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 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 文/張介嶺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第3531期 2022-11-28發表]

▲拜登多次“胡言亂語”要武力“保台”。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圖源:新華社)
 
11月14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巴厘島舉行自拜登上台以來首次面對面會談。在中共二十大閉幕和美國中期選舉剛剛結束的大背景下,這次會晤舉世矚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3個多小時的會談中,針對一段時間來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大小動作不斷,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習近平強調,中方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出現《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三種嚴重情況,中方必將依法行事。中國是最希望台海和平穩定的,而“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要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就應當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

習主席的表態一字千金,擲地有聲,再次闡明了中方不容挑戰的底線。為了消除中方的擔心,拜登總統闡明了美方的立場和態度:“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希望看到台海和平穩定”,承諾“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拜登的表態對蔡英文當局是當頭一棒,也警告“台獨”頑固勢力,軍事對抗無異於螳臂當車,“以武謀獨”只能是自掘墳墓,死路一條。目前,中美元首已責成兩國工作團隊及時跟進和落實達成的重要共識,採取切實行動,推動中美關係重返穩定發展軌道。

然而,干擾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一大因素是美方言行不一。面對美方在台灣問題上時常出爾反爾,習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美方應將有關承諾體現在具體行動上,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

 

拜登多次“胡言亂語”要武力“保台”


9月18日,拜登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再次談及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在回答主持人“美國是否會出兵保台”時,毫不含糊地表示:若台海地區事實上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美國會出兵“保台”。

當被進一步要求闡明這是否意味着一旦北京武統台灣,與俄烏戰爭只援助不派兵不同,美軍將直接介入保護台灣時,拜登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對。”

事後,白宮再次急忙“滅火”,一名匿名發言人對媒體表示,拜登總統很早之前就有過類似言論,但他清楚台灣問題的敏感性。美國的對台政策並沒有改變,當前也一樣。

拜登上台以來已不止一次作出“保台”承諾。去年8月,他在接受採訪時將台灣與北約盟友相提並論,揚言若台灣遭“攻擊”,美國會做出軍事回應。

兩個月之後,他再次表態:美國對台灣有安全承諾,必要時會出兵“保台”。

今年5月,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當被問及如果台海戰爭爆發,美國是否願意以軍事方式介入“保台”時,拜登直言會這樣做。

有人說,拜登的涉台言論口無遮攔,可能有點老糊塗了,這樣的分析顯然是一廂情願。作為浸淫政壇數十年的政壇耆宿,怎能不知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年事再高也不至於糊塗如此。在美國頻頻挑戰中國對台政策底線之際,嘲笑拜登前言不搭後語至多只能起到心理安慰劑的作用。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美國的對台政策呢?

 

“戰略模糊”政策出現微妙變化


長期以來,美國在防衛台灣問題上故意含糊其詞,這種政策取向被稱之為“戰略模糊”,其考量是:如果對保衛台灣的承諾過於軟弱,或促使北京鋌而走險收復台灣,這是美國不願看到的;若大包大攬承諾過多,台北可能不會認真對待自身防務,甚至走極端宣布獨立,刺激北京武統台灣,這同樣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華盛頓選擇“戰略模糊”可謂用心良苦。作為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和三軍統帥,拜登上台後反覆對台作出安全承諾,四次明確表態台海有事美國會進行軍事干預,打破了華盛頓在台灣安全問題上的傳統做法,背離了美國一直堅持避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的策略。

拜登每次就涉台問題作出表態後,白宮皆辯稱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化,與總統發出了不一致的聲音,國際社會紛紛揣摩美方的真實意圖,不清楚拜登直言究竟是虛張聲勢還是真實意圖的表達。

其實,不管美方如何辯稱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變化,拜登畢竟是美國總統,其表態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實際上是在試圖對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進行修正,在看似即興的言論中暗示美國對台政策的微妙轉變,至少已變得不那麼模棱兩可,開始一步步走向“戰略清晰”,具有風向標意義。

 

美指台海戰略平衡已被打破


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為美國在沒有官方承認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與台灣的關係提供了法律框架。拜登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三番五次明確釋放武力保台信號,其一大原因是,華盛頓認為美國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的弱點日益明顯,對北京的威懾日漸式微,越來越不適應維護台海穩定這一戰略目標,亟需予以重新評估。美方一些人認為:

首先,台海兩岸的軍事失衡擴大。很長時間以來,北京的國防開支一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重點發展能夠完敗台灣、阻止美國協防台灣能力的裝備,而台北的防務開支卻相形見絀,即使台灣增加防務投資,也難以獨自對抗解放軍的進攻。

