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原創熱文 > 正文
看了這篇文章,關於“星艦”爆炸,你還笑得出來嗎?
本刊記者 梁帆 [第3542期 2023-04-25發表]

作者介紹: 王濤,德國不來梅大學在讀博士,曾任藍胖子機器智能研發總監,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研究科學家,作為英特爾機械手項目負責人完成了Eagle Shoal 靈巧手及其操作平台的設計研發。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多傳感信息融合的機器人操作。

想必近日,全球都在熱議馬斯克的星艦將如何為人類開啟星際旅行云云。的確,就算發射後的4分鐘遺憾爆炸,星艦也依舊預示著人類將要跨向星辰大海,就如同1歲多的嬰兒終於離開搖籃,學會到地上行走,無數次的摔倒是避無可避的,其物理體量的跨越亦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看到輿論場鋪天蓋地地嘲笑是次失敗,直播卻傳來陣陣歡呼,這種反差,不禁令记者思考,是真失敗,還是“失敗乃成功之母”?
 

剖析“星艦”真實成敗


全球視野矚目,當地時間4月20日8時33分,“星艦”點火升空,不久開始失控,火箭第一級“超級重型”助推器與第二級“星艦”飛船船艙未能實現分離,最後在墨西哥灣約38000米的高空,旋轉下墜並最終爆炸。

最終結果眾人皆知。然而,星艦系統從18年12月實施至今,不停地“炸”可謂司空見慣。事實上,在馬斯克看來,“炸”才能説明他們的團隊獲取資料。由此,就不得不提到他對於火箭發射的“階段化思維”。

本次星艦發射,SpaceX團隊將此分為“7大關”,分步驟進行驗證。第一關,星艦的一級、二級火箭能從發射台順利升空;第二關,通過最大阻力點,即“星艦”升空後,隨著速度加快,空氣阻力相應增大,在發射後的第55秒來到最大值,其考驗的是艦體強度;第三關,起飛時的2分49秒,一級火箭和二級火箭能否成功分離;第四關,時速能否達到2萬8千公里每小時,即達到順利入軌的速度;第五關,二級火箭能否受控,準確回到降落點,達到回收再利用的目標;第六關,進入地球軌道的星艦,能否以受控姿態重回大氣層;第七關,“星艦”能否成功準確降落回收,如“星艦”SN15成功回收著陸,沒有立即爆炸、沒有著陸後再爆炸,也沒有傾斜。

對此,在筆者看來,此次直徑9米,高度120米,裝有33台猛禽發動機的超大型星艦,並不打算一次性完美“通關”。分析這4分鐘的發射事實,首先,即便發射架、離架60米的儲能罐和旁邊的原型機都受損,“星艦”還是成功發射升空了,算是基本通過第一關。發射後,3台猛禽沒點著,升空後又滅了幾台,意味着推力減少,在55秒最大阻力點時,本應達到的理想速度是2.2馬赫,結果只有1.7馬赫,導致2分49秒面臨第三關時,“星艦”的一級火箭和二級火箭不具備分離條件。SpaceX團隊見狀臨時改變計畫,讓“星艦”在空中翻了好幾個跟頭,以測試艦體的整體結構強度。在此不得不提一嘴,“星艦”用的材料僅是每公斤3美元的不銹鋼而已。全球觀眾看到了,在翻轉幾周後,要飛出安全區域之時,馬斯克的團隊才啟動了自毀程式,出現了網友戲稱的“30億美金放煙花”一幕。

綜合來看,本次“星艦”發射算是完成了2關,但馬斯克團隊能在過程中收集到大量資料,對下一次的發射來說舉足輕重。所以看待爆炸,我們能僅以“二極體思維”,籠統地稱為“失敗”嗎?

 

星艦計劃的最大意義


半個世紀前,在冷戰格局下,美國人已經成功登陸月球,證明人類已具備把人送上其他星球的技術條件。那為何星艦計劃被視為具有“顛覆性”呢?筆者兩字總結:成本。

50年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要花費幾億、幾十億美金,需舉國之力才可達成,顯然他們自己也意識到這樣的行動成本太大,不可持續,在美蘇爭霸後期便選擇終止。客觀上促進了人類在宇宙探索的進程,但其本質真是從人類未來的共同命運角度出發嗎?實在不敢保證。

反觀星艦計劃,馬斯克把人送上太空這一行為所花費的成本降低了百倍。航天飛船每次發射的平均成本是4.5~8 億美元(未折算現值)。2011年最後一次發射的成本為 15 億美元,而當時整個項目已經燒掉了60億美元(按現值),遠遠超過了最初的預估。其每千克載荷成本估為100萬美金,而馬斯克把近地軌道的成本降低到多少呢?每千克13美元。可能這個數字離讀者還較遠,便以民航客機波音737從天津飛往上海為例,航程1200公里,飛行時間2小時,機場起降費用和設備費用合計約3萬人民幣(4338美元)。

那意義如何?腦洞大放,可以想像,未來馬斯克不僅能把人類送上太空,人們也可以坐星艦出差。中國到紐約、到倫敦,民航客機耗時10小時以上,坐星艦30分鐘或60分鐘就到了,且票價差不多甚至更低,那乘客會選擇乘坐何種方式,已無需多言。航太產業的經濟門檻將被大幅下跌,屆時對民航企業的打擊,客觀來說,用“毀滅性”級別的詞彙也不為過。

另外,隨着馬斯克星艦計劃的越發成熟,航太探索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進一步減少,即未來存在更多小體量國家也可加入到航太探索行列中來的可能性。筆者預計,航空業百家爭鳴局面將會出現,而今時今日所謂以大國財力構建的航太俱樂部門檻將不復存在。顯然,那部分人還未意識到這一點。

最後,令筆者十分回味的一個細節,是在星艦爆炸時,整個直播間掌聲雷鳴,唯有馬斯克面帶沮喪。相信任何人看了直播,注意到他的神情,都能感受得到出其中的執著。或許星艦計劃,對於馬斯克個人而言,不是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也不是體制優劣的較勁,而是在推動人類作為浩海星辰的塵埃的延續性。畢竟除了馬斯克之外,以往的航太科技均以國家為單位來推動,造成這個差異性,人類歷史僅有他一人。這也是為何全球人類看到高百米巨物,以驚雷之勢升上蔚藍天空時,都請不自禁豎起雞皮疙瘩。對此,筆者建議大眾也好、媒體人也好、科學家也罷,至少針對這件事,應具備脫離意識形態去思考的態度。

想像,當百年後您的後代,乘坐“馬前輩”的火箭前往火星時,看着一片黢黑中的藍色星球,感受“全景效應”所帶來的渺小感和無力感,再回首今時今日輿論場的反應,不知您是否還跟着笑得出來。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