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原創熱文 > 正文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接受香港经济导报社社长丁时照专访——半年超十万人递申请 全球人才对香港有信心
[ 2023-07-30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受疫情三年封关影响,香港人和内地的正常往来被阻隔,两地多了一层陌生感。香港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削弱了吗?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香港与内地如何互利共赢?内地优才和外来劳工进入香港,怎样才能顺利融入香港?如何加强香港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感,解决弱势社群家庭的跨代贫穷问题?

陈国基(右)接受香港经济导报社长丁时照专访。

7月27日下午,香港经济导报社长丁时照带队采访了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就外界所关心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以下为采访实录:


谈深港“反向消费”:
当前香港经济肯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丁时照:今年2月深港通关正常化後,我们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大量香港人在周末、节假日来到深圳消费,或者点“跨境外卖”。您如何看待深港两地消费的这个新变化?是否担忧它会冲击香港本地消费?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

陈国基:随着今年2月两地全面通关,有大批港人到内地去消费,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内地一直是香港热门旅游目的地,如果我自己有时间,我肯定也会到内地去旅游。

丁时照:商品跟人流只有互相的交往,才能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开放的心态。

陈国基:对,其实内地人来香港的数字也增加了很多。2022年全年来香港的游客只有约60万人次,这个数字包括了内地和全世界的游客;今年上半年来港游客接近1300万人次。所以消费方面,我们离开香港到内地去的很多,内地的、外国的来香港也不少。无论在什么方面,我们跟内地都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我觉得这八个字就概括了我们跟内地的关系。内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吸引力,香港对内地的游客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我觉得“反向消费”问题不大。

我们对香港的经济预测很好。今年是正的增长,估计全年大概会有3.5%~5.5%的增长。旅客对香港经济的拉动很重要,特别是酒店、餐饮还有零售业都很火热。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对未来是非常有信心的。还有就是我们的失业率。香港最新失业率是2.9%,等于是全民就业,所以现在是工作比人多,我们缺人,不是缺工作。收入好了,各个方面都会好起来。我们估计2023年前五个月零售业总额达1719亿元,按年上升21%。2023年第一季餐饮业按年上升达81.8%。


谈内地招商潮:
香港和内地之间互利共赢很重要


香港经济导报社长丁时照

丁时照:香港跟内地之间、跟国际之间一直充当的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疫情之后,香港已经成为内地到香港向国际招商的一个非常聚集的地方。对此,您怎么评价?

陈国基:香港已经实现了由乱到治。所以现在我们主要方向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家主席习近平来香港给我们很好的指引。国家有很多很好的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等,我们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必须要跟内地不同省市打交道。

刚才我提到的八个字: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大家有合作,大家也都想改善经济,从而改善我们的民生。所以我们非常欢迎内地不同省市的领导,来香港跟我们谈怎么合作。他们过来,或者我们过去,都可以。

丁时照:大家想的都是一样的。

陈国基:是的。香港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们实行普通法,我们跟国际之间的规则、交往基本上没有大障碍,还有我们的专业服务优势。这方面来说,如果外国的企业希望到内地投资,或者是内地的企业希望到外国投资,香港是一个很好的超级联系人。

丁时照:今年3月份,我们《经济导报》策划了一组有关全国各地来香港招商的报道。我们的大标题叫做“香港:城头变幻招商旗”。

陈国基:非常准确!

丁时照:就是各种各样的招商旗帜都插在这里,这就是香港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东方之珠,大家想看到的样子。我觉得这对全国是一种支援,对全世界也是一个信心。香港的功能、作用这样就发挥出来了。

陈国基:香港有 “一国两制”的优势。

丁时照:这就是香港最大的优势,夺不去的优势所在。这个优势与香港的经济体量、国际地位、经济优势一起发力。我觉得对全国经济的促进,一定是非常好的。

陈国基:为什么说大家都要优势互补呢?内地省市跟香港制度上、环境上有不一样的东西,那么互相结合就能做出很好的效果来。例如,香港在大学的科研做得不错,但是他们做好一些研究的成果以后,没办法把它商品化,要靠内地商品化、市场化。合作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这就叫优势互补。

只要有不同,就有合作的可能,也应该是这样去做,发展香港的经济。比如说,东莞有工厂制造出很多商品。但是他把商品运到外国的时候,就可以利用香港的货运优势,提升效率。我们与内地达成协议,一次检验通关,就可直接上机发往全球各地。这种类型的合作数不胜数。我觉得香港以后就是要走这个方向。

我们要尽量发挥香港独特的优势,我们也是国家一部分,国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国家好。


谈引进人才和外劳:
内地和外国的人才用脚来投票


丁时照:香港今年的失业率是2.9%,等于是全民就业,而且是岗位等人。因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外劳引进,但是我们也听到香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就觉得人来了之后,是不是抢了我们的工作?从港府的角度,您觉得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更加理解、支持这种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同时,很多引进来的优才,他也有一个担心,我在这种环境之下,怎么样能生存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把香港当做自己的家?

