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封面專題
外媒速覽
專家論壇
特別專題
觀察時評
財經透視
記者連線
熱點追蹤
區域聚焦
北京視角
台海觀瀾
國際舞台
香港財經
繁體
/
简體
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期
按年份期數:
請選擇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期數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首頁
>
國際舞台
>
正文
拜登政府對華政策 定位應現實接地氣
張介嶺 [第3484期 2021-01-01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2020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選舉人團再次確認了拜登的當選資格。在許多共和黨人的支持下,特朗普仍舊堅持質疑11月的選舉結果。按慣例,今年1月6日,副總統彭斯將主持國會聯席會議,清點各州的總票數並宣布結果。
▲2020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選舉人團再次確認了拜登的當選資格。圖為當地時間2020年11月7日,拜登於美國特拉華州威爾明頓登台演講。(視覺中國圖片)
特朗普政府
再將中企列入黑名單
儘管任期結束指日可待,特朗普政府對華打壓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2020年12月18日,美國將77家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彭博社報道,其中有逾60間中國企業及其附屬公司上榜,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
赫然在列的還有無人機製造商深圳大疆創新、中德美联生物技术、中國科學器材公司與光啟集團等4家企業,它們被指控“通過濫用基因收集及分析,或以高科技監控,使中國能在境內大規模侵犯人權”,在某些情況下“方便中國向世界各地出口協助高壓政權的物品,與美國外交政策利益背道而馳。”
美國商務部表示,針對中芯國際的行動“源於中國的軍民融合(MCF)項目,以及中芯國際與中國軍事工業集團相關實體之間活動的證據”,該部門旗下的產業與安全局會禁止中芯接觸美國的關鍵促成技術。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聲明中表示,“不會允許先進的美國技術幫助一個日益好戰的對手建設軍隊”。
國務卿蓬佩奧在另一份新聞稿中補充說:“美國將利用一切可用的對策,包括採取行動阻止(中國)公司和機構將美國的商品和技術用於惡意目的。”
其實,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後,在對中企制裁方面,特朗普政府就從未消停過。例如,2020年11月12日,美方突然公布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的31家企業進行投資,其中包括華為、海康威視、浪潮集團、中國交建、中國建築集團、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鐵道建築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熊貓電子集團等,旨在阻止美國投資公司、養老基金和其他機構買賣這些中國企業的股票。
情報總監抹黑中國我執難除
美方的這些舉動被視為特朗普為鞏固其對華強硬政策遺產所做的最新努力,也與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戰略一脈相承。
去年12月初,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在《華爾街日報》刊文稱:中國的經濟間諜手段是“搶劫、複製和替代美國製造業”,“竊取美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在經濟、軍事和技術上主導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
拉特克利夫的論調可謂老調重彈。早在2017年,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發布的年度全球威脅評估報告即將中國列為美國的頭號安全威脅,超過了ISIS、俄羅斯、伊朗和和其他伊斯蘭恐怖組織。
時至2020年歲末,這位情報總監仍不惜筆墨,在《華爾街日報》上刊文渲染中美商業戰和意識形態戰,不遺餘力地向美國民眾灌輸,當今的中國對美國及世界民主和自由構成了二戰以來最大的威脅。
為了迫使新總統蕭規曹隨,拉特克里夫警告拜登政府不要“將情報政治化”,應“誠實地看待中國,承認中國是我們面臨的唯一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他還稱,美國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從軍事、經濟、供應鏈問題、外國投資到科技、5G等等,“中國是所有這些領域的唯一國家,也是唯一威脅到美國霸權的國家。”
拉特克里夫說,中國應是美國未來國家安全的首要關注點。“華盛頓也應該做好準備,領導人必須跨越黨派分歧,理解這一威脅,公開談論它,並採取行動解決它。”
他還指出:“美國情報顯示,中國甚至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員進行了人體測試,
希望發展生物能力增強的士兵。北京對力量的追求沒有道德倫理界限。”
平心而論,拉特克里夫的有些關切可以理解,有些判斷則有點滑稽可笑。難怪近日有段子調侃稱,美國情報部門獲悉中國軍隊“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的宣傳標語後,驚呼中國正計劃對解放軍進行基因改造,打造一支超級部隊,在戰場上比對手速度更快,擁有更強的聽力、夜間視力,甚至沒有痛覺。
專家認為,特朗普政府明知下台在即,仍不惜血本地對華連出重拳,其用意是將任內奉行的對華外交遺產夯實,有朝一日,即使拜登政府有心調整對華政策,也會很費周折,甚至無力回天。
USCC渲染中美意識形態之爭變本加厲
