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華府戰爭叫囂 意在將台灣推向火線
■ 文/潘錫堂 [第3531期 2022-11-28發表]

 
■  文/潘錫堂 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中共二十大報告雖表明不放棄武力統一的“最後選項”,但仍表示將盡最大努力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願景。然而,中共二十大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列入黨章,復以美台不約而同對此解讀,若非認為大陸將提前武力攻台,就是要提前“以戰逼談”。但在二十大所有文件中並未明示何時“以戰逼談”,何時對台用武?而華府與蔡當局卻言之鑿鑿,煞有介事。
 

布林肯四處放火純屬猜測


中共二十大才開完不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在台灣問題上四處“放火”,他已四度在大陸對台統一的時間點提前上大做文章。布林肯日前在斯坦福大學表示,北京決定加速實現統一;稍後又進而說明,北京決定不再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見,可能透過任何方式,包括脅迫、施壓、甚至動武。美國海軍軍令部長吉爾迪更聳動,認為解放軍可能2023年、甚至2022年就對台動武,硬是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與前印太司令戴維森研判的2027年提前3、4年。相關的戰爭預言越來越誇張,白宮只好出面降溫,針對中國大陸攻台之說,重申“沒有發生衝突的理由”。而華府中國問題專家葛萊儀也認為,這些戰爭時間點的評估基礎,都是猜測而來的。

其實,目前對中共二十大後兩岸開戰的各種理由充滿以偏概全的認知:一是認為速拿下台灣,可以創造“歷史功業”;二是判定中共新一屆執政班底可能轉型“備戰體制”;三是發現二十大報告中有關中共建軍百年的目標、對台“不放棄動武”等表述,認同美方智庫預測的武統“2027時間點”。不少人將中共二十大視為大陸對台政策“由和統到武統”的轉捩點,其實不然。主因:一、二十大報告涉台部分並未出現新論述,故不存在二十大放棄“和統”、轉向“武統”的問題;二、二十大報告既沒有提升對台工作在中共各項治國事務的次序,新修改的中共黨章加入“反獨”文字,只能解讀將強化“反獨”作為,不代表將推動“武統”。

具體而言,二十大報告關於“未來五年主要目標任務”中,並未出現有關解決台灣問題或完成統一的表述,改革開放、和平發展仍是二十大後北京的主旋律。和平統一依然是第一選項和最佳選項,武統只是在法理“台獨”、外部干預等不得已情況下的“斷然措施”。北京並未設定統一時間表,更無最後期限。布林肯等美國高層官員高調預警,但並未提出證據,尤其美國緊咬不放大陸決心對台動武,無非想把改變現狀的責任推給中國大陸。可見統一固然是習近平的重要政治議程,但中方從未提出任何時間表,也沒有要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迹象。無怪乎,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承認,台海沒有理由爆發衝突。

然而,最荒謬的卻是“台安局”局長陳明通,他講了一年的“蔡英文任內兩岸不會打仗”,最近變成“中共不會作登島的戰役”,一周後又改口“2023年中共可能以戰逼談”。美國政軍首長幾個聳動的預言,陳明通也跟風描繪,他的判斷基礎,不是基於情資,而是選舉操作。“台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受訪時表示,至少在未來2、3年內,還看不出中國大陸要在台海採取冒進行動。陳明通和顧立雄的看法差異之大,令人懷疑蔡當局的安全團隊無法整合,其專業能力更令人質疑。然而,布林肯和陳明通都未見解放軍出兵時程的確鑿情資證據,反而拜登政府和蔡當局都有選舉的迫切需要,用以體現對中強硬或操作抗中保台。

要言之,中共二十大後大陸對台戰略更加清晰:以“和統”優先、以“武統”為後手,談是上策、打是下策,“反獨”更是重中之重。大陸對台不排除武力選項,從來就是明示的陽謀。美國政軍界不斷釋放中國將加速統一的訊號,國會準備通過法案提供台灣65億美元軍事援助及融資,等同要將台灣打造成刺蝟島,日本媒體也披露美台將聯合產生武器,都在將台灣推向戰爭的火線,成為美國的抗中代理人,台灣能不警惕乎?


