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4月9日在坦桑尼亞拍攝的建設中的達累斯薩拉姆港1~7號泊位改擴建工程現場。達累斯薩拉姆港是坦桑尼亞最主要、最繁忙的港口。雖然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的“圍堵”,但“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受到了沿線國家的普遍歡迎。(新華社圖片)
二、堅持文化自信,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一)堅持文化自信是保持“一帶一路”戰略定力的精神力量
前文講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文化基因,這些強大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胸襟和格局、情懷和擔當,決定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遵循和宗旨、追求和向往。“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
但是這些,並不必然被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所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為沿線國家人民帶去福祉的同時,必然會對現有的世界格局帶來影響,甚至是推動世界新秩序的重構,這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難免不滿和掣肘。南海局勢的緊張、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等都與此不無關係。美國政府還試圖說服其盟友合作,阻撓聯合國承認“一帶一路”為全球公共產品。
在近期召開的七國集團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又提出了一項“重返更好世界倡議”(B3W)全球基建項目。根據白宮方面解釋,B3W倡議是一個“由主要民主國家領導的、以共同價值觀為導向、高標準和透明的”基礎設施夥伴關係,以幫助縮小發展中國家40多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需求。
輿論普遍認為,這一倡議就是想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抗衡,甚至替代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但在如何應對這一倡議的問題上,我很贊同鄭永年先生的觀點:“我們應該公開對這個計劃表示歡迎和支持。我們應該強調,歡迎任何一個有助於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計劃。這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初衷。我們並不認為,七國集團的這個項目是和中國‘一帶一路’具有競爭性的,更不用說是‘替代方案’了。相反,這個項目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認為,可以密切關注、仔細研究這個計劃,並把一些有用的東西吸納到“一帶一路”之中,抱着開放的態度,隨時改進我們的行動計劃。
事實上,雖然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的“圍堵”,但“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受到了沿線各國的普遍歡迎。之所以如此,首先基於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中國的投融資不僅手續簡化,而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一直以來中國都是通過和平通商、互利共贏,共享貿易繁榮,來推動和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的,古代絲綢之路如此,21世紀“一帶一路”也是如此,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使然。這一點,與西方政府和機構過去曾利用發展資金來強迫受援國進行大幅政經變革,附加人權、氣候變化、腐敗和法治等侵入性條件有着本質區別。
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並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充滿善意。譬如近期,來自愛爾蘭的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Mick Wallace)就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個有着近6000年歷史、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在人類進步的幾乎每個指標上都超過了北半球國家,並且,中國不侵略、不轟炸、不制裁任何其他國家”,他呼籲:應該致力於與中國和平共處,而不是被美國人牽着鼻子走。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並非個例。由此可見,國際社會不乏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堅定地相信中華文化不會對世界造成傷害,不會損害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只會更好地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和共同進步,這是我們保持“一帶一路”倡議定力的精神力量。
(二)堅持文化自信是促進各國人心相通的重要前提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人與人之間互利互信,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穩固的根基。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尊重其文化、習俗是最基本的禮儀。
霸權主義認為,自己的東西才是好的,別人的東西都不好。因此,霸權主義的文化交流,不是平等的文化交流,而是以一種征服型的心態,向別國輸出他們的文化。霸權主義者對自己的文化也充滿自信,他們把文化分成三六九等,認為他們的文化是最優秀的,因而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但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應該是開放包容,而不是自高自大、唯我獨尊。中華文化主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好壞優劣之爭。謙虛、友善、尊重、包容是中國人對待其他文化的基本態度。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欣然接受他國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實現各國、各民族之間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正是由於中國文化本身並無排它性,因此在與其他文化相比較時,更顯得卓而不群。
開放包容的文化氣度,平等互鑒的文化品格,謙虛務實的文化態度,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他文化,更加順暢地與各國人民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是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人心相通,消除隔閡、跨越障礙、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穩步前行的重要前提。
(三)堅持文化自信是掌握國際話語權,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先決條件
近日,美參議院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其中提到將批准3項撥款,每年總額5.7億美元,用於支持媒體開展破壞中國海外倡議聲譽的報道。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反制中國,尤其是抹黑“一帶一路”倡議。而這並非美國第一次這麼做。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指出:“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經過幾代人不懈奮鬥,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面對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種種疑慮甚至惡意抹黑,中國外交部等相關部門已經有理有據、有禮有節地作出回應。如何讓世界理解古老的絲綢之路精神,認同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是關係到“一帶一路”建設能否順利推進的先決條件。
中國要想爭取國際話語權,我認為至少應該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要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全人類價值的優良基因,用現代的語言、西方人更易接受的話語體系進行闡釋。讓各國人民真正了解並接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和為貴”“為而不爭”等中華文化精髓。二是針對某些國家的“退群”,中國應該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國際秩序和國際事務中,借助現有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發出自己的聲音,“無為而無不為”,要相信國際社會中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同時也要相信中華文化能夠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三是針對某些大是大非的問題,該聲明立場的時候要聲明立場,要勇於提出有益於全人類的正義主張。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個人尚且如此,國家更應該在大義面前義不容辭。
深厚的歷史底蘊,強烈的文化認同,通達的外交智慧,適時的大國主張,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關鍵,也是我們爭奪國際話語權的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