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論“九二共識”之精義
潘錫堂 (作者是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第3543期 2023-05-10發表]
大陸國台辦與海協會4/28舉辦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座談會,國台辦主任宋濤表示,從“汪辜會談”30年歷史啟示中,顯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只要台灣當局認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協商談判就可以恢復。若對比兩岸各自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態度說法卻是迥然不同。4/26台灣海基會舉辦紀念座談會上,整場不太談“九二共識”,尤其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指出,30年前辜汪兩位先哲在不設任何政治前提下面對面會談,這樣的精神與原則更值得深思。然而,事實上卻是1992年兩岸兩會香港會談達成的“九二共識”,即為1993年“汪辜會談”開啟兩岸協商的依托,“九二共識”是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因此兩岸要堅定維護“九二共識”政治基礎,才是真正對“汪辜會談”最好的紀念。

回顧30年前,“汪辜會談”之所以能順利舉行,主要是兩岸的海協會、海基會於1992年在香港會談折衝多時,會後數日曾透過函電達成“兩岸雙方都同意以口頭聲明的方式來表達彼此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與諒解。換言之,兩岸都同意“一中原則”,惟也同意“一個中國”可以讓雙方有不同的解讀與涵義,此亦即1992年香港會談達成“同中有異”的諒解之處。對此,國民黨於2000年後賦予其“九二共識”這名詞,而大陸方面則以完整原意呈現“兩岸雙方都同意以口頭聲明的方式來表述彼此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簡稱“一中原則”。

1993年4月27-2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確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聯繫的機制,雙方簽署了四項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岸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及“汪辜會談共同協議”。“汪辜會談”達成了兩岸願意“擱置爭議、相互諒解、對等尊嚴、務實協商”的原則與精神,並得到的啟示是:兩岸中國人的事,可以自行解決;兩岸協商談判地位相互平等;以及兩岸可以“求同存異”,更需要“聚同化異”。顯而易見地,“汪辜會談”堪稱是兩岸關係的一次重要歷史突破。“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的基礎,也構成了後來海協、海基兩會制度化協商的前提,這當然是活生生的事實,絕非李大維前述所言“辜汪兩位在不設任何政治前提下的面對面會談”。

由於蔡英文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卻硬抝說九二香港會談時兩岸兩會各說各話並無共識,無怪乎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會經常呼籲不帶政治前提盡速恢復兩岸協商。其實,自1990年代蔡英文出任李登輝時期的“國安會”諮詢委員並參與研擬“兩國論”起,她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主張台獨分裂路線者。陳水扁主政期間,先後倡言的“四不一沒有”、“沒有共識的共識”、“九二精神”(交流對話、擱置爭議),再到“一邊一國論”、“制憲正名”、“入聯公投”等論述,先後擔任陸委會主委及副閣揆的蔡英文,均曾親自參與以上這些論述的研擬,在在皆充分體現她是反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毫無疑義。

再進一步言,“九二共識”名詞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模糊”,可確保兩岸可持續協商及維持台海和平,可惜有些人刻意忽視它模糊性的正面功能,故意扭曲其精義。陳水扁主政期間,先後拋出“九二精神”、“九二會談”、“九二歷史事實”等論述,卻一再迴避承認“九二共識”中最關鍵的“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而蔡英文上台以來,亦遮遮掩掩地提出類似迴避“九二共識”核心內涵的諸多兩岸論述,如“九二會談(的事實)”、“九二精神”、“九二諒解”等“打擦邊球”講法,企圖迴避表述兩岸關係的性質與定位,後來乾脆就“不演”了,直接拒絕承認“九二共識”。

要言之,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協商文書驗證時,雖對“一個中國”的內容有不同的認知與解讀,但事後雙方仍達成有“一個中國”的共識,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卻刻意視而不見,這是關鍵。其實,馬英九主政期間,正因兩岸立足“九二共識”基礎,得以舉行11次的兩岸兩會高層會談並簽署共23項協議,也得以開啟兩岸大三通、互惠交流交往,並順利以觀察員或特邀貴賓身分參與WHA、ICAO,更難能可貴地促成了歷史性的“習馬會”,可見“九二共識”堪稱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其次,我們珍惜“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的精神遺產,實在不容扭曲或視而不見。日前兩岸為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分別舉行座談會。國台辦主任宋濤表示,汪辜會談開啟兩岸關係由對峙走向對話,贊成“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能改善與發展,足見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大是大非問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卻呼籲大陸以不帶政治前提的新思維來看待兩岸關係。可見“九二共識”已被島內綠營各黨派刻意醜化並曲解其原意,有必要來澄清其真實內涵,並進而解析為何它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

綜觀4/26台灣海基會舉辦的紀念汪辜會談的座談會上,不乏出現諸如“紀念汪辜會談,更應謹記的是這個歷史事實背後,兩岸願意相互諒解、理解的精神遺產”、或“與其爭論共識的有無,把握願意相互諒解和願意相互呼應的汪辜精神,或可為緬懷先進的更佳方式,而非留戀特定時空環境下的九二共識”等評論。可見出席此項座談會的各產官學,在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之時,大多只期盼盡快在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下恢復協商談判,但卻不承認、也不接受“九二共識”,全然把汪辜會談的舉行與“九二共識”予以脫勾,而殊不知汪辜會談是立足“九二共識”的兩岸互信基礎才能舉行。

究竟“九二共識”的精義為何?有必要回顧並追溯一下。兩岸海協、海基兩會1992年在香港協商文書驗證議題時,由於事涉“一個中國”問題,海協會主談代表周寧曾提出5種表述方案,海基會主談代表許惠祐則是先後提出8種表述方案,由於雙方最後仍未獲具體結論,並未簽署書面協議文件,嗣後雙方代表離港返回,海協會基於海基會所提第8方案“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可以考慮,故於當年11/16由海協會致函海基會表示“尊重及接受海基會建議的各以口頭方式表述”。爾後雙方對所謂“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究竟意何所指?卻出現不同的理解與解讀,海基會表示雙方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海協會則將此概括為“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儘管兩岸兩會1992年香港協商返回後各自宣示的上述內容,有交集、亦稍有落差,換言之,兩會表述方案均有“謀求國家統一”與“堅持一個中國則”的交集,惟海基會側重“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雙方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則強調“在事務性談判中,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而呈現海基會主張“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海協會解讀為“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儘管如此,惟雙方均以“創造性的模糊”看待1992年雙方達成的諒解,亦即“九二共識”。

正因立足“九二共識”之基礎,才促成1993年的汪辜會談,及後續許多定期不同層級協商的舉行,後來大陸以時任台灣領導人的李登輝訪美“搞兩個中國”破壞兩岸關係為由停擺了兩岸協商機制。此後,大陸堅持李登輝當局必須放棄“兩國論”重返“一中原則”,不願再隱忍所謂的“一中各表”。迄2000年陳水扁上台以來,大陸更持續堅持“一中原則下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復談的必備條件,不再輕易退讓與妥協。尤其,蔡英文2016年上台以來,多次以模糊的手法來迴避論述“九二共識”,迄2019年1/2習近平發表“對台五點講話”後,蔡英文則硬把“九二共識”扭曲為“一國兩制”、並且明拒“九二共識”,堪稱已不顧ㄧ切後果了。

總之,外媒《經濟學人》指出,民進黨當局ㄧ直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和平的前景非常不明確。可見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ㄧ再迴避接受“九二共識”或拒絕認同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卻妄求兩岸關係能和平發展或能恢復兩岸協商,將注定是緣木求魚。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