佔份額已從去年10月的36%驟降至一年後的9%。

 

歐洲可望平穩度過今冬供暖危機


與俄羅斯決裂後,歐洲和英國從其他源頭大幅購買替代能源彌補缺口,3月至9月期間,從俄羅斯以外地區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同比增加了近68%,導致全球液化天然氣資源緊張,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在8月底達到峰值後急劇下降,仍比一年前高出265%。

隨着冬季的到來,歐洲將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對許多國家而言,即將到來的冬天雖不致於黑燈瞎火寒意逼人,但無論是企業還是老百姓,用電用氣肯定不會像往常那樣隨心所欲了。儘管如此,從目前的庫存和天然氣供給能力看,歐洲今冬供暖應有驚無險。

首先,截至10月10日,歐洲天然氣庫存已升至91.35%,高於五年平均水準,遠超11月達到80%的目標,意味着即使俄羅斯進一步削減供氣,這些儲備將起到緩衝作用,幫助歐洲安然過冬。

第二,希臘-保加利亞天然氣管道10月初投入商業運營。這條管道總長182公里,輸氣量每年30億立方米,可擴容至每年50億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保加利亞所需全部天然氣供應,有望改變歐洲能源版圖,改善歐洲能源安全形勢。

第三,大概率迎來一個暖冬。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監測局提供的模型資料,12月至2月供暖高峰期,歐洲氣溫可能大大高於正常水準,英國、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區和中歐部分地區的氣溫有50%-60%的概率遠高於平均水準,歐洲大陸其他地區的氣溫有 40%-50%的概率顯著超過歷史平均水準。暖冬有助於歐洲實現先前確定的減少15%天然氣消耗的目標。

當然,氣象預報不一定靠譜,何況也有預報稱,按採暖度日數(Heating Degree Day)計算,歐洲今冬氣溫會略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水準,很可能較去年更冷。不管怎樣,歐洲從美國和中東地區進口的天然氣,大致彌補了俄羅斯供應缺口的三分之二,其餘三分之一的缺口完全可以將室溫調低2-3攝氏度來解決。


天然氣短缺恐非短期現象


然而,歐洲的苦日子遠未到頭。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所指,歐洲的能源危機不是“短暫的衝擊”,即將到來的冬天充滿挑戰,但“2023年的冬天可能會更糟”。此言不虛。眼下,歐洲天然氣庫存充盈畢竟還有俄氣支撐,一旦普京決定關閉經烏克蘭和土耳其溪管道的對歐輸氣,形勢將會更為嚴峻。

在天然氣需求沒有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歐洲的能源穩定將不得不看老天臉色。如果出現極端天氣,歐盟國家的天然氣庫存將難以應付供暖需求。今後幾年,氣荒問題還將困擾歐洲,情況甚至可能比現在更糟。

為避免出現嚴重能源危機,近幾個月來,歐盟推出了一系列能源政策,包括設定價格上限、對能源生產商徵收附加稅、新建歐洲氫能源銀行,以及加大對電動汽車的支持,等等,德、法等歐盟成員國還開啟了公用事業單位國有化進程,設定電價標準和撥鉅資補貼消費者。

與此同時,歐洲各國政府一直在物色潛在能源供應替代國,試圖通過購買更多的液化天然氣和更多的管道天然氣實現供應多元化,同時採取措施降低能源需求和節約能源。例如,德國和挪威正在考慮修建一條連接兩國的氫氣管道,以應對俄羅斯的“能源大棒”威脅。

目前,歐洲尋找替代能源源頭的任務變得更為緊迫,但問題的關鍵不是歐洲能否解決俄羅斯斷供帶來的氣荒挑戰,而是緩解危機需要多長時間。解決氣荒的方案再好,也需要時間去完成。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歐洲主要靠管道進口天然氣,很少有海上液化天然氣運輸浮動終端。隨着俄羅斯管道天然氣進口大幅減少,歐洲沒有足夠的彌補俄氣斷供缺口的再氣化終端設備,而單單建設進口碼頭和再氣化設施至少需要兩年時間,這是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有分析指,目前,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約為美國基準價格的8倍,未來2到4年很可能持續保持在比危機前更高的水準。預計從2026年起,歐洲價格將穩定在美國價格的2.5倍左右。

 

▲近日,意大利羅馬一家餐館的玻璃窗上懸掛着一個充氣人偶,它身前的紙牌上寫着醒目的“賬單已到!”字樣,吸引着人們的目光。這家餐館的經營者勞拉·拉莫尼說,此舉的起因是餐館近期面臨的高額電費賬單。今年6月和7月,餐館的電費賬單共計約2,600歐元,而去年同期約為900歐元。勞拉表示賬單令她不堪重負,為了維持經營,她不得不辭去兩名員工,上調部分商品價格,並申請分期支付賬單。圖為9月17日,在意大利羅馬,客人坐在餐館的戶外區域。(新華社圖片)
 

擺脫能源危機需解決內部瓶頸


歐洲能源危機固然與外部因素密切相關,但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兩年,歐洲就不止一次經歷了冬季天然氣短缺困境。事實上,這次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前幾個月,歐洲已出現能源危機,戰爭只是火上澆油,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出現這種危局多少要歸咎於歐盟扭曲的能源政策。長期以來,歐盟大幅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嚴控本地油氣開採,但對價廉物美的俄羅斯天然氣情有獨鍾,過慣了養尊處優的日子,除高度依賴俄羅斯進口外,缺乏可靠的備選計劃,在擺脫化石燃料步伐上又走得過快。據估計,德國的頁岩氣和煤層氣能滿足本國十年以上的能源需求。即使這樣,因擔心引發地震和污染環境風險,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均明確規定禁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天然氣,過去10年,歐洲本土天然氣產量減少了一半。

不僅如此,歐洲還逐步淘汰核能和煤炭,並於5月份正式公布了“RepowerEU”能源計劃,快速推進綠色轉型,將重心放在了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之上,但可再生能源產量增長尚無法抵消能源供應缺口,尤其在風速較低和陽光較少的季節。伍德麥肯茲諮詢公司今年4月在分析能源危機教訓時指出,能源轉型必須先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而不是先減少其供給。在需求強勁的情況下減少供給是產生危機的根源。

還有,歐盟堅持不簽長期供貨協議令人望而卻步。今年3月以來,德國和卡塔爾液化天然氣合作談判陷入僵局正源於此。卡塔爾希望簽訂20年長期合同,德國則堅持短期企業間交易,生怕影響減排目標。

歐盟不想以鎖定價格購買天然氣固然能夠理解,殊不知,能源企業建設天然氣生產和運輸設施投入很大,需要預期收益的穩定性作為保證,合約期過短難以確保商業回報率。如果歐盟國家固執己見,恐影響天然氣供應穩定。

10月初,OPEC+決定從11月開始石油減產200萬桶/日,加之中國經濟將加速回暖,在俄烏戰爭膠着不下的情況下,全球天燃氣資源供應緊張恐難以緩解。歐洲天然氣市場價格或將持續走高,並最終轉嫁到企業和消費者身上,導致經濟放緩、甚至陷入衰退,失業人數增加,民眾實際收入下降,刺激右翼勢力在更多國家抬頭,改變歐洲內部的政治平衡。屆時,“疑歐派”會執着於“在捍衛本國利益而不是歐盟利益上”斤斤計較,影響統一決策,反過來又影響歐盟有效應對能源危機。

風高浪急。對此,歐洲準備好了嗎?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