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入冬之後,雖各國逐漸揮別新冠疫情陰霾,但由於全球終端需求持續疲軟,加上許多重要產業尚在調整庫存,導致2023年第一季景氣復甦步調,除了中國4.5%及越南3.3%表現較佳之外,包括:香港2.7%、新加坡0.1%、南韓0.3%,以及日本0.1%、歐元區0.1%、美國1.1%,大致呈現頗緩和的正增長格局。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曾經於疫情干擾期間因遠距電子、資通貨品需求熱絡而創造經濟增長亮麗的台灣,最近官方統計單位公布2023年第一季經濟增長概估卻呈現出“負3.02%”,不但較二月預測之數值大減1.82個百分點,而且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
出口大幅萎縮導致台灣經濟增長下修
為何皆是高度依賴外部需求,台灣經濟表現卻又不如亞太其他小龍,甚至淪落大幅衰退地步。在此同時,若從此一期間台灣官方所公布的統計資料加以分析可以發現,景氣陷入前所未有低迷癥結在於,去年9月之後迄今,出口動能表現頗為疲弱。雖今年第一季民間消費力道開始逐漸回溫,但似乎仍然難以抵消出口持續衰退衝擊。換句話說,在國外淨需求中,出口大幅萎縮,是導致台灣經濟增長下修的根源。
若按美元計價分析,台灣第一季貨品出口金額97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之數據銳減高達19.2%,是金融海嘯之後,2009年第一季出口劇減36.0%以來年減幅度最為嚴重的單季,經輸出和輸入相抵後,國外淨需求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負5.41個百分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扮演出口引擎角色的電子、資通產業之庫存去化調整周期,較想像之中的預測拉長。此一情勢除了造成第二季出口面對下滑壓力之外,一旦未來第二、三、四季出口預測數值不變,必須延遲至第四季後始能見到曙光,如此恐將讓今年台灣經濟增長,從2月預測的2.12%下修至1.67%。
台灣沒有中國加持難以創造貿易順差
儘管出口動能呈現疲弱,是造成此波台灣景氣陷入低迷的因素,然而其背後真正問題的核心是在於,出口地區結構急劇變化。依據台灣官方所公布的資料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台灣對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包含香港)衰退24.8%,而且占全部出口之比重降至35.1%,更是創下20年以來同期新低水準。在此同時,回顧過去40年以來台灣經濟榮景表現,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其實是受惠於中國市場需求旺盛,亦即如果沒有中國市場的積極加持,台灣根本難以創造傲人之貿易順差。
先從近年以來為台灣出口明星產業的積體電路(晶片)來說,2022年對中國出口金額的占比超過五成、1,067億美元,占該年對全球積體電路出口金額1,841億美元的58%,其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無庸置疑。亦即台灣積體電路產業海外最大的購買來源並非屬於美國、歐洲或日本,而是來自中國;再者,從最近五年對中國出口的占比加以觀察,積體電路皆穩定在60%左右,未來在配合美國圍堵中國壓力下,一旦減少中國市場份額,勢必讓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受到嚴重衝擊。
再就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台灣接單、海外出貨”三角貿易而言,依據台灣官方所調查的結果統計指出,其中超過八成海外生產據點來自中國,近兩年來每年三角貿易所創造的淨收入皆在300億美元以上(2021年更是創下367億美元高峰),其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同樣無法忽略;尤其這些三角貿易淨收入,同時是台灣許多中小企業維持生存之重要命脈。由此顯示,兩岸貿易歷經過去40餘年發展,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已經從有形的貨品貿易延伸至無形的服務貿易,無疑說明兩岸貿易關聯頗為緊密,根本難以替代。
中國佔有台灣經濟持續增長一席之地
在此同時,許多學者專家認為長期以來在台灣對外出口貿易金額中輸往中國占比高達四成,使得台灣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加傾斜,極易因中國經濟變化而受到波及,不斷示警建議分散市場布局。不可否認,四成占比是一個頗高的數據;不過,如果與台灣地理環境類似的加拿大或墨西哥對美國市場之出口依賴超過六成比較,顯然不足為奇。也就是說,台灣受到內需市場規模不足限制,必須選擇以外需為發展導向,在地理位置相鄰、同文同種暈染,加上經營成本考量及產業互補磁吸等關聯效應下,勢必讓兩岸經濟的依賴程度不斷深化。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出口的背後是增加生產,生產的背後是充分就業,就業的背後是創造許多家庭幸福,其影響更加不容小覷。
面對全球景氣尚未完全復甦,今年甚至未來台灣若要經濟持續增長,其關鍵在於出口需要好轉,尤其中國佔有重要一席之地。誠如國際預測機構認為,中國透過增加公共支出、擴大內需等政策加持之下,今年經濟增長可以突破5.0%,更加說明無法忽略“疫後”中國經濟轉型及市場變化。儘管台灣當局念茲在茲希望透過分散市場降低對中國出口的依賴,然而在沒有充分替代市場下,並非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放棄中國市場,而是重新規劃接軌其市場發展方向。因此,在台灣景氣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的同時,特別在中國迎接“疫後”景氣復甦下,如何讓兩岸重返交流正軌,藉此改善兩岸政治僵局,理順雙方經濟關係,進而維繫甚至擴大中國市場份額,是促進台灣經濟持續增長不可或缺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