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2年6月8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2023財政年度預算聽證會上作證。(人民視覺圖片)
當地時間6月8日,美國財長耶倫在國會山告訴議員:“本屆政府徵收了特朗普時期開徵的301關稅。我認為,這些關稅確實不是為了我們的戰略利益而設計的。”
耶倫表示,特朗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雖然減少了一些企業的競爭壓力,但“對消費者和企業造成了更多的傷害”,在涉華問題上一事無成。
耶倫透露,拜登政府正在積極考慮以更具戰略性的方式重新配置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但她警告稱,削減關稅並非緩解高通脹的“靈丹妙藥”。
早些時候,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表示,拜登總統已要求其團隊審視取消特朗普對華徵收的一些關稅,這樣做可能是有意義的,有助於抑制通脹。
不難發現,5月10日以來,美國官員多次釋放取消部分對華關稅的信號。5月23日,拜登本人在東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亦稱,美國對華徵收的關稅“是上屆政府強加的”,美方“正在考慮”有關削減事宜。
據報道,拜登已要求商務部研究取消對家庭用品、自行車等中國產品加徵的關稅,但保留鐵鋁關稅, 以保護美國工人和鋼鐵產業。
通脹爆表超市場預期
今年以來,美國通脹率不見緩解。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顯示,未經季調的美國5月CPI同比上漲8.6%,創41年來最高紀錄,已連續第六個月突破7%,也高出市場與4月8.3%持平的的預期。
其中,CPI環比和同比漲幅均較4月明顯擴大,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核心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6%,漲幅高於市場預期。具體來看,美國能源價格環比上漲3.9%,同比大幅攀升34.6%,創2005年9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其中汽油價格環比上漲4.1%,同比猛漲48.7%。食品價格環比上漲1.2%,同比上漲10.1%,1981年3月以來同比漲幅首次超過10%。
另外,佔CPI三分之一比重的住房租金同比上漲5.2%,創1987年以來最大漲幅,這意味着通脹大幅升溫已廣泛影響到各個經濟領域。美勞工部公布的另一份資料顯示,剔除通脹因素後,美國5月實際員工平均時薪環比下降0.6%,同比大幅減少3%。
顯而易見,美國5月份CPI擊碎了市場“通脹見頂”的希望,給美聯儲帶來了更長時間激進加息的壓力,也嚴重影響了拜登政府的支持率。
美聯儲激進加息遏通脹
面對通脹高企,6月15日,美聯儲宣布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1.5%至1.75%之間,這是美聯儲自1994年以來單次最大幅度的加息,顯示出控制通貨膨脹的緊迫性。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這樣的加息幅度“非同尋常”,預計不會經常出現,但為了使通脹恢復正常,下一次仍有加息50至75個基點的可能。
今年以来,美聯儲已加息150個基點。3月份,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從接近於零的水準上調了25個基點,開啟了遏制通脹的緊縮週期;5月初,美聯儲又宣布加息50個基點,並暗示可能在今年6月、7月、9月每次加息50個基點。
然而,計劃跟不上變化。5月通脹數據遜於預期促使美聯儲不得不將這次加息幅度由50基點增至75基點。高通脹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難。6月17日,美聯儲發布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稱,貨幣政策委員會對恢復價格穩定的承諾是“無條件”的,這是維持勞動力市場強勁必不可少的。
有分析指,報告中的“無條件”表述是美聯儲迄今為止最鷹派的用語,反映了美聯儲控通脹的決心。也就是說,為了防止通脹失控造成更具破壞性的長期損害,美聯儲不會畏首畏尾,讓任何事情,包括失業率上升阻礙其遏制通脹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通脹壓力繼續增大,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美聯儲官員支持7月繼續加息75個基點。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尼爾·卡什卡利表示,支持7月份繼續加息75個基點,而7月份會議之後的“審慎策略”可能是繼續加息50個基點,直到通脹率順利降至2%。
美聯儲理事、2022年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票委沃勒表示,如果美國經濟數據如其預期,他將支持7月再次加息75個基點,美聯儲將全力以赴重塑價格穩定。
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劇增