其次,與1979年相比,如今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北京希望發展經濟,並與華盛頓的共同敵人蘇聯抗衡,對台灣地位的擔憂一定程度上讓位給了對兩國共同利益的尋求。但是,過去十年,中國從加速南海軍事化,到中印邊界衝突,對風險的容忍度明顯提高。

第三,中共這次新修改的黨章,增加了“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等內容,熟悉台灣問題的軍事指揮官東部戰區原司令何衛東又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這意味着北京“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絕非虛張聲勢,武統台灣的決心越來越大,台海爆發戰爭的風險增加。

總之,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在改變,為了防止北京誤判美方意圖,美國的政策也必須隨之改變。

 

《與台灣關係法》不是“台獨”護身符


剖析拜登表態對我們準確把握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不無裨益。例如,在最近一次接受採訪中,拜登設置的條件是,如果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美國會出兵保衛台灣。由此看來,拜登政府似乎更相信,放棄模棱兩可的態度明確站在台灣一邊會有更好的機會維持地區和平。

正如保守派專欄作家、前美國總統候選人派翠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所指:“如果中國出兵台灣,將其與大陸統一,美國將參戰保衛台灣,並派遣美軍與入侵者作戰。這是拜登總統上周做出的承諾。”

有分析指,與抨擊俄羅斯攻擊烏克蘭使用的“未受挑釁”(unprovoked)一詞不同的是,拜登這次涉台表態使用的是“前所未有”(unpredecented)這樣的表述,這意味着美國的對台戰略雖然不斷清晰,但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尤其是對“前所未有”可作出不同的解讀,為華盛頓針對北京全面收復台灣或對台部分地區使用武力採取不同的反制措施留出了空間。

再如,去年8月拜登表態稱,“美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做出了神聖承諾。如果任何人入侵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對日本、韓國和台灣也一樣。這根本(與阿富汗)無法比較。”

有人對拜登表態不以為然,認為美台沒有共同安保條約,也沒有什麼北約第5條規定要求美國必須保衛台灣。另一些人則認為,大多數觀察人士提及《與台灣關係法》通常強調的是第1 (b)(5)條,即美國的政策是“……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意即美國可通過軍售協防台灣,但緊接之後的Art.1(b)(6) 條闡明了美國的政策是“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有解讀稱,這一條系美國幫助保衛台灣的明確承諾,為拜登政府在台海爆發危機時直接介入提供了法律基礎,旨在讓美國保持能力,在形勢需要時能夠出手保衛台灣。北京武统台灣符合“訴諸武力”特徵,當屬需要美方採取行動的情況之一。

 

維護台海穩定符合中美根本利益


毋庸置疑,上述看法是站不住腳的。1979年4月,時任總統卡特簽署《與台灣關係法》。該法以國內立法的形式繼續將台灣當作“國家”對待,變相維護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官方關係和軍事關係,公然干涉中國內政,違反了中美兩國建交時雙方同意的原則以及美方的承諾,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權益,是影響中美關係發展的重大障礙,自出籠以來一直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反對。

毋庸諱言,影響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最大不穩定因素是台灣問題。在中美之間陰雨連綿,經年不開的陰鬱氛圍中,習拜會晤無疑為雙邊關係止損回穩帶來了希望。中方對於發展兩國兩軍關係的態度是真誠的。必須看到,當前中美關係面臨的局面,責任在美方不在中方。要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關鍵是美方能否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說到做到,信守承諾,把兩國元首共識真正落到實處,採取理智務實的對華政策。

11月22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屆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舉行會談,強調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權插手干涉。中國軍隊有骨氣、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顯然,魏鳳和是在敦促美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恪守有關不支持“台獨”的重要承諾,並提醒美方,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問題上,中方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任何人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不要站在14億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在美國全方位圍堵打壓中國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期望中美元首會晤一夜之間就能給兩國關係帶來實質性突破。儘管如此,只要雙方共同努力保持溝通接觸,加強危機管控,設立防止競爭演變為衝突的護欄和安全網,並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中美改善雙邊關係還是做得到的。

下一階段,尤需關注9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業已通過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的立法動態。無論如何,美方當審時度勢,不挑戰中方底線,不逾越中方紅線,不打“台灣牌”,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切切實實拿出實際行動維護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中美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確保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真正實現合作共贏,造福兩國,惠及世界。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