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蔡英文慾過境美國晤麥卡錫一場煞費苦心的冒險遊戲
潘錫堂 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第3539期 2023-03-13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台海兩岸似乎將迎來“柳暗花明”的時刻。繼大陸年初主動提出開放16個兩岸直航航點的要求後,台方陸委會3月9日正面回應,宣布自3月10日起兩岸恢復10個定期航班航點,另開放13個規畫申請包機航點,堪稱向大陸釋出誠意的第一步,對緩和兩岸日漸緊張的氛圍有所助益。因為和平與交流不但是緩解兩岸緊張的先決條件,更重要的是帶來彼此經濟互惠與發展,這才是兩岸人民所樂見的發展。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中共二十大確立《對台總體方略》後,兩岸吹起和煦春風已指日可待,復以新一屆涉台高層劍及履及,兩岸迎來“大交流”已是意料中的事。試觀中共去年提出《對台總體方略》後,今年3月5日換屆的“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沿襲了二十大的方針,強調實踐兩岸交流正常化、交往常態化的必要性。2月初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陸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即說,當務之急是盡早恢復兩岸交流正常化。因此,對新組建的涉台高層而言,堪稱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台方此次的航點開放看起來雖是被動而行,但能夠因應去年底縣市選舉大敗,進而順應民意而調整兩岸政策,仍值得肯定。自然,這也與大陸今年的新作風不無關係。春節前,國台辦促成中斷3年的金馬“小三通”復航,並助數十家台商順利註冊。這不僅有助於打破兩岸僵局,也迫使蔡英文當局必須正面因應,沒有迴避的空間。其實,蔡當局開放兩岸直航點的決定,除了有疫情放緩的客觀因素外,也與國民黨、台灣的民間團體和旅遊業者頻頻與大陸進行交流所型塑而成的壓力有關。這些交流幾乎都有共同的訴求,即盡速恢復兩岸正常往來機制,包括兩岸直航航點、“小三通”全面恢復,以及兩岸遊客正常出入境等,一定程度形成了對蔡當局的壓力。
 
追本溯源,造成兩岸交流近幾年近乎中斷的,並不是新冠疫情,而是雙方政治上的敵視與歧見。尤其,兩岸關係的惡化更受到中美對峙加劇的牽連。從特朗普到拜登總統對中國大陸的圍堵,一直都拿台灣當作棋子,而蔡當局也持續配合演出,逐漸迫使兩岸關係邁向緊繃。因此,此時兩岸能就重新開放航點取得共識,是踏出極重要的一步,並深具兩項意涵:一、兩岸均願意結束往昔數年的冰封關係,在考量民眾便利與福祉的前提下,擴大恢復交流活動;二、兩岸可在契合民心的交流事務上達成共識,即可降低美國從中影響與挑撥,而且既然是符合兩岸民心的事,自然也能獲得普遍的肯定。
 
至於蔡當局為何選在此時鬆綁兩岸直航?各方有不同的判讀。或認為,此乃兩岸“要交流”的民意擋不住,若民進黨繼續“抗中”到底,2024年初選舉一定會因失民心而敗選,故在民意壓力下為形勢所逼不得不為兩岸交流“開門”。亦有人認為,台方陸委會發布鬆綁的時機是另有盤算,因蔡英文藉4月出訪中南美洲時“過境”美國,將在加州與美國國會眾議院院長麥卡錫會晤,可研判蔡當局此時恢復部分兩岸直航航點應該是為了沖淡或平衡大陸強烈反彈的考量。這也體現蔡當局在兩岸政策上,其實是將本身的政治利益置於人民福祉之上。
 
然而,無論如何,民進黨當局至少還願意順應民意而為,有所回應大陸透過兩岸協議渠道提出的恢復航點期盼,這對兩岸交流與和平發展絕對是有裨益的。尤其,此次兩岸當局在直航問題上,未墜入往昔3年來的敵意螺旋之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雙方透過直接、間接的溝通,秉持相互尊重和諒解的精神,最終擱置政治分歧,為兩岸民生福祉服務。再者,兩岸交流的航點擴大之後,將使台商、台眷、商務人員更便於往返。但若從促進兩岸交流的角度看,接下來,兩岸必須解除現有的人員互訪管制,才能使直航航點的開放更具實效。善意是最佳的修補劑,兩岸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絕對有助於化解雙方分歧。
 
要言之,日前“全國兩會”提出未來5年的對台工作仍以和平發展為基調,尤其新任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談及,前所未有以“堅定不移”形容和平統一路線不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態度不變。蔡當局若了解人民熱切企盼兩岸恢復交流,就應該把握住此次兩岸回暖的契機,加快開放力道,而不是只把兩岸的開放交流視為政治和涉外的籌碼。
 
