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國際舞台 > 正文
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需標本兼治
■ 張介嶺 [第3523期 2022-08-08發表]
7月下旬,俄羅斯和烏克蘭達成了糧食協議,在糧食和化肥方面取得的進展令人鼓舞,被聯合國負責政治和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迪卡洛譽為是俄烏衝突中的“一道亮光”,顯示“各方在尋求減輕人類苦難方面進行對話是可能的”。他表示,聯合國正在竭盡全力支援這一協議的貫徹實施。

俄烏達成糧食協議被一片叫好,反映了解決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全球糧價就開始一路飆升,烏克蘭戰爭火上澆油,推動了糧價的進一步上漲。

早在今年4月,世界銀行、IMF、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WTO負責人就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國際社會採取緊急行動,解決糧食不安全問題,保持貿易開放,支援脆弱國家,包括提供資金以解燃眉之急。

 

▲當地時間2022年7月27日,印度喀拉拉邦,農民在庫塔納德稻田除草。據報導,印度2022年季風降雨的分佈和強度各不相同。喀拉拉邦庫塔納德的農民說,該地區的糧食短缺推遲了季風性水稻種植,增加了他們對灌溉的依賴。據當地媒體報導,喀拉拉邦6月的季風赤字約為50%,7月為19%。印度每年的季風提供了該國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三,支撐着該國的農業經濟。(視覺中國圖片)
 

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


近年來,隨着能源價格、化肥價格上漲、新冠疫情衝擊經濟、烏克蘭戰爭、供應鏈中斷,以及主要運糧港口關閉等多重因素疊加發酵,全球糧價飆升至歷史高位,糧食安全每況愈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廣泛關注。

據2022年版《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披露,去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已增至8.28億,較2020年增加了約4600萬,比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增加了1.5億。

與2015年相比,全球饑餓率並未改善,從區域來看,非洲的饑餓比例最高,有多達20.2%的人口面臨饑餓,其次是亞洲(9.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8.6%)、大洋洲(5.8%),北美和歐洲則小於2.5%,情況最好。

2020年,全球180個國家的實際食品價格平均上漲了2.2%,創2008年危機以來的最大漲幅。儘管2021年有所緩解,但實際食品價格漲勢仍未中斷,並於今年年初開始加速,前3個月約15%的國家漲幅超過4%。

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早在烏克蘭戰爭之前就已顯現。世界銀行不久前在全球83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的快速電話調查顯示,新冠疫情爆發後的頭兩年,出現食物短缺或食品消費減少的人口數量相當多,熱量攝入減少和營養受損威脅全球減貧和健康方面取得的成就,並可能對幼兒的認知發展產生持久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55個國家或地區至少有1.55億人陷入“危機”級別或更為嚴重的突發糧食不安全境況,較上一年增加了約2000萬人,達到過去五年最高水準,這些人的生命和生計岌岌可危,急需救助。

所謂突發糧食不安全,指的是人們因無法攝入足夠的食物而使生命或生計面臨直接危險。自2017年這份報告首次發布以來,全球突發糧食不安全問題不斷加劇。在報告所反映的55個存在糧食危機的國家和地區中,有逾7500萬五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1500多萬兒童體型消瘦,明顯營養不良。

 

俄烏戰爭加劇局勢惡化


隨着俄烏衝突進入相持階段,戰爭造成的影響已波及俄烏兩國之外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劇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食品價格通脹,尤其是影響到了一些最貧窮和最脆弱國家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全球糧食價格通脹資料顯示,今年2月至6月,幾乎所有中低收入國家都出現了高通脹。其中,94.1%的低收入國家、88.9%的中低收入國家,以及87%的中高收入國家的通脹率都超過了5%。許多國家甚至經歷了兩位數通脹。高收入國家出現糧食價格高通脹的數量也急劇增加,達到了67.9%。