面對通脹“高燒不退”,包括富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美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預測,美國經濟衰退難以避免。
6月20日,野村證券經濟學家雨宫爱知和羅伯特·登特在一份報告中預測,隨着美國經濟增長勢頭迅速放緩以及美聯儲承諾恢復物價穩定,美國的金融狀況可能進一步收緊,消費者情緒持續低迷,美國經濟或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溫和衰退。
此前一天,《華爾街日報》公布了對53名經濟學家的問卷調查。他們認為,美國經濟在未來12個月裏陷入衰退的概率為44%, 與4月份的28%相比顯著上升,而1月份這一數字僅為18%。
通脹高企反映了與疫情相關的供需失衡、能源價格高漲,以及更為廣泛的價格壓力。受訪經濟學家認為,借貸成本上漲、通脹高企、供應鏈問題、俄烏衝突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引發潛在經濟衰退的主要因素。
自《華爾街日報》2005年開展此項調查以來,44%的概率只在經濟陷入衰退時才達到過。2007年12月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經濟學家給出的衰退概率為38%,2020年2月,在新冠疫情觸發衰退前,衰退概率僅為26%。
摩根大通全球市場策略師尼古拉斯·帕尼吉特佐格鲁等人在一份報告中稱:“總體而言,市場參與者和經濟主體對衰退風險的擔憂似乎加劇了。如果他們堅持相信自己的判斷並據此作出行動,比如說削減投資或支出,那麼衰退預言可能自我成真。”
不過,並非所有的人都這麼悲觀。針對市場對美國通脹和經濟前景的擔憂,美國財長耶倫近日表示,許多美國人擔心的經濟衰退“根本不是迫在眉睫的”。她認為,美國經濟將放緩,但衰退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擔心的是 “高到無法接受的物價”可能整個2022年都會伴隨着消費者,因為俄烏衝突、新冠疫情等導致通脹的不利因素不太可能立即消退。
通脹高企累及中期選情
皮尤研究中心5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7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通脹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視種族主義、基礎設施、失業和新冠疫情為非常嚴重的問題的人兩倍多。
有理由相信,隨着消費品價格飆升,通脹是決定大多數美國人今年將如何投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對拜登政府而言,通脹帶來的嚴重政治難題正在損害執政基礎,如果應對不當,民主黨恐難在11月中期選舉中保住國會控制權,甚至影響後年的大選結果。
有分析指,今天的美國,當年特朗普勝選的社會因素並未消散,經濟變革加速,美國社會文化、階級和地域分歧日益擴大,民眾對政治精英普遍失望,在一些選民中出現了對建制派政治推倒重來的苗頭。
這並非危言聳聽。據美國《新聞週刊》報道,儘管白宮已明確表示拜登會參加2024年總統大選,但英國民調機構“輿觀”和雅虎網6月10日至13日所做的聯合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不希望在2年後的大選中繼續看到他的面孔。
當被問及拜登是否應該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時,只有21%的受訪者希望看到他參選,64%的受訪者則不想再看到他。
其中,共和黨選民更厭惡拜登,高達84%的受訪者認為他不該再在2024年參選。民主黨選民同樣對拜登感到疲倦,僅36%的受訪者願意看到他再次參選,不希望他參選的比例佔42%。
儘管特朗普也不被受訪者看好,在民主黨的重重阻擊下東山再起談何容易,但共和黨內多才俊,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行情看漲,或將成為推翻拜登王座的“白衣騎士”,拜登,乃至整個民主黨不可能坐以待斃。
加徵關稅得不償失
如上所述,通脹已成為危及民主黨執政安全的政治問題,抗擊通脹被列為拜登政府當前的首要經濟任務。美聯儲已開始大幅加息“下猛藥”,但僅靠收緊儲貨幣政策恐難完全控制通脹,政府也必須有所作為。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白宮出於經濟和政治考慮,對削減對華關稅的態度似有鬆動,正如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所言,所有應對通脹上升的工具都已擺在桌面上,包括降低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18年之前,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平均關稅僅為3.1%,但特朗普對從工業品到玩具的各種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這個數字已上升到19.3%。中國的報復性措施則將對美國進口品的關稅從8%提至20.7%。在中美之間的貿易商品中,現有一半以上要加徵關稅,而在貿易戰開始前這一比例還不到1%。
拜登政府死守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得不償失。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最新報告顯示,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近93%的成本,只有7.6%的新增成本被中國吸收。“若關稅繼續存在,美國零售商壓力將上升並更多地轉嫁到消費價格之上。”
