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二十大後對台政策原則方向不變 訴求與操作或更求彈性靈活
■ 文/潘錫堂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第3530期 2022-11-14發表]
蔡英文上月發表“雙十”講話,其中最受矚目的部分應該是在兩岸關係上,除重申“四個堅持”外,尚且強調大陸軍事挑釁、不利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最後“硬中帶軟”表達對疫情解封後兩岸交流的期待,以及尋求兩岸對話的可能性。然而,蔡英文通篇講話只見喊話,不見具體作為,甚至還把兩岸再度切割,凸顯所謂“中華民國台灣”自1949年起斷開大陸的史觀,說穿了就是想借“中華民國”的殼,上“台灣獨立”的市。無怪乎,國台辦當晚即重申“九二共識”,並嚴批蔡當局並沒有緩和台海緊張局勢、以對話化解分歧的誠意。看來在蔡當局分離主義作祟下,仍難見到兩岸關係有和緩的契機。
 

蔡英文操弄分離主義
成兩岸關係緊張癥結


具體檢視蔡英文此次“雙十”講話,提及“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台灣”各3次,而具有政治意涵的“台灣”則高達46次。這樣的政治傾向與意圖實在不言而喻,說白了,也不過就是暗中切割兩岸的歷史臍帶,暗地裏操弄含含混混的分離主義路線而已。而蔡當局不斷走向分離主義,是造成兩岸高度緊張的癥結所在。換言之,即使蔡當局現在採暗明兩手策略,既是表面接受而迂迴貶抑“中華民國”,卻又不敢明目張膽走法理台獨、建立真正的“台灣國”。因此,儘管蔡英文“雙十”講話語氣和緩,看似在釋出善意,但實際上卻處處在操弄“芒果乾”(“亡國感”的諧音)。從此次雙十大會以“守土衛台”為主題可見一斑,並進而推動切割兩岸的史觀。

尤有進者,蔡英文此次的“雙十”講話植基於2021年“雙十”論述的“四個堅持”(含兩岸互不隸屬等),提出了“四個韌性”的主張(含防衛戰力等),以號召民眾“守土衛台”。蔡英文可能意識到兩岸引爆衝突的危機,也深知綠營慣用的“抗中保台”策略已在此次縣市選戰中逐漸失效,試圖藉由“四個韌性”的倡議來支撐“守土衛台”的保台政策,然而因其針對性極強,立即引發大陸嚴厲批評。國台辦認定蔡這篇講話仍持續堅持“兩國論”立場,渲染大陸威脅,借外部勢力壯膽,強化“以武謀獨”,繼續誤導民意。事實上,兩岸關係劍拔弩張之根本原因,厥為蔡當局曲解歷史與“倚美謀獨”,所謂“四個堅持”衍生的“新兩國論”,正是將台海推向戰爭邊緣的導火線。

再進一步言,蔡英文的“雙十”講話居然談到民眾正踴躍投入“民防”學習,不免有一種給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贊助的“黑熊學院”打廣告的感覺。其實,台灣社會對此種“全民皆兵”的論調無感,蔡當局卻反其道而行,把少數人的激進思維拿到“雙十”講話中大肆吹捧,不乏有向美方交“投名狀”的“大外宣”意味。不過,蔡此次“雙十”講話有兩個看點值得進一步檢視,因其象徵蔡當局有意管控兩岸風險:一、期待兩岸民間交流以利於舒緩台海緊張情勢,但加上了“兩岸邊境解封”的前提,意味着要等大陸先放寬,台灣才會同步跟進;釋出以“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作為與大陸溝通對話的前提,看似態度有所軟化,但北京堅持必須承認“九二共識”的立場仍不會鬆動,使得要期盼恢復兩岸制度化溝通對話,仍然難上加難。