台灣“不需要佩洛西們”


緊接着,來分析蔡英文當局應該“不需要佩洛西們”,可以主動避免戰爭。台海究竟是否會爆發軍事衝突,是近期大家關注的焦點。台灣之所以會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關鍵在於中美關係惡化。然而,中共二十大後,中美領導人首次相互喊話,先是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希望負責任地管控美中競爭;同日,習近平也指出,中美加強溝通合作,有助世界和平發展。看來中美正在摸索“競爭但不衝突”之道,而台灣卻陷入中美競爭之中,且愈陷愈深。美國普立茲獎得主佛里曼最近演講談及台灣的處境及因應之道時表示,台灣應保持“低調不挑釁”,以確保經濟繁榮發展,“別去戳大陸”、根本“不需要佩洛西”。如此肺腑之言,實頗值蔡當局正視。

中共二十大前夕,拜登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明示中國是唯一有意圖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並把維持對中競爭優勢視為最優先的目標,但同時強調美中依然有可能和平共存。該《戰略報告》也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反對片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獨”,堅持“一中政策”。換言之,美中可以在一些如氣候、能源等方面合作,但在地緣政治競爭上,將採取“會贏”的策略。中共二十大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談及未來美國對中政策的重點,在於聯合盟友和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環境,也就是美中關係將更須競爭,或更須鬥爭。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二十大前夕,美國進一步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從技術、設備、人才三管齊下,限制相關技術、設備、產品輸往大陸,企圖切斷中國先進晶片所有來源。其動機非常明顯,要拖慢中國超級電腦、AI人工智慧的進步,為美國爭取更多時間。因此,儘管二十大報告無一語提及美國,卻仍然與美國針鋒相對。

中國每一項針對諸如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冷戰思維等的堅定反對,都是暗指美國;而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也都繞不過美國這個“障礙”。尤其在兩岸問題上,中國提及開展反干涉鬥爭,當然是瞄準美國;中國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也是要排除美國的插手干預。

事實上,布林肯於中共二十大後表示,中國決定加快統一時程,不惜以武力實現統一,堪稱是美國替北京吹起武統的號角,將二十大後的中國,描述成即將對台動武。但實際開火的戰場,卻是美方對中發動晶片戰,科技戰正是形塑中美競爭規則的一部分。蔡當局一開始即站隊美國,還拿台積電當“伴手禮”,但美國卻想把台灣的“矽盾”整碗捧走。儘管美國的對中政策還開口閉口說“一中政策”,聲稱美中競爭但不必戰爭,其實玩的只是兩面手法。台灣承受美國輸出通膨及“抗中”的雙重風險,美商英特爾乘機高唱半導體產業鏈“去台化”,台灣股市應聲被打趴。尤其,台灣的“護台神山”台積電已被看成美國的國安風險,美國能容忍台灣遊走在其形塑的美中競爭規則之外?蔡當局自豪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中美抗衡卻讓台灣先受其害。

尤有甚者,蔡當局長期以來,認定台積電是一座“護台神山”,美國和西方國家會全力保護台灣的安全;然而,如今的發展“護台神山”卻逐漸演變成“台灣的軟肋”,美國似乎只在考慮兩岸爆發衝突時如何將其研發人員撤走,並在危急時將它炸毀,完全無意因它而出兵護台。看來蔡當局已經溫馴地順從美國鷹派,逐步踏入兵凶戰危的境地。佛里曼提醒,台灣必須“廣交友”,發展經濟實力,這樣就“不需要佩洛西”,對比蔡當局“拿台積電收買佩洛西們”的做法,猶如醍醐灌頂。如果民進黨當局不切實際地改變台海現況,讓台灣成為全球最危險之地,失去全球社會的信任,“矽盾”在台海爆發衝突前,即可能失靈。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