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蔡當局“傾美制中”的代價與風險
■ 文/潘錫堂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第3517期 2022-05-16發表]

▲圖為波音787客機。(視覺中國圖片)

美國國會參議員格雷厄姆領銜的六人訪問團日前竄訪台灣地區,台外事部門宣稱其此行彰顯美國對台灣“堅若磐石”的支持與承諾,但格雷厄姆也公然要求蔡英文當局採購金額高達80億美元的波音787客機。其實,美國議員為了選舉,強力推銷選區的產品,所在多有,但蔡英文當局網站在英文逐字稿中詳記此事,在中文新聞稿卻被簡略;不難看出,蔡當局是以“內外有別”的手法刻意對台灣民眾隱瞞此項事實。看來美國人挺台,不僅將台灣推向地緣政治衝突的邊緣,還要台灣支付巨額的保護費。


美議員訪台目的:慫恿台灣購買波音客機


美國議員、州長、前官員訪台時,除了談論安全議題,強化經貿關係也是重要一環。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也曾表示,經濟連結性有助於提升台美地緣政治戰略關係。但從近年含萊克多巴胺美牛、美豬開放進口,再到軍事改革、後備軍力,及能源、半導體供應鏈等,蔡當局大肆宣傳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之際,也在在印證“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格雷厄姆訪台會晤蔡英文時,把握機會公開表達希望台灣購買波音787客機,並不令人意外,關鍵在於華航是否真的需要波音787。

近年來,美國挺台力道提升,蔡當局號稱是“台美斷交以來,關係最好的一刻”。但台灣實際付出的代價也跟着水漲船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表示,自2017年以來,美國對台軍售總額暴增達近200億美元,然而其價格遠高於市價,台灣常深感被當成冤大頭。再加上美國還將腦筋動到台灣半導體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首次承認,台積電當年係在美國政府的敦促下,才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建立新廠,但同樣產品比台灣廠的成本貴50%,之前承諾的補貼也未履行。此案僅滿足美國的產業利益,卻不利台積電的長遠發展。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首次承認,台積電當年係在美國政府的敦促下,才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建立新廠,但同樣產品比台灣廠的成本貴50%,之前承諾的補貼也未履行。圖為台積電標識。(視覺中國圖片)
 

由於華航機隊目前使用的是歐系的空中巴士,復以此批波音787總價高達80億美元,因此華航方面對購波音持保留態度。但因格雷厄姆近日發布新聞稿重提此事,希望台灣未來幾週正式宣布這項採購案,才使得事情又浮出檯面。華航是泛官股過半的公司,必須聽從台當局的指示行事,儘管有滿腹的不樂意,但它有能力抗拒嗎?美方與蔡當局的“期待”,是否會讓本應公司治理的華航,在專業與政治角力上失衡?以目前台灣“一面倒”向美國的態勢,蔡當局甚至將每年籌組最大團的“投資美國”(Select USA)視為政績,華航的專業考量在政治面前又豈能不低頭?能抵擋得了蔡當局向美國示好的壓力嗎?
 

蔡當局經營“認知作戰”手法開民主倒車


弔詭的是,一起美方期待的採購客機案,蔡當局、台安全部門、外事部門連日來不斷以“認知作戰”形容此事。如台安全部門負責人陳明通表示,美國議員離台多日後才報道此事,是“認知作戰”慣用手法、“在地協力者”云云,堪稱以“烏賊戰”手法掩蓋事實。尤其,格雷厄姆返美後發出新聞稿,自提24架波音787案給業者交代,等同“打臉”蔡當局。其實,華航的航線布局、購機時程與數量是否合適,絕對應受監督與檢視。蔡當局上台以來,採“親美抗中”路線,將公共議題監督,凡有質疑民進黨當局者,一律無限上綱成“認知作戰”,動輒予以“抹紅”,出動網軍戰,本應可受公評之事,不明就理貼上“認知作戰”的標籤,使之產生寒蟬效應,已嚴重開民主之倒車。

要言之,蔡當局既然選擇要與中國大陸對抗的道路,則就不得不尋求美國“保護傘”,因此這幾年來幾乎可謂讓美方予取予求。美國政要“友台”,必然是有代價的,只是看台灣要怎麼付出這個代價及多大的代價。尤其,蔡當局藉由美國訪問團宣傳台美關係,“大外宣”目的達成後,還是得付出一定代價。再者,蔡當局即使要透過採購波音客機來支付美國保護費,也應明確公開訊息,否則刻意隱瞞格雷厄姆談話的內容,遭媒體“抓包”曝光後,還將該媒體套上破壞台美關係的罪名,實在非常不可取。尤有甚者,全球只有台灣把“認知作戰”當作對付反對黨的武器,亦即只要把反對言論說成“認知作戰”,既能起到寒蟬效應,又可團結“抗中”,真是好用。蔡當局為治理利益而製造虛擬敵人,是失能且失格的;透過自家網軍經營“認知作戰”,更是倒行逆施的作為。