當然,作為國家情報總監,拉特克里夫的對華評點絕非信口開河,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是反映了美國情報界的基本判斷和戰略考量,不只是一家之言,可以說也代表了美國的對華深層疑慮。
2020年12月1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公布了長達587頁的2020年度報告,內容涵蓋美中在全球各領域的競爭關係,包括美中經貿、安全、政治及外交事務,並分別用兩個章節討論台灣和香港議題。
報告指,中共認為與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已展開系統性鬥爭,目的是爭取未來世界秩序的主導和話語權。北京試圖利用其日益增長的力量改變國際秩序,使專制治理本質合理化。
隨着中共加速追求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權力和領導地位,北京積極尋求其他國家接受一黨威權治理模式,成為取代自由民主政治體制的更好選擇,並試圖輸出其專制的政治統治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首次以獨立章節,近70頁的篇幅指稱中國將與非洲國家的關係視為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的藍圖;呼籲美國政府擴大對美企投資中國的審查力度;稱香港已成為內地金融中心,要求為受打壓的港人提供簽證協助;鼓動國會立法,將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的職位改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確認程式。
USCC主席羅賓·克利夫蘭強調:“作為競爭對手,中國對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構成獨特且直接的威脅。中國管控並竊取信息,影響社會安全,扶持國企收緊外國資本市場准入限制,插手國際事務,用經濟擴張來提高政治影響力。”
副主席白嘉玲在報告發布會上說,“隨着中國領導人愈來愈咄咄逼人和對立,中國在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上的敵對態度而達到了新高度。”
“如今北京甚至不再假裝遵守國際規範,而是在努力擴大其全球影響力,並實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那是一個呼應中國世界觀、服從其優先事項,並效忠其政府形式的共同體。”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混淆視聽,美國民眾對華惡感上升了20%。尤其是去年以來,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特朗普嫁禍於人,在新冠疫情上大做文章。目前,美國已是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和累計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儘管如此,數百萬美國民眾依然無視疾控中心呼籲,選擇在感恩節期間出行。(新華社圖片)
顯然,報告從美國的立場出發,刻意放大了中美競爭的意識形態性質,為打壓中國崛起架起了堂而皇之的戰略支點。
美國民眾對華惡感創15年來新高
在這樣的氛圍下,中美關係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混淆視聽,美國民眾對華惡感上升了20%。尤其是去年以來,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特朗普嫁禍於人,在新冠疫情上大做文章。為了圍堵中國,中美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香港問題又雪上加霜,所有這些加速了中美關係的急轉直下。
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份民調顯示,美國對中國有負面看法的人創15年來最高,達73%。年輕人對華負評比率首次過半,18到29歲年齡組群體中,56%稱對華印象不佳。
該中心高級研究員斯佛爾稱,數據顯示,美國認為目前中美經濟關係不佳者,更可能對中國產生負面看法。這意味着貿易戰可能增加美國人對華持負面看法的比例。
緩和中美緊張關係利己利人
按常理判斷,下屆美國政府對特朗普的外交遺產會有一個揚棄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拜登過渡團隊拒絕對拉特克里夫的警告發表評論。無論作何取捨,美方應該意識到,美國僅佔全球總人口的4.25%、全球GDP的15.2%,還沒有大到能對全世界頤指氣使的程度。
也正基於此,拜登政府設定的對華政策目標應該現實可行接地氣。近期一連串的外貿數據顯示,一廂情願地想重挫中國經濟增長是異想天開。拜登政府舉手投足,都必須讓北京看到美方的誠意,試圖在有悖中國核心利益的領域尋求突破恐得不償失。
誠如近日辭世的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所言,“現在是美國大選時期,一些人也說了一些胡說八道的話。學習不夠的人太多了,就是要討好老百姓。但是當了總統以後要負責任。基辛格也說過,從1972年尼克森訪華以來,誰當了總統之後都要和中國談問題,談合作。中國是一個大國,美國除與中國合作外,別無選擇。”
經導全媒體矩陣
微信
微博
FaceBook
網站(江西頻道)
網站(台海新聞中心)
眾志成城戰疫情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閒話大灣區
光明科學城 閃耀高交會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485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進出口商品
名稱與編碼中英文查詢
中國海關統計諮詢服務
廣州會計師事務所一覽表
經導系列雜誌-《同心》會刊
經導系列雜誌-《文化深圳特刊》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
友情鏈接:全球商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