▲隨着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當地時間6月14日至15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市場對於加息75個基點的預期升溫。圖為當地時間6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一名女子提着購物袋走出一家食品超市。(新華社圖片)
調減關稅有助於遏制通脹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取消關稅對通脹的影響是溫和的,可望一定程度解決通脹問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奧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傑森·弗曼估計,取消所有對華關稅將使CPI下降0.5個百分點。儘管如此,弗曼強調,削減關稅是政府在降通脹方面擁有的唯一最大的工具。
專家估算,削減對華關稅直接效果是可望將CPI拉低0.26個百分點。儘管這對通脹率的影響是有限的,但為了與削減關稅後的進口產品競爭,美企將不得不對價格作出相應調整,最終可能將CPI拉低約1個百分點。
事實上,關稅往往起到的是遞減累進稅的作用,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最大,逼迫他們不得不消費很大一部分收入。據“關稅傷害心臟地帶”網站統計,自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農民、零售商、製造商和消費者共計損失了1,172億美元,平均每秒損失810美元,這還不包括中國反制給美國帶來的額外損失。
隨着通脹持續,推漲關稅成本,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家庭負擔增加。為此,拜登政府僅僅削減對華關稅是不夠的,還應削減其他國家的進口關稅,同時在貿易自由化方面多做文章。
不久前,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在一份政策簡報中指出,美國政策制定者忽略了貿易自由化對緩解通脹的作用,拜登政府需制定將整體進口關稅水準下調2%的政策目標。降低關稅能夠抑制物價上漲。如果美國整體進口關稅降低2個百分點,通脹有望隨之下降1.3個百分點,為每個美國家庭節省797美元。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削減2個百分點的關稅可能不現實,但拜登政府完全可以通過分步推進貿易自由化實現目標,直至達到相當於降低2個百分點關稅的效果為止。
白宮內部意見不一
迄今為止,白宮內部對削減對華關稅意見不一。貿易代表戴琦、農業部長維爾薩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以及一些勞工領袖、進步民主黨人和行業代表認為,中國進口商品並不是通脹的主要驅動因素,關稅是一個很好的槓桿,完全沒有必要放棄。美國製造業聯盟總裁斯科特·保羅強調,“對一位民主黨總統來說,取消共和黨人徵收的關稅,基本上免費向中共派送東西,無論以何種形式都非真正的政治明智之舉。”
另一些官員,包括財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等人認為,關稅沒有起到作用,反而助長了通脹。負責經濟事務的副國家安全顧問辛格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我們繼承的這些關稅”或創造了談判籌碼,但並未為戰略目的服務,沒有多少理由對那些不能強化關鍵供應鏈或支持國家安全的商品徵收關稅,“為什麼要對自行車、服裝或內衣徵收關稅呢?”
目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在對關稅進行法定審查。戴琦强调,在決定是否取消對华關稅時,美國必須着眼於“戰略性”,“就解決短期經濟需求而言,所有的選項都擺在了桌面上,但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在美國重新調整這種經貿關係的中長期需求上”,確保現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效果的,不會破壞我們尋求的中期設計和戰略。
有報道指,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員似傾向於削減某些中國非戰略性商品的關稅,同時增加對中國的其他方面的貿易懲罰,或動用301條款對中國的產業補貼行為進行調查,這一過程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毋庸置疑,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不管美方削減對華關稅動機如何,客觀上都可能對中美關係產生積極作用。唯希望美方不要顧此失彼,挑起新的事端。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所言,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在全球通脹高企的形勢下,從企業和消費者利益出發,取消全部對華加徵關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