 

台灣對美軍購淪為美方“制中”犧牲品


緊接着,來分析台灣對美軍購將淪為美方用來“制中”的犧牲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在國會參議院的聽證會表示,美國將持續支援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應付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中指出,對布林肯的表態表示不滿與反對,汪文斌強調,自中美建交以來,包括本屆政府在內的歷屆美國政府都明確表示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尤其布林肯在國會還進一步承諾,他會確保美國對台軍售簡化、縮短交付時程,使台灣能取得自衛所需武器;然而布林肯的承諾言猶在耳,近日就傳出拜登政府第一件對台軍售M109A6自走砲,美國國務院已通知台灣喊停,而原規劃今年交貨的刺針飛彈也可能延後,看來俄烏戰爭的漣漪效應已波及台灣。

由於美方不少人士一廂情願地認為,中國大陸正從俄烏之戰汲取教訓,作為進攻台灣的準備,使得美國兩大黨的國會參議員在前述聽證會中紛紛對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提出關切,包括呼籲加速對台軍售。然而,在俄烏戰爭中,美國領導的北約並未派遣軍隊介入,而是透過提供大量軍事物資、武器系統、情報資訊及軍事顧問協助烏克蘭,僅僅是美國的軍事援助已達37億美元。由於“烏克蘭經驗”,拜登政府現在更強調提供台灣充分的防禦能力,及台灣應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但在現實面,美國無法同時應對兩條戰線,俄烏戰爭就產生了武器來源的排擠效應,使得台灣首當其衝。

弔詭的是,俄烏開戰以來,美國不斷警示“下一個是台灣”,敦促台灣強化自我防禦,並開出各類換裝清單要台灣盡快添購。蔡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近期受訪,也效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開口向各國要武器,還揚言“讓台灣抗中不孤單”。而美國不派軍馳援烏克蘭,代以提供軍火,烏國快速耗掉美軍庫存,美方卻優先“補貨”,使得台方早已付款或也敲定的自走砲與刺針飛彈,也遲遲取不了貨,美方要台改買M142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客觀而言,美方以生產線排擠為由喊停自走砲對台軍售案,主因還是俄烏之戰進行中、不想“太挑釁刺激”中方;更何況,相較於自走砲,美方認為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在當前台海的嚴峻情勢下,更符合不對稱作戰的選項。看來拜登政府寧可抽單喊停,而不會像特朗普時期對蔡當局的軍購需求“盡量滿足”。

事實上,美國罔顧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對與抗議,一再頻繁地對台軍售,均是立足於本身國家利益或軍火商利益的考量,台方常有“啞巴吃黃蓮”之感受。台方對美軍購,一向即有承美方“指導”的慣例,實際情況是,台軍方若不聽從美方建議,徒生事端的案例不可勝數。例如美方近期售台愛國者3型防空飛彈技術代表勞務案,台空軍事前原本抗拒此高額需索,美方軍備商不但透過政治渠道施壓,美官員也穿梭協調,驚動蔡當局高層,同時取消台空軍參與年度裝備技術交流年會的資格,讓台空軍不得不被迫買帳。尤其,近年來美方明顯透過政治游說介入台方軍購,從後備戰力提升,到採購岸置魚叉飛彈,都可看到幕後運作的影子。看來蔡當局立足“傾美抗中”為維繫對美軍購及增進台美關係,“忍辱負重”已讓人嗟嘆不已。

再進一步言,拜登政府“打台灣牌”制中,除了前述要加強對台軍售卻言行不一之外,尚有兩項看似“挺台”事件,一是美國跨黨派國會參眾議員6人日前訪台,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然而,台灣媒體事後卻發現領銜的參議員格雷厄姆卻在公開推銷台灣採購80億美元的24架波音787飛機,而蔡當局的英文新聞稿有詳述此事,但中文新聞稿卻刻意刪除隱瞞,可見美方“挺台”而蔡當局必須付出代價,堪稱欲蓋彌彰。再者,美國會眾議院以425票贊成、0票反對,要求行政部門在5月底世界衛生大會(WHA)中協助台灣能取得觀察員身份;殊不知,即使有美方之大力支持,只要兩岸關係始終未改善,台方要用盡一切努力爭取參與WHA,恐仍與往年一樣淪為緣木求魚,而美方的挺台也僅止於口惠而實不至。

總之,儘管“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完全沒有類比的可行性與適當性,但台海的和平與台灣的安全不能完全依賴美國的保護傘,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表面看來,美方看似要確保台灣的防禦能力,但若美方挺台的目的是為了抗中,甚至可能循“烏克蘭模式”,以犧牲台灣人民的生命財產來達其制中的目標,則台灣作為“棋子”恐將得不償失。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