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育人,只有更多考慮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價值,將遊戲體驗和知識融為一體,兒童劇本殺“玩中學,學中玩”的理念才能打開局面。圖為湖南大元自然村的孩子們在鄉村藝術節上體驗沉浸式戲劇。(新華社圖片)
自中國明確規定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即“雙減”政策頒布後,教培行業經歷一次大洗牌,繼前段時間某教培巨頭的老師紛紛轉做直播帶貨,引起熱議後,近期,兒童劇本殺似乎成為教培機構轉型的另一大熱門。不過,這一趨勢方興未艾,究竟是鑽政策的空子,還是順應政策的指向寓教於樂,還有待深究。
八成為教培機構轉型
據業內人士介紹,兒童劇本遊戲是新興的、面向6至14歲兒童的真人扮演遊戲,以劇情為核心、圍繞劇情開展,有時還會涉及變換服裝使用道具等。一般是通過7至10人的桌遊形式,孩子們在2個小時內通過閱讀屬於自己的劇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劇情中推理、體驗和思考,尋找線索,推演真相。與成人劇本殺不同的是,兒童劇本殺不會涉及血腥、暴力等內容。
劇本殺作為教育劇本,本身並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2021年底,深圳市沙頭街道辦就在轄區內的社區和學校推廣原創禁毒教育劇本《深淵》,並組織36名學生先行體驗。據媒體報道,《深淵》是深圳第一部中小學生禁毒教育沉浸式劇本,通過時下喜聞樂見的劇本殺遊戲形式,在懸疑和推理元素的基礎上,融入揭示毒品嚴重危害性的教育意義。
兒童劇本殺之所以與教培扯上關係,一是眾多名師尋求新的職業發展道路,轉投其他行業,由於技能資質能較好兼容,兒童劇本殺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二是因為教培機構尋求消課途徑,紛紛瞄準了劇本殺。
去年9月,教育劇本殺概念開始形成,帶動了一些頭部教育品牌入局。隨後,市場陸續出現一些以教培轉型為主的發行方。2022年初,兒童劇本殺開始在多個平台出現,湧現出多位博主推廣營銷,不少教培機構加盟。
於是,曾經的教培名師搖身一變,當起了DM(劇本殺主持人),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目前三千多家線下劇本殺門店中,80%是教培機構轉型,剩下的部分10%是大學生創業,10%是成人劇本殺拓客。
是“馬甲”還是出路?
以目前已躋身行業頭部河南某兒童劇本殺品牌為例,該品牌在各大平台粉絲超20萬,原來是集辦學、教材研發、產品推廣、師資培訓、教學管理及項目合作於一體的專業機構,旗下有教育、國學堂、托輔中心和兒童劇本殺等項目。2021年,品牌結合教培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兒童劇本殺,引入沉浸式學習概念,希望通過結合劇本殺、桌遊、話劇等形式,開創新的兒童教育娛樂模式。
業內人士表示,教培人轉型兒童劇本殺並不少見。一般與兒童劇本配套有DM手冊(主持人手冊),手冊更像是一種詳細版的教案,教培機構老師更容易上手。在劇情開展過程中,教培機構老師也有着更為清晰的流程管理技能。據紅星新聞,有曾在教培行業就職多年、目前轉做兒童劇本殺主持人的表示:“兒童劇本殺的運營邏輯、教育目標、交付服務等方式都和教育行業類似,只不過產品和方式不同。”
據了解,目前,兒童劇本殺劇本的題材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如英語、歷史、文學等,或取材於一些課本課文,由於寓教於樂,家長更容易接受,也較好推廣;第二類是邏輯推理類,年齡大的孩子較感興趣,對年齡限制較高,一般會穿插一些化學和物理實驗中的邏輯推理,整體更接近成人劇本殺。第三類是財商類的沙盤遊戲,類似於《大富翁》,模擬財商身份做一些財經領域的判斷,相對更受歡迎。DM(主持人)需要熟悉流程,主要在過程中幫助孩子閱讀,提取關鍵信息。
兒童劇本殺也催生出許多新職業,如兒童劇本殺的劇本作者、品牌發行方和主持人。品牌發行方一般會與劇本作者合作,再將劇本售賣給線下兒童劇本殺體驗店,後者的人員構成以兒童劇本殺主持人為主,劇本殺主持人負責每場帶領兒童玩家推進整個遊戲流程。
據網友爆料,兒童劇本殺開拓了業態思路,如今還有奧數主題的密室逃脫,附加Python和C++編程的高端劇本殺,NPC的作用不是推動情節,而是講解試題。
這樣看來,轉型兒童劇本殺,不失為行業無奈之下的一種出路,不過究竟是新的風口,還是換了一條“馬甲”的“教培”,記者採訪中發現,不乏前教培行業從業者認為兒童劇本殺是在鑽政策的空子,不會持久。
但也有觀點認為,兒童劇本殺的興起,暗中迎合了當下孩子的特性,多樣化的參與既滿足天性需求,又進行了教育的創新和迭代。一些優質的兒童劇本殺劇本,能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融入趣味橫生的故事情節,將遊戲和知識融為一體,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失為有益的教育嘗試。不過,具體情況還有待相關部門明確界定。
光明網觀察家李橋認為,兒童劇本殺是馬甲還是出路,取決於經營者的思路。針對教培行業,教育部多次劃紅線、立規矩,明確從嚴監管的態度。若是“搬走課桌,裝修成密室逃脫;授課PPT改頭換面,加點情節設計,立馬滿足補課剛需”……則是在變相利用家長的教育焦慮,打擦邊球的生意經終究是一地泡影。
資本風口的隱憂
除了合規方面存疑外,行業生態本身也存在隱憂。作為新興流行產業,產品質量,也即劇本的水準比較參差,有互相抄襲以及持續性較差等問題。另外,劇本作者若非兒童教育出身,設計的本子孩子讀不讀得懂也有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還涉及到遊戲如何展開,每局參與的兒童年齡段如何規定等操作性問題。總的來說,產業真正打開局面還依賴產品的設計過硬。還有意見認為,劇本殺實際上是小眾娛樂產業,並不能達到一般對教育產品的需求強度。再考慮到兒童的時間和自主消費力有限,少兒客群段的市場空間相對成人劇本殺則更小。若只是一門生意,解決不了產品的水準和效果問題,則難以獲得真正有消費能力的家長的青睞。
如今,業界將這一產業的商業性能大加渲染。在抖音或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搜索“兒童劇本殺”,相關筆記都在渲染新業態的“錢景”無限。加盟宣傳語也極具誘惑力——“3天營收2.8萬”“三個月帶來150萬”。品牌推廣口號也在強調該產業“輕資產、低門檻、收入高”,讓聽者心動,卻也不由擔心業界規範和水準。除教培機構外,這種高額利潤誘惑顯然吸引了不少毫無教育經驗者紛紛入局。
目前來看,兒童劇本殺的項目品類生命周期有限,不論是產品成績,還是產品延續性,都有一定限制,經營盈利模式和產品結構都還有待進一步考察。不過,每個產業的生長都有一個過程。只有加以良性的規範,用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價值考量替代純商業逐利,這一野蠻生長的產業才能迎來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