要言之,蔡英文2021年“雙十”講話提出“四個堅持”,其中所謂“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被視為升級版的“新兩國論”,此種藉着美國“靠勢”壯膽的說法,不僅無助於兩岸對峙的緩解,反而是提油救火。此次蔡的“雙十”講話仍立足2021年“四個堅持”的基礎上,提出“四個韌性”的主張,號召民眾“守土衛台”,蔡甚至高喊“兵戎相見絕非兩岸選項”,國台辦卻認為蔡當局在搞“以武謀獨”。可見雙方認知鴻溝如此之大,遑論積累雙方的互信與善意,更何況兩岸之間無溝通、無信任、無交流。蔡英文此次避重就輕的雙十講話,如何能打造韌性的台灣呢?必須誠實面對日漸升高的兩岸衝突的風險,要懂得避戰,更要處理好與大陸的關係。蔡英文不能僅口頭宣示“願與北京尋找台海和平穩定的方法”,而應採具體的行動。弔詭的是,她不願面對台灣已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美國規劃讓兩岸陷入“玉石俱焚”的風險,因而把台海危機隱藏在“自由民主世界秩序遭受挑戰”項下,把台灣的危機包裝成全世界的危機,企圖逃避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台灣民眾能不知道真相嗎?

 

中共二十大後對台政策延續
“反獨”“促統”“促融”


緊接着,來分析中共二十大後對台政策仍延續“反獨”“促統”“促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0月16日在二十大宣講《報告》時,提出對台總體方略,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及“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習近平表示,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認放棄使用武力,他又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習近平在涉台論述也提及“反對台獨”、“促進統一”及“促進融合發展”,可見中共二十大後的對台政策依然是“反獨”、“促統”、“促融”三者兼備,齊頭並進,堪稱原則、方向不變,但在訴求與操作上更求彈性靈活,策略與手法上可謂軟硬兼施,加大力道、落到實處。

基本上,習近平以口頭講述該《報告》,涉台內容僅有書面《報告》全文的一半,或許可解讀為他對台論述的重中之重。例如,“九二共識”的論述份量已呈現減輕,不像5年前的十九大《報告》鮮明地強調四次,此次《報告》只提到一次“九二共識”,為何如此?研判中共仍堅持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協商的根基,未有任何變化,但未加以引申,或許中共認知到民進黨當局始終否認“九二共識”,多說無益;更何況,“九二共識”本是兩岸和平穩定的“護欄”,蔡當局卻視若無睹,而國民黨也越來越傾向僅將其視為台灣的“護身符”,既然“共識”已被淡化,何須再反覆強調。

檢視二十大《報告》涉台論述,具有三項重要意涵:一是加重“反獨”:此次《報告》新提兩句話語,一句是“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另一句是“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用武”。第一句話主要是對美國說的,除了警告美國不具干涉兩岸問題的合法性,並隱含中國已有能力將美國拒斥於域外的意涵。同時,北京仍寄望台灣重返“中國人”的立場,與北京共同解決問題。第二句話則顯示中共仍將以爭取和平統一為主旨,但因蔡當局對美一邊倒,更於2021年提“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美國則把台灣視為“抗中”王牌。北京批台“倚美謀獨”,又批美“以台制華”,因而表示“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二是加速“促統”: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戰略目標,中共8月10日發布新的對台白皮書,堪稱吹起對台“促統”的號角,因此二十大後進而推動以民主協商促進兩岸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以助於和平統一,應該是對台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就是習近平認為兩岸應依“九二共識”,針對“兩制台灣方案”,協商統一後的制度性安排。再者,書面《報告》文中未提“兩制台灣方案”,但有提及邀台灣各界來溝通,顯然“兩制台灣方案”應有被納入民主磋商的範圍,惟感覺上比較不容易讓綠營“撿到槍”用來作為打選戰“抹紅”藍營的利器。然而,習近平仍向台灣社會訴求“一國兩制”的未來可行性,主張統一後在“兩制”之下,台灣民眾的權益、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三、加大“促融”:二十大《報告》強調兩岸心靈契合,加強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和促進融合發展,可謂是在為“和平統一”創造有利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尤其,自2018年以來大陸逐年發布諸如惠台“31條”、“26條”等利多措施,進而推動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交流合作,透過單邊的立法與措施,逐漸落實“心靈契合”的“兩岸一家親”,也將蔚為二十大後中共對台工作的當務之急。

總之,顯然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其“反獨”、“促統”、“促融”的對台政策,所幸二十大《報告》沒有出現“統一時間表”,也未出現“兩制台灣方案”的表述,加上強調兩岸心靈契合,這些都可被視為“和平善意”。大陸應持“在兩岸融合過程中積累統一的條件”之信念,用持續深化、完善兩岸融合發展的時間,來爭取與增加台灣民眾認同和平統一的空間,自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