緊接着,來分析蔡英文過境美國面晤麥卡錫的風險與影響。據悉,蔡英文將於3月底出訪兩友邦貝里斯與危地馬拉時過境美國,計劃在加州雷根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說,並與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然而,以當前的中美關係與台海情勢,蔡英文的任期只剩一年,實在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因過度操作美國過境活動,而讓台海再度陷入更緊張的風險。即使台美提升接觸層級固然是台灣人民所樂見,但若僅是美台執政黨為選舉利益考量,只在形式上刺激大陸用以對內部增強支持度,卻讓台海爆發不可控的危機,絕對不是台灣民眾所樂見。
 
事實上,去年佩洛西竄台引發的大陸對台軍演的規模,對於台灣的安全、台海情勢的穩定及中美關係,在在都造成嚴重壓力。如果今年麥卡錫也竄台,所引發的衝擊規模至少會等同於去年,甚至還會更嚴重,此一結果應該不是蔡當局與美國所樂見。再加上,近期中美關係緊繃,如果再發生麥卡錫竄台,屆時大陸採取更激烈的方式加以應對並對台制壓,想必其過程與結果恐難如去年般“點到為止”。如今,中美關係更為緊張,避免麥卡錫竄台應該是蔡當局與拜登政府雙方均樂見的結果。然而,蔡英文仍不會放棄藉由提升台美關係來拉抬本身聲望,而麥卡錫也不願被視為向大陸示弱而不敢跟台灣領導人會面,故而藉由蔡英文過境美國安排在加州見面。
 
其實,早自今年2/21台美高層已在“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舉行了安全對話,雙方即曾討論相關的議題,而此次蔡英文出訪,敲定與麥卡錫進行“過境會晤”,是台美評估後的結果。蔡此行堪稱“項莊舞劍”,所拋出的風向球看似在測試大陸的容忍底線,其實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在爭取蔡卸任前能出訪美國華府,甚或能進而在國會發表演說,企圖為台美關係的突破留下歷史定位。然而,從“台北會晤”演變為“加州會晤”,其中的重大轉折體現出,去年8月的佩洛西竄台,大陸激烈的反制作為與對台立場更趨強硬,已然產生一定的作用。對麥卡錫而言,他先藉由會晤蔡英文,透過支持台灣,同時避開破壞台海穩定的風險,以後再擇期履行訪台的承諾,當然能“進可攻、退可守”。
 
尤有進者,蔡英文將過境美國見麥卡錫,看似表面平靜、其實檯面下波濤洶湧,特別是自今年以來,中美對峙趨於嚴峻,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並未評論麥蔡將在加州會晤,反而強調美國更大的關切是所謂的“大陸持續試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尤其錯誤地宣稱佩洛西訪台改變了現狀”。然而,大陸外交部回應,中方“嚴重關切蔡英文過境美國的計劃”,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強調中方堅決反對美台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稍早前,大陸外交部2/20已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國家主席習近平3/6在此次政協會議罕見公開批評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新任外長秦剛首度在記者會中強調,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更多次批評美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尤其講了重話“台灣問題處理不好,中美關係地動山搖”,已為現階段的中美關係與美台關係畫下紅線。
 
再進一步言,美國政界與媒體都將中國大陸視為具敵意的挑戰者,拜登政府雖然口頭上說不樂見與中國大陸進行冷戰或衝突,但戰略上“圍中”態勢日益明顯。前述習近平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時公開說出美國對中方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意味着大陸也明確定位中美已進入對抗關係。因此,蔡英文3月底出訪過境美國,可視為中美關係是否繼續緊繃惡化的試金石。蔡英文目前安排行程是去程過境停留紐約,回程將停留洛杉磯與麥卡錫會面。麥卡錫今年不竄台是美國管控,但要大陸勿太負面看待麥卡錫在其選區加州與蔡英文會晤,恐不太樂觀已如前述。研判這應該是拜登政府的刻意管控,因為美方認為若麥卡錫今年訪台,不但可能影響台灣2024年初選舉,更會刺激大陸直接造成再度的台海危機,於是改以蔡英文過境美國,在洛杉磯與麥卡錫會面。但預料麥蔡會晤仍會引發大陸的疑慮與反彈,勢必會強烈抗議美台高層的政治互動,因此,蔡英文的過境美國會晤麥卡錫,仍會加深中美敵意螺旋的惡性循環,實乃勢所必然。
 
總之,雖然蔡英文藉由過境美國會晤麥卡錫,堪稱針對當前嚴峻的情勢做出妥協與調整,但蔡當局若誤以為採取ㄧ些技術性操作即可穩定台海局勢,那真的是昧於現實及流於一廂情願。其實,蔡當局與其不斷企圖既要提升對美關係,又擔心大陸對台可能的制壓,還不如主動改善兩岸關係,願意開始認同與接受“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兩岸定位論述,如此必能建立雙方互信與溝通的良好渠道,則台灣與美國及大陸都可同時發展良好關係,又可兼顧台灣的安全福祉與權益。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