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原創熱文 > 正文
1.8萬月薪起跳?港人北上大灣區“香”嗎?
本刊記者 韓琪 [第3541期 2023-04-12發表]
香港經濟隨著全面通關後逐漸復甦,不少因疫情而擱置的盛事活動也繽紛而至。4月上半旬,許多大型招聘會紛紛在港重新啟動,人才市場再次流動開來。許多海外港生開始回流香港,也有港青考慮北上發展,這也得益於港府一系列支持港青融入大灣區的政策。

3月30日,港府勞工處舉行了“開拓新機遇”招聘會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博覽,提供超過3000個職位空缺,涵蓋銀行、地產、科技和飲食等行業。其中,約20間來自大灣區機構,為求職者提供超過400個職位空缺,最低起薪點為1.8萬港元,聘請合資格的畢業生。有從英國回流的大學畢業生向港媒表示到大灣區就業感興趣,認為不限經驗,亦有機會進入較具規模的公司;也有畢業生對於招聘會所提供的的起薪感到滿意,認為“大灣區始終得到國家支持,相信會有更多的機遇,有更繁榮的發展”……

近些年來港人北上去大灣區尋找工作機會已不是新鮮事,那至於工作體驗究竟如何?本刊記者詢問了兩位分別在廣州南沙和深圳福田工作的港青洪逸曦(Harry)、蔡友翔(Air),聽下他們的看法。

 

問:請問當初是在怎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來到大灣區工作?


Harry(在穗工作3年,現為廣州市南沙產業管理局一級專員):因為我之前是在清華大學讀大學,在校期間我也參加了許多內地和香港之間舉辦的活動,例如,曾經參加過一個叫《港澳台嘉年華》的活動,發現有很多的師生對香港感興趣,所以那時候開始,我就在想畢業的時候能做一些連接兩地的工作。在2018年畢業的時候並沒有這樣一份工作,當時的公職人員或者說國企事業單位並沒有專門的政策。那時候我拿到了兩個比較滿意的offer,深圳的一家民企和香港一家銀行的管培生。雖然管培生的工資比深圳的高將近一半,但是我想了一下,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四年,喜歡內地的這種生活方式,而且覺得自己畢竟是一個香港青年,去到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學,要是回港會有很多像港大、港中文的名校的畢業生。如果自己留在大灣區發展,說不定會有獨特的優勢,所以最後選擇留在深圳工作。直到2019年底,無意間看到廣州南沙有專門面向香港青年的招聘,那時候就覺得這個可能是畢業時想找的那份工作,所以就投下簡歷,也很順利的就過來了。

Air(在深工作3年,現為通天地集團業務拓展總監):我是2020年6月疫情期間來到深圳發展的,看到朋友在Facebook(社交平台)上發出了隔離期間的所見所聞,而剛好朋友有推薦的工作機會,便想要藉助這個機會嘗試看一下內地是否會有發展的機會便來了。

 

問:對於目前的工作,您的體驗如何?


Harry::剛過來的時候感覺南沙的開發程度還是相對比較低,周邊的一些配套設施也比深圳、廣州相對慢一點。不過,經過這三年,我覺得附近的基礎建設都起來了,沿路的基建、樓盤、一些工程項目等紛紛都起來了,真的是南沙速度、中國速度!至於工作的氛圍,我覺得同事間都挺融洽的。尤其是我們是港澳青年,同事們有時候也對香港或者澳門挺感興趣的,會詢問我們。平常工作方面,大家也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按照自己既定的工作內容去完成。

Air: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打破在香港的工作習慣,在香港工作較為直接,不用轉彎抹角,也不用晚上喝酒應酬,關係也比較複雜。在內地,會做人比會做事更重要,人情味也很濃厚。當然公司福利不能跟香港相提並論,不過相對起來,這邊有更大的彈性空間,更大的市場流量和選擇。在香港,可以安安分分的打份工,在這裡就只能選擇創業。



問:您覺得在大灣區的工作、生活體驗與在香港有何不同?

Air:我曾經在差不多10個國家生活過,在大灣區生活,雖然不能稱之為最嚮往的生活習慣,不過應該算是眾多地方當中最接近香港,因為有相似的飲食習慣,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偶爾也會有共同的童年回憶,才不至於完全感覺到自己在“家”以外的地方,不過有時候文化差異的確有存在,只能透過時間,久而久之習慣下來。

Harry:我覺得兩地的生活還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樣。例如,電子支付,香港到現在很多地方還是用到現金。整體的生活環境方面,香港地少人多,還是比較擁擠;南沙的話整體比較寬闊,而且空氣也會比較好。在吃的方面,香港是國際大都市,匯聚了不同國家的菜系,而內地則匯聚了不同地方的菜系,各有特色。

 

問:您是否會推薦港青來大灣區發展?有何建議?


Harry:我會建議。對於我來說,因為我是在北京生活過四年,但對於一些沒有任何內地工作、生活經驗或者內地背景的港生來說,我會建議他們如果是有條件的話,可以去內地走一走,看一看,可以呆時間長時間一點,比如可以看看學校有沒有跟內地高校交換生的計劃;或者可以參加一下內地的寒暑假實習計劃,待上一個月;實在不行的話,就看看有沒有一些週末的考察活動,兩到三天的樣子;或者自己就約上了兩三個朋友去深圳那邊,體驗一下內地的生活模式。因為,雖然兩地只隔了一個關口,但還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樣,最主要是環境的適應性問題要考慮。

第一次來大灣區的話,我覺得心態要放好,要試著去嘗試、學習,讓自己適應這個環境,而不是意圖改變這個環境來適應自己。如果已經決定要過來的話,一開始肯定或多或少會不適應,就像剛剛說的,不要太快就覺得自己不合適,就選擇放棄。然後來之前肯定是多做做功課,看看公司或者工作內容也好,有條件的話甚至在入職之前可以提前一周或者幾天過來適應。最後也可以看看在大灣區有沒有朋友或者同學去找他們請教,比較接地氣的攻略等。

Air:沒有來過內地的青年,建議可以到最接近香港的大灣區體驗一下生活,再決定自己是否有興趣留在大灣區發展,不過老實說,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又不熟悉內地情況的話,存活率應該還挺低的,身邊就有很多朋友返回香港了。不過,世界很大,做好心理準備,內地的每一個省份和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跟外國的小國家一樣,嘗試抱著好奇和體驗人生的心態,入鄉隨俗,感受文化。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