陈国基:其实香港的人力资源在这几年有下降的趋势。2018年劳动人口是368万,从2018年开始,逐年减少到2022年的346万,减少了22万,而这22万中有16万是基层的劳工。劳动人口下跌最主要的因素是香港的出生率很低。去年出生率是0.77。如果我们要保持人口不增不减,最少要达到2.1。而且香港人口长寿,因为我们的医疗系统不错。

在人才方面,李家超特首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到要抢企业、抢人才,抢的意思就是主动的意思,所以在抢企业方面,我们主动去接触一些国际大企业,希望它落户香港,或者在香港扩大投资。在半年里已经接触了一百五十多家。当然今年我们有些特殊的安排。比如说我们给出300个亿,如果认为某一个企业对发展香港经济有利的话,可以投资到这些企业里面。以往香港政府从来都没有投资在一些私人企业里面的。

丁时照:过去完全靠市场,政府不介入,主要是把环境搞好,现在这就是有形的手开始发力。

陈国基:对,我们就要主动去找他,不是说等他来,甚至可以投资到他们的公司里面,这是最新的一个变化。

另外,企业来了以后,人才不够,人力不够,所以我们要放宽人才输入的一些计划,包括“高才通”计划。还有另外一些不同的人才计划,我们也放松了要求。特首给我的工作目标是一年不少于35000人申请来香港工作。我们工作了半年就有超过10万申请,证明了内地以及外国的人才对香港是有信心的,要不然他不会用脚来投票,直接来香港。

人力方面,我们是怎么解决用工荒的呢?

其中一个方面是输入劳工。我们现在计划上面有三个行业。第一个安老业,输入7000人,建造业和运输业输入2万人,加起来就是27000人。刚刚提到基层劳工减少16万人,输入劳工才2.7万人,从数字来说,我认为不会影响香港本地劳动人口就业。而且,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去培训本地劳工,希望通过培训新技能让他们转型投身到新的行业,填补人手短缺问题。这种培训,不但不需要自己花钱,政府还补贴给他们,补贴从一个月5800元提升到8000元。

另外,我们也有提供买房优惠政策。例如一个非香港永久居民,他在香港买一套房,需要缴纳30%的税,如果他按规定在港7年后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可以享受永久居民同等税率,政府会退还相应差额税费给他。目的就是为了要鼓励这些人才能够长期留港。


谈青年问题:
强化身份认同有很多工作要做


丁时照:从李家超特首到您本人,都坚定地支持和鼓励港人北上创业就业,融入大湾区丶融入内地发展。港府今年3月推出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6月又重启面向香港大学生的“企业内地与海外暑期实习计划”,您认为这些计划的最大意义和作用是什麽?目前推进的效果如何?

陈国基:习近平主席来香港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栋梁。有一些青年人,他们不了解国家,没有民族的自豪感,也缺乏国民身份的认同感。所以我们青年工作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就是要让他们爱国爱港,这是稳定香港国家安全方面重要的一步。第二点,将来的发展也是要靠青年。所以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我们在去年年底发表了第一版的《青年发展蓝图》。“青年发展蓝图”不是一个概念,里面有160项实际措施和行动,包括青年的教育、就业、创业、房屋等各方面。此外要做好国民教育,高中生必须至少去一次内地参观,由政府资助,包括中小学在内名额每年10万个。

另外,还有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如果内地企业招聘香港青年人,政府给予企业每人每个月1万元补贴,总共18个月共18万元的补贴。

我们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计划成立至今我们资助了1.3亿元,217队青年人到内地创业,分布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地。

我们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去学习、工作,希望能够让他们多一些知道国家的发展,了解国家的最新情况,从而强化他们的自豪感,强化他们的国民身份认同,成为爱国爱港的青年。

香港经济导报社长丁时照(左二)赠送《经济导报》1947年1月1日创刊号封面1:1复制品纪念品给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右二)。


(香港经济导报参与采访记者:康剑波 胡倩怡 舒志勇 韩琪)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