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原創熱文 > 正文
香港憑40餘小時工時“榮膺”全球最過度勞累城市不該叫苦嗎?
本刊記者 沈雨青 [ 2022-09-19發表]
香港工時過長早已不是新聞,根據美國科技公司KISI發表的《2020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報告,香港在“最佳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城市”中排名全球倒數第六,而在“最過度勞累城市”中,排名全球第一。
 
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時的香港地鐵站(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據香港統計處2021年中公布的資料,2020年5至6月,全港252.58萬名全職僱員每週工時中位數為“44.3小時”,多達83.1%僱員每週工作多於40小時,而工作長達72小時的“特長工時”僱員有38200人。

而根據投資銀行瑞銀2018年的研究報告,港人平均每週工作時間全球最長,達“52小時”,是77個調查城市的工時之冠。

瑞銀2016年報告則顯示,香港每周平均工時50.11小時,比全球平均工時多38%。

但不管是44小時、52小時還是50小時,當一些掙扎在 “996”乃至“007”加班文化下的內地網民,了解到香港這個以節奏快、壓力大而著稱的城市,每天工作時長也不過8至10個小時,難免驚訝:這有什麼值得叫苦連天的?

 

長工時沒有問題嗎?


事實上,香港作為中西融合的國際大都市,憑藉吃苦耐勞博取更好生活曾是一代香港人的座右銘,但隨著香港工作時長不斷延長,以及西方文化對年輕一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香港打工仔開始轉變認知。

“工作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生活”、“Work-Life Balance”等理念開始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對“長工時”的廣泛探討也成為香港人認知轉變的表現之一。

但言歸正傳,從內地網友提問入手,香港的工作時長,真沒有問題嗎?

 

健康受損 心臟承壓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於2021年5月,發表了全球首份研究長工時與死亡和健康關係的報告,研究結果顯示於2016年,全球有約74.5萬人估計因每週工作至少55小時而死於中風及缺血性心髒病,相比2000年增加了29%。當中死於中風的人有39.8萬人,死於缺血性心髒病則有34.7萬人。
 
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而2000年至2016年間,因為工時過長而死於中風的個案增加19%,心髒病個案則增加42%;報告還指工時過長人士正不斷增加,目前已佔全球人口9%。

而按照55小時的標準,據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勞聯)公布的香港工作疲勞調查推算,香港至少有2成及以上人士,每週工作55小時或以上,也就是說,香港387萬勞動人口中,至少77萬人口有機會面臨因過勞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的情況。

其實,據香港勞工處2021年統計顯示,近年非因意外死亡(即或涉“過勞死”)的個案一直高達約120~140宗/每年。過去6年,工作期間非因意外死亡的個案超過700宗,當中超過一半個案與心臟疾病有關,而“過勞”正是引發心臟疾病的成因之一。

而勞工處一份2019年的資料則顯示,在過去五年,僱員在工作期間非意外死亡的592宗個案中,高達76%涉及心臟及腦疾病,當中,會計、法律、出版、設計等專業的個案共有120宗。

 

社交受限婚姻無期


香港不少青年人開始在社交媒體抱怨,因工時過長,與朋友的相處機會減少,有部分甚至因此不能認識到新朋友。

這樣的社交困境,自然體現到了結婚率當中。據港府統計處7月28日公布“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22年版)”顯示,2021年香港按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結婚率持續下跌,男性的粗結婚率為8%,女性粗結婚率6.7%,再創新低。

此外,將過多時間傾注在工作上,也容易引發與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疏離,以及爆發家庭矛盾。據統計處報告,香港離婚的數目在過去約 30 年也有所上升,以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粗離婚率由 1991 年的 1.11 人上升 至 2019 年的 2.82 人。

 

精神狀況 令人擔憂


與此同時,長時間工作正時刻危害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據統計,香港平均每7人便有1人有情緒問題,情況愈漸普遍,甚至逐漸成為都市病。
 
香港地鐵內景(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精神科專科醫生Simon也表示,近10年本港患有情緒病的人數的確有上升趨勢,據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受情緒病所困的專業人士及經理級人員,已由2013年約8千人,升至約2.5萬。

而據工聯職安健協會2017年公布的《香港在職人士工作壓力調查》顯示,長時間工作是構成在職壓力的首要原因,工作時數也與職場壓力成正比。

而去年香港神托會一項調查發現,三成香港在職受訪者認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影響,這種情況可能正是“過勞”的徵兆。

根據東華學院、香港心理衛生會於5月舉行的香港人職場精神健康研究,香港人職場精神健康研究調查發現:

62%受訪者經評估後屬於過勞
27%人屬極度焦慮及抑鬱
24%人達中度至嚴重壓力

加之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香港打工仔的身心健康負擔可以算百上加斤。

因為疫情改變了在職人士的工作模式和習慣,不少企業開始在家辦公,反令職場人士產生更大的精神壓力,而打工仔在家辦公的壓力來源主要是上級的要求沒了沒完、工作量不斷增加、工時變長等因素。

在香港第三波疫情期間,有調查發現,本港有一半打工仔曾出現焦慮或抑鬱徵狀,中層管理人的問題更為嚴重,有接近7成被訪者表示“難以放鬆”。

香港第五波疫情出現後,在職人士受疫情影響程度已經由2021年8至12月的2.48分升至2022年3至4月的2.63分。

所以,在 work-life balance成為職場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平均工時達45-50小時的香港打工仔不該叫苦嗎?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