在眾多國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依次是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南亞、歐洲和中亞。按實際價格計算,在160個國家中有77%的國家提供了食品CPI和總體CPI指數,它們的食品價格通脹均超過了總體通脹。

受衝突影響最大的商品主要是小麥,其次是玉米和食用油,化肥受到的衝擊也很大。俄烏佔全球小麥出口的29%,小麥成為受戰爭影響的主要農產品。截至3月份,全球小麥價格較2月份高出了約50%,比一年前上漲了近80%。玉米價格也有所上漲,較2月份上漲了約25-30%,同比上漲約37%。

烏克蘭戰爭破壞了全球糧食供應鏈,推高了農業生產成本,導致全球食品價格上升。全球大約有35%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從俄烏進口小麥比例高的國家受到的衝擊最大,特別是中東和北非那些嚴重依賴黑海小麥出口的國家,包括埃及、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等小麥進口大國,也有黎巴嫩、突尼斯、也門、利比亞等其他國家,還有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

例如,敘利亞高達三分之二的食品消費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小麥從俄羅斯進口;黎巴嫩90%、也門40%以上的糧食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也門的情況尤為嚴峻,到2021年底,短短三個月內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從1500萬攀升至1600多萬。烏克蘭戰爭雪上加霜,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忍饑挨餓,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與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南蘇丹、阿富汗和索馬里被列“最高警戒”狀態,一旦出現糧食安全災難性狀況,部分人口將面臨饑餓和死亡威脅。

糧食價格上漲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民眾的影響更大,因為這些國家的民眾在糧食上的支出佔收入的比例遠高於高收入國家。值得注意的是,俄烏戰爭也威脅到人道主義援助。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提供援助的主要物資是小麥。如果人道主義援助和發展決策的規模不能及時跟上,烏克蘭戰爭的複合衝擊可能會給一些中東、北非國家中的貧困人口帶來嚴重後果。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糧農組織警告,2022年6月至9月期間,20個國家或地區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可能會惡化。有理由擔心,全球糧價創新高引發了一場全球危機,恐使數百萬人陷入極端貧困,加劇饑餓和營養不良,使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得而復失。專家預測,到2030年,將有6.7億人口面臨饑餓,差不多佔全球人口總數的8%。

 

▲當地時間2022年8月3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和聯合國聯合協調中心(JCC)的代表在完成對一艘懸掛着旗幟的乾貨船Razoni的檢查後返回港口。該船載有26527噸玉米,從敖德薩港出發抵達黎巴嫩,停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黑海入口處。(視覺中國圖片)
 

應對糧食危機要着眼大局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一些國家為了增加國內糧食供應、降低食品價格,推出了越來越多的糧食貿易限制措施,截至7月15日,18個國家實施了27項糧食出口禁令,7個國家實施了11項出口限制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

以鄰國印度為例,5月14日,印度報業托拉斯(PTI)發布消息稱,“由多重因素導致的全球小麥價格突然飆升,導致印度、鄰國和其他脆弱國家的糧食安全面臨風險”,為保障印度及領國的糧食安全,印度政府決定限制小麥出口。就在前一個月,莫迪還信誓旦旦地對拜登表示,印度有“足夠的食品”滿足其14億人口需要,如果世界貿易組織允許,它可以從“明天起就準備好為世界提供庫存糧食”。

然而,限制糧食出口不僅於事無補,往往還使糧食安全形勢變得更糟。正如黑格爾所言:“人類從歷史得到的唯一教訓是,人類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2006-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為應對預期農產品價格上漲,維護本國糧食安全,阿根廷等產糧大國出台貿易政策限制農產品出口,但這種措施阻斷了把糧食從富餘的地方運到需要的地方,最終產生了有害影響,反而加劇了糧價上漲,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營養不良,特別是兒童營養不良情況更為嚴重。

人類並不是首次遭遇糧食危機。國際社會能否避免重蹈覆轍,成功管控糧食價格波動並走出糧食安全危機,凸顯全球糧食安全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取決於理性的國家政策和有效的全球合作。

專家認為,應對糧食危機,必須更好地平衡短期措施與中長期戰略之間的關係,保護民眾免受糧食危機衝擊。當務之急是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各國保持糧食和農產品市場開放,不對糧食出口無端設限,合力履行保持糧食流通的承諾;通過維持和擴大社會安全網支持消費和脆弱家庭,緩衝糧食危機對普通消費者的衝擊,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優先支持最脆弱的家庭渡過難關。

有分析指,支持最脆弱的家庭,主要是通過支持社會安全網保護最貧困家庭的購買力,有針對性地讓他們享受社會保障項目,沒有必要人為地為所有人維持低價,對所有收入水準家庭進行糧食補貼,否則,無異於是在鼓勵食物浪費和不良飲食習慣,糧食危機結束後很難從政治上予以糾正。

當然,解決糧食危機還涉及如何在政策上扶持農民的問題。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佔全球化肥出口的20%,其中,鉀肥佔38%,複合肥佔17%,氮肥佔15%。受高油價影響,化肥價格在戰前就已經很高了,2021年尿素價格翻了三倍。烏克蘭戰爭對化肥成本的影響很大。如果農民買不起或無法獲得足夠的化肥,就可能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導致糧食產量銳減。
儘管目前全球糧食庫存充足,不少國家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是如何幫助糧農解決化肥成本增加和市場供應減少問題,以確保下一季有個好收成。專家認為,幫助農民獲取化肥不能簡單地提供資助了事。如果不加區分地提供補貼,可能會出現全球化肥需求猛增和價格上升的風險,導致幫助農民的成本越來越高,最終事與願違。這就需要消除投入品貿易壁壘、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投資發展生物肥料,調整公共政策和支出,從而為農民提供更多可持續選項。

 

糧食系統轉型勢在必行


去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上披露,全球每天有數億人餓着肚子,有30億人買不起健康食品,有20億人超重或肥胖,另有4.62億人體重不足;與此同時,有近1/3的糧食被損耗或浪費,糧食系統還產生了1/3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80%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必須盡早打造全新的全球糧食系統。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全球糧食系統已遭受多重危機的衝擊,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在很多國家抬頭,其中既有疾病等短期因素,也有衝突、極端天氣事件以及蟲害等導致糧食不安全的長期驅動因素。國際社會應採取緊急和果斷行動,抗擊饑餓和應對糧食危機,將緊急事項作為重中之重來抓。

然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到2030年為全球85億人提供有營養和可持續的食物,不能只關注眼前危機,“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更需着手對全球糧食系統進行根本性改革,努力建立生產率更高、資源效率更高、更多樣化、更有營養,具有社會、環境和經濟可持續性的、有韌性的糧食系統,解決全球糧食分配不平等問題,降低風險,實現持久的糧食和營養安全。

5月18日,世界銀行宣布,作為全球全面應對糧食安全危機的一部分,計劃在農業、營養、社會保護、水和灌溉等領域的現有和新項目中投入300億美元,鼓勵糧食和化肥生產、加強糧食體系、促進貿易,以及支持弱勢家庭和農業生產者。顯然,世行的資金投入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標本兼治。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每年用於應對糧食危機方面的支出需要重新定向,重點是引導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提供農業生產力、適應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用更少的水、更少的肥料、更少的土地,為不斷增長的人口生產更有營養、更多樣化、更高價值的食物。
自2017年以來,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持續加重,俄烏戰爭更是衝擊了全球糧食貿易並削減了收成預期,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個暫時因素,但導致的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如果目前的趨勢得不到扭轉,全球糧食危機前景堪憂。

毋庸置疑,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糧食供應不穩,地動山搖,造成社會動盪,人民顛沛流離。可以說,投資更強大、更有彈性的糧食體系也是對和平的投資。全球各方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糧食安全挑戰。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